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0-12-08
- 點擊:27
- 來源:
甘政辦發〔2010〕218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甘肅省1000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建設發展規劃(2010—2012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甘肅省1000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建設發展規劃
(2010—2012年)
林果業是甘肅傳統的優勢產業,也是最具市場優勢和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之一。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委發〔2008〕32號)以及《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意見》(省委發〔2009〕1號)精神,不斷提高全省林果業的規模和效益,逐步實現由傳統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特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現狀。
截至2008年,全省經濟林果栽培總面積1759.87萬畝,總產量320.34萬噸,產值63.5億元。其中水果經濟林(包括蘋果、葡萄、杏、梨、桃、櫻桃、柿子、油桃、柑橘等)698.79萬畝,產量289.85萬噸,產值39.66億元;干果經濟林(包括核桃、棗、枸杞、沙棘、板栗、銀杏、扁桃等)670.38萬畝,產量24.5萬噸,產值13.86億元;香料調料林(花椒、玫瑰等)373.1萬畝,產量5.72萬噸,產值9.73億元;木本油料林(油橄欖、文冠果等)17.6萬畝,產量0.27萬噸,產值0.25億元(見附件1)。2008年經濟林果產值超過億元的有蘋果、花椒、葡萄、核桃、枸杞、杏、棗、梨、桃等9大樹種;靜寧縣、麥積區、敦煌市等21個縣市區成為經濟林果億元縣。
(二)產業發展特點。
1.主要樹種及其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蘋果、花椒、葡萄、核桃、枸杞、杏、棗、梨、桃等9大經濟林果樹種以及油橄欖、玫瑰、甜櫻桃、銀杏、沙棘等5種特色樹種區域化栽培初步形成,優勢區域加快發展,優勢產區地位不斷鞏固。花椒優勢區域集中在隴南、臨夏、天水等3市州,其栽培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省栽培總面積、總產量、總產值的96%、88.14%和95.51%;平涼、慶陽、天水、隴南4市蘋果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省蘋果總面積、總產量、總產值的87.29%、82.04%和80%;油橄欖優勢栽培區域集中在隴南市的“三江一水”干熱河谷及海拔1300米以下淺山區。
2.產業化體系正在培育和健全。果品中介人、果農協會、果業合作社、銷售公司、龍頭企業等已成為我省果品銷售的主渠道;全省建成中小型果品批發市場、產地交易市場120多處,年交易量達100萬噸以上;建成各類貯藏庫2.5萬多個,總貯藏能力達72萬噸;建成各類果品加工、運銷企業200余家,以祁連、莫高、國風、紫軒等為代表的甘肅葡萄酒業在國內占據重要位置。同時,全省有天水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等蘋果濃縮果汁加工企業8家,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油橄欖系列產品加工企業8家,甘肅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等杏產品加工企業近百家,累計加工果品超過50萬噸。
3.品牌化、良種化及其豐產栽培初見成效。“平涼金果”、“花牛蘋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紅袍”等一批名優林果產品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初具知名度和影響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廣杏”等近百個果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或綠色認證。優質經濟林果品生產技術及產品質量標準等地方標準的制定及應用日益得到重視。秦安、臨澤、成縣、靜寧、積石山、康縣、鎮原等7個縣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名特優之鄉。“隴南15號”核桃、“紅地球”葡萄等本土及外省大批良種和經濟林果新成果、新技術在生產中的轉化應用和推廣,使林果業高產化栽培得以逐步實現,禮縣富士蘋果細長紡錘形密植園畝產達到6000公斤,舟曲山地密植花椒林畝產1660公斤,成縣核桃早實豐產林畝產324公斤,麥積山地鮮食葡萄畝產2500公斤,效益顯著。
4.集約化經營及市場化銷售逐漸形成。經濟林果集約化經營正在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公司+農戶”型、“專業市場+農戶”型、“專業合作社+農戶”型、“公司+基地+農戶”型、“公司+合作社+農戶”型、股份制型等6大類型的組織形式在全省經濟林果優勢產業區不斷創新完善。
(三)發展優勢與前景。
1.資源優勢明顯。甘肅省是北方經濟林果主產區之一,兼有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多種氣候類型,具有適合各類落葉經濟林木栽培的生態條件和豐富的種質資源。隴南北亞熱帶氣候資源不僅孕育了核桃、花椒、銀杏、柑橘等優質經濟林產品,其獨特的白龍江流域干熱河谷氣候成為油橄欖等經濟林果在我國最佳的適生區域;天水、平涼、慶陽等市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我國溫帶落葉果樹最適宜栽培區域;位于北緯36°—40°之間的河西走廊沙漠邊緣灌區,具有栽培優質葡萄及梨、棗等釀造、制干型無公害經濟林果品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
2.市場前景廣闊。隨著銷售市場及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甘肅主要經濟林果產品在國內消費總量穩步上升,市場前景和空間廣闊。紅富士蘋果質量超過原產地日本,元帥系蘋果可與美國蛇果相媲美,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極具競爭力;花椒品質優良,產量占國內銷售市場45%以上;杏仁出口量逐年增加,杏脯、杏醬等杏加工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甜櫻桃、油橄欖、枸杞等名、特、優產品供不應求。
3.發展環境優化。國家非常重視林果業發展,全省各級政府對林果業發展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林”、“三北四期”等重點工程成為甘肅經濟林果產業發展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資金投入渠道,各地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林果產業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林果產業發展。隨著市場對果品需求不斷攀升,經濟林果效益越來越好,吸引了眾多社會資金和林農自籌資金的投入,2009年全省林農自籌和社會融資等對經濟林果產業投入達到9.3億元。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林優質高產栽培面積較小。目前全省優質高產(優勢區域栽培、產量高、優質果率高)栽培面積377.05萬畝,僅占全省經濟林果掛果總面積977.31萬畝的38.58%。即使在優質高產栽培區域仍有大面積低產園亟需改造,而技術富集的高產園只占產業化栽培面積的1/3左右。
2.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不夠合理。在生產布局上,經濟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樹種在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仍有大量的栽培;優勢樹種在適宜區缺乏品種區劃,結構單一,成熟期過于集中,果品采收成本高、采后銷售壓力大以及鮮食與加工品種比例不協調,加工企業沒有穩定的優質原料,加工產品質量難以適應市場需要。
3.科技支撐體系薄弱。隨著產業的不斷壯大,經濟林單產低、經營效益低、加工增值低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等問題日漸突出,而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應用滯后,影響了經濟林果產業的快速發展。
4.苗木繁育體系不健全。近幾年全省各經濟林果主產區面積增速快,苗木需求量大,省內目前僅有的苗木繁育基地和企業難以滿足生產需求,供求矛盾突出。外調苗木存在調運混亂、品種混雜、良種率低等問題。
5.果品生產產業化程度低。我省經濟林果普遍存在采收環節薄弱,采后冷鏈流通(包括運輸、儲藏、銷售)和加工等環節落后,果品外觀質量不高,增值效益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緊緊抓住國家扶持甘肅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和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優勢,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以“興林、富民、強縣”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栽培、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原則,優化樹種布局和品種結構,集成國內外新技術,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單產,提升質量,創建一流的優質經濟林果基地,提高林果業的市場競爭力,全力推動全省林果產業向現代化生產邁進。
(二)基本原則。
1.市場引導原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區域資源優勢出發,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瞄準現實和潛在兩種需求,立足多樣化、優質化,重點發展市場占有率高、國內或國際市場前景廣闊的優質林果產品。
2.發揮優勢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已有的基礎,合理確定優勢樹種,優化區域布局,促使優勢區域資源稟賦與優勢品種布局相匹配,規劃發展方向,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優勢,促進林果產業發展。
3.集中建設原則。集中資金、技術成果,重點發展具有特色、品牌和市場優勢的優質經濟林果樹種,建設集中連片優質產業基地,推動優質林果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打造產業集群,促進林果產品銷售業、加工業的發展,拓展發展空間。
4.科技創新原則。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實用技術和新成果,將科技貫穿于基地建設的各環節,轉變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優勢林果產品品質,增強經濟林果業比較優勢,提高經濟效益。
5.可持續發展原則。把保護資源和環境作為林果基地建設的一條基本方針,積極推行標準化、無害化生產,使產業生產經營與生態環境治理、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發展目標。
通過3年發展,完成12個優勢、特色樹種共1085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建設;項目建成達到盛果期,基地果品總產量達到643.2萬噸,產值達到185.56億元;建設區戶均林果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經濟林果布局更加優化,優勢林果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優勢區域促進農民增收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優勢樹種與區域布局
(一)優勢樹種及優勢區域的確定。
1.優勢樹種的確定。
果品需求:國內消費量大,生產有潛力,產業可延伸性強,是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有發展積極性。通過扶持和發展,可以顯著提高產量、品質,加快產業發展。
果品質量:品質優良,有明顯的競爭力和廣泛的認知度,通過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市場營銷服務等關鍵環節的管理,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規模化生產和現代化管理水平,擴大市場份額。
2.優勢區域的確定。
生產條件:原產地或該區域具備最適宜的自然生態條件,能生產品質優良、豐產性好的優質果品,并具有生產傳統、生產基礎和技術條件。
生產規模:能夠集中連片,林果產品商品率較高,市場空間和市場份額大,具備形成知名品牌、組建區域優質林果產品產業體系的基礎。
生產環境:具有保障林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市場區位:市場目標明確,流通渠道暢通,運銷便捷,對林果產業發展帶動效應明顯。
(二)建設規模的確定。
1085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包括現有優質高產377萬畝,現有提質增產260萬畝,現有低產改造259萬畝,新建189萬畝。
現有優質高產基地:將目前已有的377萬畝優質高產面積納入規劃。
現有提質增產基地:通過技術培訓,推廣普及豐產修剪等先進實用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等常規栽培管理措施,確保260萬畝經濟林果提質增產,達到優質高產基地標準。
現有低產改造基地:通過高接換優、樹形改造、密植園間伐等技術措施,結合土肥水管理,復壯樹體,增強生產能力,確保259萬畝低產林達到優質高產基地標準。
新建基地:通過推廣良種、建設優質苗木園,合理選擇栽植密度、配置授粉樹種,采用標準化定植技術,推廣幼樹期栽培管理技術,新建189萬畝標準化優質高產林果基地。
(三)優勢樹種及其優勢區域布局。
1085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建設涉及52個縣市區,重點發展12個經濟林樹種、建成22個優質林果基地(見附件2)。
1.蘋果。
蘋果是甘肅最具競爭力的水果經濟林樹種。2008年全省栽培面積440.9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58.42萬畝,產量205.78萬噸,產值24.6億元,涉及61個縣市區。2008年全省蘋果栽培面積、產量分居全國第3和第6位,對國家蘋果產業具有重要影響。
區域布局和建設規模:建設隴中南部淺山丘陵區優質元帥系蘋果基地和隴東中南部川塬區優質富士系蘋果基地,涉及18個縣區,建設面積45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165萬畝,現有提質增產80萬畝,現有低產改造125萬畝,新建80萬畝。
2.花椒。
花椒是甘肅最具競爭力的調料經濟林樹種,也是僅次于蘋果、產值排位第二的優勢經濟林樹種。2008年全省栽培面積367.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16.78萬畝,產量3.72萬噸,產值9.33億元,涉及33個縣區。
區域布局和建設規模:建設隴南大紅袍系花椒基地、隴中南部秦椒系花椒基地和隴中西南部低改花椒基地,涉及10個縣區,建設面積18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50萬畝,現有提質增產60萬畝,現有低產改造50萬畝,新建20萬畝。
3.核桃。
核桃是甘肅發展最快的干果經濟林樹種之一。2008年全省核桃栽培面積440.05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69.01萬畝,產量5.94萬噸,產值5.2億元,涉及32個縣區。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建設隴南鄉土優質核桃基地和隴東南部引進優質核桃基地,涉及7個縣,建設面積16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42萬畝,現有提質增產53萬畝,現有低產改造45萬畝,新建20萬畝。
4.葡萄。
葡萄是甘肅產業化程度最高的經濟林樹種之一。2008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積39.71萬畝(鮮食葡萄25.05萬畝,釀造葡萄14.66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2.87萬畝,產量20.27萬噸,產值5.59億元,涉及27個縣市區。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打造河西走廊無公害優質葡萄基地和隴中南部山地優質葡萄基地,涉及嘉峪關市和9個縣市區,建設面積6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20萬畝,現有提質增產15萬畝,新建25萬畝。
5.棗。
甘肅是棗的重要原產地之一,南自文縣碧口,北至瓜州,東迄正寧,西至敦煌,全省14個市州和77個縣市區都有棗樹分布和栽培。2008年全省棗樹栽培面積49.28萬畝,其中掛果面積42.75萬畝,年產鮮棗9.91萬噸,產值3.43億元。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建設隴中北部、河西中西部、隴東北部等3個優質棗基地,涉及9個縣市區,建設面積5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20萬畝,現有提質增產15萬畝,現有低產改造10萬畝,新建5萬畝。
6.杏。
甘肅省是杏的起源中心之一,杏品種多達209個。2008年全省杏栽培面積131.22萬畝(鮮食杏106.64萬畝,仁用杏24.58萬畝),其中掛果面積75.43萬畝,總產量27.65萬噸,總產值3.17億元,涉及47個縣。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建設隴東北部兼用型優質杏基地和隴中中部優質仁用杏基地,涉及6個縣,建設面積5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20萬畝,現有提質增產10萬畝,現有低產改造10萬畝,新建10萬畝。
7.梨。
梨在全省14個市州的55個縣區均有不同程度分布。2008年全省栽培總面積72.25萬畝,其中掛果面積52.46萬畝,產量19.8萬噸,產值3.63億元。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打造隴中南部鄉土優質梨基地和河西走廊引進優質梨基地,涉及8個縣區,建設面積50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22萬畝,現有提質增產13萬畝,現有低產改造10萬畝,新建5萬畝。
8.枸杞。
枸杞是中部沿黃灌區農民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近年來在河西走廊的瓜州縣等地發展迅速。2008年全省枸杞栽培面積15.55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3.46萬畝,產量2.5萬噸,產值4.48億元。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打造隴中北部沿黃灌區無公害優質枸杞基地和河西西部沙區無公害優質枸杞基地,涉及6個縣市區,建設面積25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10萬畝,現有提質增產4萬畝,新建11萬畝。
9.桃。
2008年全省桃栽培面積16.49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4.86萬畝,涉及31個縣區,總產量13.6萬噸,產值1.42億元。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打造隴中南部秦安蜜桃系列優質桃基地,涉及2個縣區,建設面積25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13萬畝,現有提質增產3萬畝,現有低產改造4萬畝,新建5萬畝。
10.油橄欖。
油橄欖是甘肅引進最成功的木本油料樹種。2008年全省栽培面積15.5萬畝,產量0.27萬噸,產值0.23億元,鮮果和橄欖油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87.6%和89%。
區域布局及建設面積:建設隴南優質油橄欖基地,涉及2個縣區,建設面積25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13萬畝,現有提質增產5萬畝,現有低產改造5萬畝,新建2萬畝。
11.甜櫻桃。
甘肅甜櫻桃引種栽培始于1989年,經過20年的發展,截至2008年全省甜櫻桃栽培面積2.53萬畝,總產量0.24萬噸,總產值0.38億元。甘肅甜櫻桃上市晚,品質優良,效益顯著。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建設隴中南部優質甜櫻桃基地,涉及2個縣區,建設面積5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1萬畝,現有提質增產1萬畝,新建3萬畝。
12.銀杏。
甘肅是銀杏資源分布的主要區域之一,栽培歷史可溯至千年以上。地處暖溫帶南緣及北亞熱帶北部的隴南、天水一帶,是省內銀杏的最佳適生區域。
區域布局和建設面積:建設隴南兼用型優質銀杏基地,涉及2個縣,建設面積5萬畝,其中現有優質高產1萬畝,現有提質增產1萬畝,新建3萬畝。
(四)重點建設項目。
根據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綜合優勢區域的現有基礎、資源條件和銷售市場的需求,重點抓好以下項目建設:
1.良種苗木繁育體系。
基地建設3年累計需要優質良種苗木10584萬株,良種接穗43512萬枝。其中新建基地189萬畝,以平均每畝栽植56株計,需優質良種苗木10584萬株。每個苗圃按年生產80萬株優質成品苗計算,需要新建100畝的苗圃5個。低產改造基地259萬畝,以平均每畝需用168支接穗計,需優質良種接穗43512萬枝。良種采穗圃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苗木繁育資源,以擴建基地建設區域內原有良繁基地為主、公開招標育苗企業或大戶作為補充,解決建設期內低產改造基地所需良種接穗。
2.科技支撐體系。
全省各級林果科技推廣單位要深入基層,加大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基地建設各環節科技含量,推進林果產業由粗放型向科技集約型轉變。一是現有基地的提質增產建設。圍繞提高單產,提高優質果率,加大對260萬畝現有提質增產林果基地的科技投入,通過實用技術推廣、集約化管理,大幅度提高現有園產量及果品質量。二是優質高產示范園建設。建設22個規模為200畝的優質高產示范園,為各林果基地提供單項技術組裝配套和系列化技術集成示范,為農民提供觀摩學習、技術交流與培訓的場所。三是重點科技攻關及技術推廣項目建設。針對各主要樹種在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關鍵技術難題,開展科技攻關與重點開發,重點對新優品種的選育、引進,優質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建立與應用,抗逆性栽培技術,良種繁育技術,果品采后處理以及貯藏、加工、運輸、包裝等進行研究、開發及推廣。
3.技術培訓體系。
開展優質林果資源庫平臺建設,建立實用技術及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和林果基地建設專家咨詢系統,提高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依托省級林果科技單位及高等專業院校,對有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優勢樹種栽培實用技術、標準化生產及采后管理等產業化系統培訓。依托基地建設區域內各縣業務主管部門開展鄉、村技術員及栽培大戶技術培訓,突出實用栽培技術培訓和豐產、抗逆性管理措施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致富本領。
4.質量標準體系。
制定和完善經濟林果品及加工產品的標準體系,制定和修訂林果產品行業標準;建立健全技術服務體系,確保基地建設及綜合管理、無公害生產與產品質量監測、采后處理與包裝貯運等方面推行生產標準化和管理規范化,把基地建設成優質林果產品示范基地、品牌產品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原料供應基地,創建產地品牌。開展原產地環境動態監控、“地理標志”認證和無公害林果產品與產地認證等工作,進一步增強果品市場競爭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產業發展。統籌規劃、建立高效運作的組織領導體系。成立由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省政府金融辦等部門組成協調領導機構,保證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各重點建設區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地樹種及基地建設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產業規劃并督促落實,促進林果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增強全省各級政府的指導和服務職能,特別是在產業發展規劃、良種引進示范、實施優質林果工程、完善市場體系、提供果品市場信息等方面充分發揮全省各級政府的行政服務和扶持功能。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流轉、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資金傾斜、銀行信貸等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營造良好的林果業發展環境。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建立以農民和業主投資為主體、社會融資為補充、政府適當扶持的多元化投資新型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發展林果產業。省、市、縣三級財政要根據產業發展重點,統籌安排,加大支農資金的整合使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林果業發展。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等各類社會資本投入林果業。金融部門通過林權抵押、農戶聯保、信用貸款、小額抵押貸款等方式,為林果產業提供有力的信貸支持。同時,要探索建立和發展林果產業投資風險基金。
(四)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培育市場經營主體,鼓勵創辦運銷組織。發展民間經紀人隊伍,扶持建立林果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發展訂單林果業等多種形式,在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之間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市場和服務體系,支持優勢區域實施林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提升市場產品集散能力。加快林果產品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提高市場均衡供應能力,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建設生產、加工和出口窗口,發揮企業的引領作用,以多元化加工產品帶動產業的大發展。
2.甘肅省1000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建設區域布局匯總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