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1-04-25
- 點擊:21
- 來源:
甘政辦發〔2011〕114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甘肅省秸稈飼料化利用規劃(2011—201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甘肅省秸稈飼料化利用規劃
(2011—2015年)
為全面推進全省秸稈綜合利用,支撐全省草食畜牧業發展,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08〕10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委發〔2008〕32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秸稈飼料化利用現狀
(一)基本情況。2010年,全省秸稈飼料資源總量1790萬噸(風干重)。全省人工種草面積1807萬畝,其中苜蓿種植面積915萬畝,牧草總產量857.8萬噸。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量為850萬噸,利用率為47.50%。從利用品種來看,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主要以玉米、小麥秸稈為主,占利用量的77.38%。從利用區域來看,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主要以秸稈飼料資源比較豐富的河西、中部、東部地區為主,占利用量的90%。從加工時段來看,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主要集中在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收獲的夏、秋兩季。
(二)有利條件。
1.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國家制定出臺了糧食直補、農資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促進糧食和秸稈產量大幅增加。《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對秸稈飼料化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把發展草食畜牧業列入促進農民增收的“六大行動”,并配套出臺了《甘肅省草食畜牧業發展扶持辦法》,提出把秸稈飼料化利用作為優先扶持的基礎工作全力抓好;《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提出要打造循環型農業體系;《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支持張掖、武威、定西建設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經濟基地。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加快秸稈飼料化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具備豐富的秸稈資源。根據《甘肅省旱作農業新增5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2009—2015年)》(甘政辦發〔2010〕119號),我省將通過結構調整、科技增產、新增梯田、政策扶持等措施,實施旱作農業新增5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2011—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4000多萬畝,2015年后全省糧食總產量將達到1060萬噸。預計到2012年,全省秸稈飼料資源總量可達1900萬噸,到2015年可達2000萬噸。
3.具有較強的科技支撐。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和獸藥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科技學院、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和動物科技學院等科研單位和院校,具有較強的秸稈飼料化利用研發能力。全省有省、市、縣三級草原技術推廣機構74個,專業技術人員1.03萬人,能為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推廣和培訓提供有力的支撐。
4.具有潛在的市場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膳食結構改善,牛羊肉市場需求日趨旺盛,將推動牛羊產業快速發展,拉動秸稈型飼草料需求迅速增長。實施農牧互補戰略,能促進鞏固退牧還草成果,解決牧區飼草料不足。同時,開展牛羊舍飼育肥,既可以達到防災保畜的目的,也必將促進秸稈型飼草料需求不斷擴大。
5.具有良好的發展模式。我省在積極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的過程中,認真落實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總結經驗,探索出了“加工秸稈—養殖牛羊—增加肥料—多打糧食—多產秸稈”的循環利用模式,促進了農業持續發展,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
6.具有一定的設施條件。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廣應用秸稈青貯、氨化技術,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的硬件建設,為開發利用秸稈資源、促進草食畜牧業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全省擁有農作物秸稈加工機械10萬臺(套),青貯窖池總容量達到670萬立方米。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用循環經濟理念謀劃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堅持“促轉化、擴規模、強產業、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以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為方向,以提升利用水平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緊密配合牛羊產業大縣建設,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企業、農戶的積極性,切實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大力推廣先進成熟技術,建立健全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快速發展,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政策引導,社會參與。制定或完善扶持政策,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以政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戶廣泛參與的秸稈飼料化利用的長效機制。
2.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根據我省農作物秸稈生產及草食畜牧業發展情況,統籌謀劃,合理安排,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秸稈飼料化利用新格局,逐步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效益。
3.科技支撐,示范帶動。立足工作實際,研究解決技術難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推廣成熟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培育典型,總結經驗,示范引導,整體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
4.農牧互補,循環利用。合理引導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積極推行“加工秸稈—養殖牛羊—增加肥料—多打糧食—多產秸稈”的農牧結合循環利用模式,使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促進和受益。
5.強化服務,全面推進。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服務體系建設,改進服務手段,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能力,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全面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
三、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目標。2011年底,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利用率達到54.05%;2012年,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到1140萬噸,其中,秸稈青貯氨化970萬噸,秸稈型飼料加工170萬噸,利用率達到60%,秸稈飼料化利用初步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綜合能力明顯提高;2013—2014年,在鞏固和加強的基礎上,完善機制,加強管理,科學合理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到2015年,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到1300萬噸,其中,秸稈青貯氨化1100萬噸,秸稈型飼料加工200萬噸,利用率達到65%,秸稈飼料化利用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綜合能力顯著提高。
(二)主要任務。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秸稈飼料生產加工規模企業和農戶,科學設計、建設青貯氨化窖池和秸稈飼料儲備庫,夯實秸稈飼料化利用的發展基礎;購置秸稈收獲、打捆、運輸、鍘切、揉絲、粉碎、壓塊、加工等機械設備,提高秸稈飼料生產加工機械化水平。
2.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組織開展全省秸稈飼料資源及飼料化利用調查,全面掌握秸稈飼料資源潛力和飼料化利用情況。整合科研力量,對關鍵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裝集成成熟技術,加大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力度,改善和提升秸稈飼料品質;制定不同方式、途徑開發秸稈飼料的技術規程,規范秸稈飼料化利用,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
3.抓好示范帶動工作。選擇重視程度較高、草畜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縣開展示范工作,探索、總結、推廣好經驗、好模式,全面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
4.加快產業化經營。加強“秸稈飼料銀行”建設,完善“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產業化經營。扶持有一定規模的秸稈飼料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產品研發,支持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能力、打造企業品牌、提升營銷水平,加快秸稈飼料化利用步伐。
5.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依托各級農牧部門的服務機構,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培訓及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專業化秸稈收集貯運、加工調制流動服務隊,購置專業機械設備,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服務和引導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四、重點項目和建設內容
(一)秸稈青貯氨化項目。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技術。到2015年,在全省扶持新建青貯窖、氨化池容量1300萬立方米,建設秸稈飼料儲備庫50個,購置青貯氨化機械設備2萬臺,年生產青貯氨化秸稈飼料的能力達到1100萬噸。
實施區域為全省玉米、小麥生產和牛羊養殖50個重點縣市區:肅州區、金塔縣、敦煌市、瓜州縣、玉門市、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山丹縣、民樂縣、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永昌縣、會寧縣、景泰縣、靖遠縣、榆中縣、永登縣、安定區、渭源縣、臨洮縣、東鄉縣、廣河縣、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清水縣、張家川縣、秦州區、麥積區、甘谷縣、秦安縣、涇川縣、靜寧縣、莊浪縣、崆峒區、華亭縣、靈臺縣、慶城縣、環縣、華池縣、鎮原縣、寧縣、正寧縣、西峰區、合水縣、徽縣、成縣、禮縣。
(二)秸稈型飼料加工項目。以青貯氨化秸稈為主料,根據家畜營養需要添加其他營養成分,生產秸稈型全營養混配合飼料。到2015年,扶持秸稈飼料規模加工企業100家,購置秸稈飼料加工機械設備100臺(套),年生產秸稈型全營養混配合顆粒、餅塊飼料能力達到200萬噸。
實施區域為秸稈飼料資源總量較大和具有一定草產品加工能力的45個縣市區:肅州區、金塔縣、敦煌市、瓜州縣、玉門市、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山丹縣、民樂縣、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永昌縣、永登縣、榆中縣、紅古區、會寧縣、景泰縣、靖遠縣、安定區、臨洮縣、臨夏縣、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崆峒區、靈臺縣、崇信縣、涇川縣、張家川縣、清水縣、西峰區、環縣、華池縣、寧縣、鎮原縣、正寧縣、武都區、禮縣、徽縣、成縣、文縣、西和縣。
(三)秸稈飼料化利用示范區建設項目。在肅州區、甘州區、涇川縣和寧縣建成4個省級秸稈飼料化利用示范區;在涼州區、安定區、康樂縣、會寧縣、張家川縣和徽縣建成6個市州級秸稈飼料化利用示范區;在玉門市、金塔縣、臨澤縣、民勤縣、永昌縣、景泰縣、靖遠縣、臨洮縣、東鄉縣、清水縣、靈臺縣、崆峒區、環縣、華池縣、禮縣建設15個縣級秸稈飼料化利用示范區。積極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的體制、機制、制度、管理和技術創新,總結經驗,探索模式,抓點帶面,開創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新局面。
(四)科技培訓及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在全省開展科技培訓600期,建立200個專業化秸稈收集貯運、加工調制流動服務隊,購置專業化秸稈收集貯運、加工調制機械設備200臺(套),建立100個農村秸稈飼料化利用專業合作組織。
(五)秸稈飼料化利用科技支撐項目。集成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成熟技術,不斷擴大技術覆蓋面,提高秸稈飼料的品質;引進國內外秸稈飼料化利用先進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對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研究開發秸稈型全營養混配合飼料,研究解決青貯秸稈飼料二次發酵及氨化秸稈飼料飼喂不當引起中毒的問題;探索建立適合不同地區的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模式;加強基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農牧民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培訓,提高技術素質。
五、資金概算和投資計劃
(一)資金概算。總投資36.94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12.58億元(爭取中央投資0.5億元,省級整合投資2.5億元,地方整合投資9.58億元),社會和群眾自籌資金24.36億元。
1.秸稈青貯氨化項目投入33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10.6億元,社會和群眾自籌資金22.4億元。
2.秸稈型飼料加工項目投入1.42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0.71億元,社會和群眾自籌資金0.71億元。
3.示范區建設項目投入1.1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0.55億元,社會和群眾自籌資金0.55億元。
4.科技培訓及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投入1.32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0.62億元,社會和群眾自籌資金0.7億元。
5.科技支撐項目投入0.1億元。全部為政府投資。
(二)投資計劃。規劃實施概算總投資36.94億元:2011年投資7.4億元、2012年投資7.4億元、2013年投資7.39億元、2014年投資7.38億元、2015年投資7.37億元。
六、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2011—2015年,可累計生產加工秸稈飼料5900萬噸,相當于節約糧食1475萬噸,可增加產值295億元,是總投資的近8倍。同時,通過秸稈飼料養畜,可增加有機肥,提高農作物種植效益。據推算,5年時間通過秸稈飼料養畜可產糞肥6億噸,相當于400萬噸標準化肥。
(二)生態效益。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可減少秸稈焚燒和廢棄浪費,改善和美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可幫助解決牧區飼草料不足的問題,減輕草場壓力,促進草原生態保護;推動秸稈養畜過腹還田,生產大量優質農家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有機農業發展;利用牛羊糞便,發展農村沼氣,一方面為農戶提供清潔能源,解決農戶燃料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將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機肥,用于種植業,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三)社會效益。通過秸稈飼料化利用,逐步改變傳統養畜觀念,轉變秸稈利用方式和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牛羊肉,豐富城鄉菜籃子;以秸稈作飼料,減少飼料糧,促進節糧型畜牧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推動農牧互補戰略實施,滿足牧區飼草需求,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穩定。
七、保障措施
(一)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制定財政、信貸、土地、水電等優惠政策,建立財政投、銀行貸、企業和農戶籌的多元支持體系,積極扶持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在財政支持方面,各級政府要把秸稈飼料化利用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把秸稈飼料化利用納入循環經濟發展扶持范圍,建立秸稈飼料化利用發展基金,對秸稈飼料生產加工規模企業、養殖農戶給予適當扶持,對種植飼用玉米、建設青貯氨化池窖等基礎設施給予適當補貼,把秸稈飼料生產加工機械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在信貸支持方面,鼓勵金融機構對秸稈飼料生產加工規模企業、養殖農戶建設青貯氨化池窖等基礎設施、購置秸稈飼料生產加工機械設備給予貸款支持,并由各級財政按一定比例給予貸款貼息。在土地支持方面,對秸稈飼料生產加工規模企業、養殖農戶的建設用地應優先劃撥。在水電支持方面,對飼用玉米種植、秸稈飼料生產加工的企業和農戶,減免電力增容等費用,增加配水指標和數量。
(二)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責任。秸稈飼料化利用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全力落實。各級政府作為秸稈飼料化利用的責任主體,要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力量,研究部署重大事項,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目標任務檢查考核制度,明確部門責任,狠抓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
(三)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取得實效。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對青貯氨化池窖等基礎設施建設、秸稈飼料生產加工機械設備購置,全面實行“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四制管理,確保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順利實施。嚴格資金管理,加強審計監督,嚴防擠占、挪用、截留,確保秸稈飼料化利用資金安全。根據工作進度,及時對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進行跟蹤檢查,發現問題,抓緊整改,確保各項工作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四)強化科技支撐,夯實工作基礎。采取針對性措施,整合秸稈飼料化利用的科技資源,依托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企業,組織科研力量,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技術研發,努力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成果;加大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力度,引進、推廣省內外的新技術成果,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技術水平;組裝集成、示范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成熟技術,不斷擴大技術覆蓋面,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技術含量;加強對基層管理人員、企業技術人員和農牧民的技術培訓,增強技術素質,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效益。
(五)搞好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環境。各級政府要加大秸稈飼料化利用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板報、宣傳車、培訓班、現場會等傳播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中央、省上及各地有關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工作成效、實際經驗、成功模式、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宣傳秸稈飼料化利用對節約資源、改善環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和貢獻,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營造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的良好環境。
附件:1.2011—2015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計劃表.xls
2.2011—2015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投資計劃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