- 時間:2010-10-15
- 點擊:15
- 來源:
甘政辦發〔2010〕176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省工信委擬定的《甘肅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予轉發,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甘肅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實施方案
(省工信委)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意見》(甘政發〔2009〕98號),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和工業強省戰略,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的批復》(國函〔2009〕150號)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等政策措施,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開放帶動和創新發展為動力,以需求為導向,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擴大產能規模效益,促進全省工業做大做強,走出一條具有甘肅特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推進目標。
1.電子信息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到2015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0億元,其中:電子產品制造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60億元,年均遞增20%以上;軟件服務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60億元,年均遞增18%左右。初步形成軟件服務業和電子產品制造業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2.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大提升。到2015年,全省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生產裝備自動化、半自動化率達到60%以上,流程型生產骨干企業先進控制技術普及率達到90%以上;骨干企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計算機輔助工業計劃、計算機輔助工程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術應用率達到80%以上,重點行業中80%以上骨干企業實施企業資源計劃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得到廣泛應用。
3.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動節能減排。推廣節能減排信息技術及產品應用,推動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進行改造。推動節能減排檢測與監控網絡體系建設,提高節能降耗水平,減少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4.積極創建省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范企業。在全省創建10家制造業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10家清潔生產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10家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應用示范企業、5家電力行業安全生產和監控信息系統示范企業、3家煤炭行業安全生產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
5.加快示范基地培育。積極培育一批產業集聚度高、規模大、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有一定基礎、“兩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的示范區,爭取把金昌有色金屬新材料基地創建為國家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試驗區;努力把蘭州、天水等市的裝備制造業示范工業區,蘭州白銀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環經濟基地,平涼慶陽煤電化工石油化工循環經濟基地,酒泉嘉峪關清潔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環經濟基地等建設成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規模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的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二、推進策略
按照地區抓特色、行業抓重點、以點帶面、逐步深入的思路,積極推進地區、行業、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ㄒ唬﹨^域推進策略。
蘭(州)白(銀)都市經濟圈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打造數字城市,重點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產業層次,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工業做優做強,帶動區域協同發展。
酒(泉)嘉(峪關)、金(昌)武(威)經濟區要重點應用信息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促進建成西北重要的冶金新材料、清潔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金昌市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有色行業和精細化工行業中的應用,重點將信息化技術融合應用于金川銅鎳礦資源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提升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平(涼)慶(陽)經濟區要依托能源優勢和工業基礎,應用信息技術,加快走“煤、電、化、運”一體化道路,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實現石油化工和煤炭資源的加工增值。
天水市要利用已有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基礎,在裝備和電子制造業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應用、滲透和融合,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工藝,有效延伸產業鏈條。
張掖、武威、定西市要充分發揮區域內馬鈴薯、玉米制種、釀造原料、果蔬、中藥材等特色資源優勢,用信息技術提升一批產業鏈條長、市場份額大、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
(二)支柱行業推進策略。
1.石油化工行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實時、在線、連續的產品質量和成分分析,推動工藝流程仿真技術。積極采用集散控制系統、現場總線系統、先進控制系統等控制技術和設備,使主要石化產品生產流程具有比較成熟的控制系統和低成本自動化成套技術,努力實現生產信息在車間內的集成。
2.冶金有色行業。充分利用自動控制、數學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努力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通過利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全面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規范業務流程,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3.能源行業。建設省、市、縣三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督信息系統、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抗災救災決策指揮系統,加強煤炭采選裝備數字化,進一步提高煤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系統集成運行能力。加快信息化應用,普及二級廠(站)生產、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穩定的電力購、輸、供、配、售及服務一體化集成運行信息系統。實現電力生產高度信息化和自動化,提升電力系統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推進電網調度與監控系統建設。
4.裝備制造業。重點支持石油鉆采設備、數控機床、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電工電器產品生產企業,進一步提升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制造水平,并向網絡化制造方向發展。以信息技術提升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企業管理水平,注重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機械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和核心競爭力。
5.電子信息產業。充分發揮信息產業既有優勢,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電子材料、集成電路芯片、電子元器件、電氣裝備等);重點支持武威市加快發展多晶硅、碳化硅等電子材料產業;重點支持蘭州動漫軟件園區建設,突出發展軟件產業(嵌入式軟件、行業應用軟件、軟件服務外包和動漫產業),提升軟件企業服務“兩化”融合的能力;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提升通信信息服務能力,發展電信增值服務和互聯網增值服務,推進“三網”融合。
6.建材行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在高溫條件、燒結或熔融狀態下連續生產過程中的檢測。提高建材生產過程控制水平,加快應用紅外溫控、變頻調速、功率優化控制、溫度曲線自控、自動碼放等先進控制和執行方法。推廣低溫余熱發電系統、窯尾煙氣自動檢測和脫硫系統等新型工業設備。要進一步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信息技術利用水平,玻璃制造企業要實現產品在線缺陷檢測、智能化切割分選等全自動控制及爐窯自動控制。
7.醫藥行業。大力推動醫藥產品創新,融合運用化學、生物信息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技術,對新產品進行分析篩選,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研發。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的試藥系統,加快新藥研發進程,加快醫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建設,提高企業管理和質量控制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8.輕工食品行業。重點支持啤酒、乳品、面粉加工等行業骨干企業,提升生產環節、生產工藝中的信息化和控制數字化水平,增強企業質量安全控制能力。以信息化推進企業誠信體系、產品質量控制系統與可追溯系統的建設。
(三)企業推進策略。
引導處于單項信息技術應用階段的中小型企業,實施企業資源計劃、產品數據管理等系統,推動建立企業應用集成。企業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業務流程重組,加快數據集成、應用集成、業務集成,開展網上詢價、網上采購、網上營銷等電子商務活動。
處于集成應用階段的大型企業,要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者、執行者所需的應用系統;根據企業內部數據標準,實現系統互聯互通,開展協同設計與制造;組織內部信息化逐漸通過供應鏈管理,協同商務、網絡化服務等各種應用向外延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產業鏈協作和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三、實施重點工程
(一)示范園區引導工程。
發揮蘭州、白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中型企業相對密集優勢,依托甘肅省機械科學研究院整合相關數字制造研發資源,構建全省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設計公共服務平臺。依托蘭州石化公司、白銀公司等企業,建設數字石化有色示范園區,形成“兩化”融合“中心帶動”示范工程。
依托華煤集團、慶陽石化公司、華能平涼電廠等企業,建設煤電化工、石油化工“兩化”融合示范園區;依托酒鋼集團和武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等企業和園區,整合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優勢資源,引進國內外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建設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園區,形成“兩化”融合“兩翼齊飛”示范引導工程。
依托天水華天微電子公司,整合天光半導體公司、天水慶華電子公司等優勢資源,建設天水華天電子產業示范園區;依托長風科技有限公司,整合蘭州飛控儀器總廠、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公司等優勢資源,建設國防軍工產品研發設計示范園區;依托金川集團公司,整合金化集團、金泥集團和民勤紅沙崗煤電化工集聚區等企業和園區優勢資源,建設金武一體化循環經濟“兩化”融合示范園區;依托蘭州鐵路局、中川機場,整合省物流協會、省物流及運輸裝備信息化工程中心等單位優勢資源,建立蘭州現代物流數字化示范園區。從而形成“兩化”融合“組團發展”示范引導工程。
(二)循環經濟綜合利用工程。
積極實施節能控制與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推進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兩化”融合。采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硬件控制技術等,加快建設自動監控系統,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用電、用水、用煤和主要原料消耗情況、節能設備開啟情況、二氧化硫排放情況、化學需氧量排放及廢水廢氣排放情況等能源資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指標進行實時遠程自動監控。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限制或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促進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達到節能環保。
(三)信息化助推中小企業成長工程。
認真落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與甘肅省政府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示范工程,支持部分優秀試點項目和案例,組織專家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規劃咨詢,促進“專、精、特、優”中小企業發展。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甘肅中小企業網站”,借鑒甘肅電信“商務領航”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進IT企業與中小企業供需對接,鼓勵通訊、軟件等IT企業和信息化咨詢服務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外包服務,發布《企業信息技術典型應用解決方案(產品)推薦目錄》,支持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化改造,為中小企業提供適合自身發展的信息化解決方案。
(四)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工程。
依托大型企業和第三方機構,構建行業性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一是行業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重點推進裝備制造、輕工、紡織等領域公共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建設,提供“外包”式信息技術應用服務,提升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環節的應用能力和水平。二是公共信息服務和支撐平臺。重點推進超級計算、中試環境、物流服務、電子支付、信用服務、產權交易、認證檢測、人才中介和人事代理等領域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三是專業咨詢和服務機構平臺。重點推進企業信息化促進、中小企業生產力服務等專業公共服務機構發展,為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服務、咨詢培訓、融資擔保、市場營銷等公共服務。
(五)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圍繞“兩化”融合各層面需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一是深化基礎性工作。著力強化重點行業和骨干企業信息安全責任落實,深化信息安全方案審核、安全測評、電子認證、應急防范等信息安全基礎性工作。二是健全完善保障體系。提高身份認證、訪問控制、數據加密以及病毒防控等信息安全能力。三是夯實保障技術和產業基礎。切實解決IC卡安全漏洞,提高IC卡安全應用水平;加大無線寬帶安全、安全芯片、無線射頻安全保障、交換及隔離等信息安全相關技術產品研發力度,提升產業化程度。
(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和國際知名培訓認證機構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術培訓認證體系。聯合省內科研院所,積極開展“兩化”融合專業人才培訓,鼓勵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企業,開展針對產業應用的信息技術培訓;鼓勵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積極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培養相關人才;支持信息技術企業與相關院校合作辦學,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培養信息化應用復合型人才。全省各級工信、人社、科技、教育、環保等相關部門要有計劃、有重點開展中小企業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技工培訓,提高企業管理人員信息化專業知識能力和水平。要認真學習借鑒發達省區市“兩化”融合的先進經驗和成熟模式,更好地推進我省“兩化”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扶持機制。
省級財政設立“兩化”融合專項資金。省工信委負責建立全省“兩化”融合重大項目庫,省財政廳負責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支持“兩化”融合重大項目、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示范區域和示范企業建設。各市州要設立相應專項資金,加大對“兩化”融合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有關銀行和各類風險投資基金、貸款擔保機構要對“兩化”融合重點技術改造與創新、示范工程、軟件產業發展、平臺建設、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廣等項目優先給予扶持。
(二)建立評估機制。
依據相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建立“兩化”融合評估機制,積極進行國際技術標準認證,提高產品競爭力;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標準研究,引導其主動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制訂,掌握技術和經濟競爭主動權。結合各行業實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研究制訂“兩化”融合通用技術標準和關鍵產品標準,并積極推薦形成國家標準。定期對各地“兩化”融合推進情況進行考評,大力推廣成功經驗,充分發揮示范效應。
?。ㄈ┩晟萍顧C制。
積極落實有關鼓勵“兩化”融合發展的稅額抵免和資產折舊等優惠政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我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電子信息產品及軟件產品納入政府采購推薦目錄,優先支持我省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企業納入信息化建設工程招投標范圍。對我省自主開發,經審定在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前景的電子信息系統、產品和技術,政府在采購、補貼等政策上給予傾斜,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廣應用。
(四)加強組織實施。
各市州政府要結合實際,盡快制定本地區推進“兩化”融合實施方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快實施示范工程。要加強輿論宣傳,對工作積極主動、信息化工作成效明顯、在同行業具有借鑒帶動作用的企業進行廣泛宣傳,形成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各行業協會要及時總結本行業“兩化”融合推進情況,切實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開展典型經驗推廣、“兩化”融合水平評估、標準規范制訂、人才培養培訓、技術和信息服務提供等工作,促進“兩化”融合有序、有力、有效開展。電信、移動和聯通等通信企業要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綜合信息服務優勢,積極配合各地政府實施企業信息化工程,在信息化咨詢、“兩化”融合規劃、設計和系統集成應用等方面做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