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1-08-03
- 點擊:15
- 來源:
甘政辦發〔2011〕178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甘肅省“十二五”安全生產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甘肅省“十二五”安全生產規劃
安全生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今后五年全省安全生產工作的總體部署,依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甘政發〔2011〕21號),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安全生產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和各生產經營單位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產方針,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整改事故隱患,嚴肅查處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大幅下降,連續5年完成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全省安全生產“十一五”的規劃目標全面完成。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7217起、死亡9238人、受傷20727人、直接經濟損失39611.1萬元,與“十五”期間相比,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48.3%,死亡人數下降27%。全省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呈下降趨勢,安全生產形勢逐年穩步好轉。
?。ㄒ唬┥a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間,全省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每年平均下降10.9%;死亡人數每年平均下降3.4%。
(二)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基本得到遏制。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發生一次死亡3—9人的生產安全較大事故339起,死亡1294人,與“十五”期間相比,事故起數下降2.9%,死亡人數下降4.4%。共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6起,與“十五”期間相比,事故起數減少1起,下降14.3%。
?。ㄈ┲攸c行業(領域)生產安全事故明顯下降。
“十一五”期間,全省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安全生產狀況明顯改善。以交通事故為例,“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7830起、死亡7853人、受傷19937人、直接經濟損失6807.9萬元,“四項指標”年平均分別下降9.7%、2.4%、9.1%、8.7%。
二、安全生產領域存在問題依然突出
?。ㄒ唬┌踩a相對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依然明顯。
“十一五”期間,全省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死亡率、工礦商貿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等相對指標減幅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明顯。以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死亡率為例,全省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死亡率雖然年分別下降23.4%、20%、7.1%、9.6%、19%,但仍比全國分別高出0.375、0.287、0.248、0.272、0.219(全國分別為0.539、0.413、0.312、0.248、0.201)。
?。ǘ┌踩a基層基礎建設相對薄弱。
縣市區、鄉鎮政府的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技術裝備落后,監管能力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部分企業在安全設施、防護用品和安全培訓等方面投入不足,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后,設備陳舊老化,隱患治理不徹底,安全基礎不穩固。從業人員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缺乏應有的安全知識和事故防范技能,“三違”現象依然存在。安全生產“三同時”制度尚不規范、落實不夠嚴格。全社會安全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改善和加強。
?。ㄈ┌踩a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
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起步較晚,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較低。安全生產科研投入嚴重不足,技術研究、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推廣工作相對滯后。安全生產科技支撐機構的服務能力不適應安全生產工作需要。安全生產檢測檢驗、評價機構基礎設施陳舊,內部管理不規范,服務效果不明顯。安全培訓基地化、網絡化的格局尚未形成,教育培訓的廣泛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水平低,專業機構人員缺乏,裝備設施、物資儲備嚴重不足,應急救援能力急待提高。
?。ㄋ模┞殬I病危害防控工作形勢嚴峻。
職業危害涉及行業多,職業病報告率低、患者人數多,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職業病防治工作機構不健全、防治手段缺乏,工作沒有形成合力。職業病防治配套政策、規定和技術標準不夠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服務能力不強。社會職業病防治宣傳和教育培訓力度不夠。政府財政對職業病防治的投入少,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大部分企業的職業病危害監管力量薄弱,經費投入不足、防治工作水平低。
?。ㄎ澹┲萍s安全生產的體制機制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
國家監察和地方監管、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明,部門之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協同聯動機制不夠完善。縣鄉政府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相對滯后,監管力度和效果逐級衰減。政府對安全生產在法制建設、源頭管理、資金投入、科技創新、預報預警、應急救援、事故查處和責任追究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三、安全生產面臨新挑戰
“十二五”時期,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新的挑戰。
(一)資源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出現新的危險源。
資源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采礦、重化工、建筑、冶煉等傳統產業和高危行業比重加大。中小企業數量增加,安全保障條件差,“三超”、“三違”現象將在一定時期內大量存在。安全生產基層基礎薄弱、歷史積累問題多、安全科技水平落后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隨著全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煤炭、非煤礦山、化工、冶金、建材、建筑以及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還將產生新的危險源。
?。ǘ┙洕Y構調整導致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風電、光電、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將加快發展,發達省區市的一些風險性較大的產業將向我省轉移。同時,省內也會出現風險性大的產業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城市向農村、大型企業向中小型企業轉移。
?。ㄈ┌踩c生產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全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能源和資源供應緊缺,導致安全與生產的矛盾加劇。企業擴大規模、增加生產的愿望強烈,超負荷生產和運輸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從業人員結構變化和人員流動性增強,安全生產和安全管理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ㄋ模┞殬I衛生安全面臨新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全社會對安全生產的關注度和期望值不斷提高,公眾對自身生命健康權益的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國際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必須改善勞動條件,加大職業衛生安全投入,減少職業危害,提升從業人員健康水平。
?。ㄎ澹笆晃濉敝攸c配套工程項目沒有得到全面落實。
全省安全生產“十一五”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雖然已經全面完成,但由于受到項目建設的投資體制沒有完全理順等因素的制約,“十一五”時期擬建的一些安全生產重點配套工程項目沒有得到落實,需要列入“十二五”規劃繼續建設。
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給安全生產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十二五”期間,全省安全生產工作要與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還要立足于源頭治本,加強基層基礎建設,要立足于科技進步,加強支撐體系建設,要立足于依法治安,加強法制建設,整體推進安全生產工作。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出發點,以遏制較大事故、防止重特大事故為重點,落實監管責任,加強監督管理,落實主體責任,提高管理水平。深入開展“三項行動”,全面加強“三項建設”,深化專項整治行動成果,提升安全監管執法能力、技術支撐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實現全省生產安全事故“四項指標”穩步下降,為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二、總體目標
全省安全生產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條件明顯改善,預防事故能力明顯增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職業病危害得到有效治理,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到“十二五”末期,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基本穩定在“十一五”末期水平并略有下降;全省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6%以上;工礦商貿10萬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5%以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0%以上;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7%以上;較大以上事故起數年度控制在60起以內;工礦商貿10萬從業人員職業病發病率控制在4.0以內。
三、分類指標
2015年,重點行業(領域)目標:
煤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7%以上;
金屬非金屬礦山:死亡人數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死亡人數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建筑施工:死亡人數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特種設備:萬臺死亡人數控制在0.38以內;
消防(火災):10萬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07以內;
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控制在6.53以內,較大事故起數控制在60起以內;
農業機械:死亡人數比2010年下降10%以上;
鐵路交通(含路外):死亡人數比2010年下降1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進一步加強礦山和道路交通安全監管
?。ㄒ唬┟旱V。
嚴格落實企業法定代表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確保安全投入、管理、裝備、培訓等措施落實到位。構建“通風可靠、抽采達標、監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綜合治理體系,強化“四位一體”(突出危險性預測、防治突出措施、防突措施效果檢驗、安全防護措施)防治措施,達到煤礦瓦斯抽采基本指標。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為本、重點突出”的原則,強化煤礦基層和基礎工作,全面實施煤礦安全生產規范化和標準化,完善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體系。采用安全適用技術和保護設施,加快煤礦安全技術改造,2013年前完成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監測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建設,提高煤礦井下安全保障能力。落實水害治理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十六字”原則和防、探、疏、截、排“五項”治理措施,加大水害防治力度。落實除險加固措施,防范暴雨洪水、河流等外源水害威脅,預防井下透水等水患事故。治理煤礦電纜、皮帶、電氣、可燃材料支護等存在的外因火災隱患及可能由煤自燃引起的內因火災隱患,提高礦用設備安全性能。
嚴格煤礦安全準入制度,全面推進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加強企業班組安全建設等企業基礎管理工作。實施煤礦開采、供電、井下運輸、排水、提升、通風等系統的安全技術改造。推動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加快小煤礦資源整合步伐,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建立健全小煤礦準入和有序退出機制。按照企業負責、政府支持的原則,完善政府和企業共同增加投入的機制。實施小煤礦機械化工程,小型煤礦采煤機械化和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到2015年底分別達到55%和80%以上。完善煤礦地質勘探報告審查制度,將安全保障能力作為礦井設計的重要內容。嚴格控制和規范新(改、擴)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建設,嚴禁違規建設和超能力生產。進一步強化煤礦礦長資格、礦長安全資格和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職工全部經過培訓合格后上崗。全面深入開展班組長和“白國周管理法”等專題培訓活動,全面提升全員安全素質。
?。ǘ┙饘俜墙饘俚V山。
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提高安全準入門檻,促進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堅決打擊和取締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和建設行為。加快地壓、水害、采空區、高陡邊坡、熱害和有害氣體等監測監控平臺建設,提高預防事故能力。建立完善省、市州、重點縣市區和企業四級尾礦庫監控系統,開展尾礦庫專項治理,集中整治垮壩、潰壩事故隱患。加強日常檢測檢驗,防止透水、中毒窒息、冒頂片幫和跑車墜罐等事故發生。建立完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監測監控、井下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等安全避險“六大系統”。推廣應用防水超前鉆探、機械通風、高壓油氣井噴防治、中深孔爆破、機械化裝藥、帷幕注漿、非電起爆、干式排尾等實用技術。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活動,到2015年,企業標準化達標率達到100%。
?。ㄈ┙煌ò踩?。
加強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化管理,落實交通安全責任制,完善日常監管、技術保障、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和教育培訓體系。完善全省道路交通“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多方聯動”協調機制。完善新(改、擴)建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評審與工程竣工后安全設施驗收制度。加強干線公路事故多發路段和危險隱患點(段)的集中整治,落實防范措施,完善道路標志標線、防護欄護墩等安全設施建設。加強對交通流量大、事故多發、違法頻率高等重要路段的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實現信息化管理。推廣運用全球無線導航與定位系統和地面測控網定位技術,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物品運輸專用車輛和旅游包車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全部安裝并使用行車記錄儀。完善道路交通應急管理體制,形成覆蓋各區域、各部門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建設。加強鄉級道路交通監管機構建設,推進城鄉道路交通安全監管“一體化”。
二、繼續強化其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
(一)建筑施工。
嚴格安全生產許可,大力推進建筑施工安全標準化工作。強化工程招標、資質審批、施工許可等環節的監督管理。以深基坑、高支模、腳手架和建筑起重機械設備等為重點,開展防范高處墜落、施工坍塌、物體打擊等專項整治。規范和完善建筑施工三級安全教育,加強對項目負責人的教育培訓。建立技術工人等級培訓考核體系,提高安全技能。嚴格落實建筑施工現場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產費用保障機制,健全完善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信用體系和失信懲戒制度。
?。ǘ┪kU化學品。
規范和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使用企業的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健全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體系,規范工業園區(化工集中區)的安全監管,對不在規劃區域內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逐步實施“關、停、轉、遷”。開展危險化學品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加強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管理,推動大型和采用危險化工工藝的裝置應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加快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自動化監控設施的完善和改造工作。推進危險化工工藝裝置、裝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建設。健全區域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聯控機制,推動建設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全程監管系統。加強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中央在甘、省屬危險化學品企業及涉及15類危險化工工藝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達到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以上水平,其他危險化學品企業達到三級以上水平。
?。ㄈ熁ū?。
按照“統一規劃、保障安全、合理布局、總量控制”原則,嚴格控制經營(批發)企業數量,合理布局經營(批發)企業網點,實現規范化經營。嚴格資質審查,提高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準入門檻,原則上不再新建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到2015年,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數量要比2010年減少20%。推動生產企業標準化建設,實現“工廠化、標準化、機械化、科技化、集約化”生產。深化煙花爆竹專項治理,嚴禁超量儲存運輸和超能力、超定員、超藥量違規生產。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行為,禁止違規使用氯酸鉀生產煙花爆竹。
(四)民用爆炸物品。
優化民用爆炸物品的產品結構和生產布局,規范生產和流通領域爆炸危險源的管理,減少危險作業場所操作人員和企業及生產點數量。加快信息化技術與民爆生產技術的融合,推進民爆行業生產經營動態監控信息系統建設,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分期分批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和工藝,主要產品的主要工序要全部實現連續化、自動化和信息化。
?。ㄎ澹┫溃ɑ馂模?。
全面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推進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建設。加強消防隊伍標準化建設,按標準配備滅火器材、應急救援車輛和消防防護裝備。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加大對易燃易爆區域、人員密集場所和“三合一”場所、高層建筑等火災隱患的專項治理。完善重點區域的消防資源配置,加強危險化學品事故救援能力建設,構建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救援體系。建立社區網格化火災隱患排查機制,加強公共區域的消防監控與預警。加大消防安全宣傳培訓力度,提高全社會消防素質。
?。┨胤N設備。
建立特種設備動態安全監管機制和現役特種設備安全評估體系。建立重大隱患治理、重點設備動態監控機制,開展壓力容器與管道、管道元件、鍋爐、危險化學品承壓罐車、電梯、起重機械等專項整治。加強檢驗檢測機構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升特種設備安全檢驗檢測能力。
?。ㄆ撸┕べQ行業。
推進冶金、機械、輕工、建材、有色、紡織、煙草和商貿等工貿行業企業安全標準化工作,積極開展達標創建活動,到2013年全部達到安全生產標準化三級以上。到2015年,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行業(領域)企業全部達標。大力實施工貿行業事故隱患專項整治,重點對煤氣系統、高溫液態金屬、交叉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等進行隱患排查治理。開展自動報警設備專項改造,在煤氣危險重點區域安裝固定探頭,實現連續監控監測,提高自動報警能力。推廣使用安全連鎖技術,提高自動化水平。
?。ò耍┙煌ㄟ\輸。
嚴格鐵路施工安全管理,強化現場作業控制,確保施工安全。深化鐵路貨運、鐵路道口安全專項整治,集中整治行車設備安全隱患,推進鐵路道口“平改立”工程,加強對無人看守平交道口的改造工作。建設鐵路行車安全綜合監控系統和安全保障體系。實施鐵路沿線安全綜合治理行動,健全鐵路交通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完善水運碼頭安全設施設備,規范安全標識管理。落實水運工程施工安全措施,強化安全監管。完善水上交通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應急能力。加快空管設施建設,提高飛行指揮和監控能力。完善飛行、機務、空管、機場、公安等培訓機制。配置高性能的譯碼分析系統、事故仿真系統及失效分析設備等現代化事故調查裝備。加強航空保安系統建設,建立民用機場保安監控和快速反應、應急救援系統。
(九)農業機械。
規范農機及駕駛員管理,嚴把安全檢驗關、駕駛員考試關,加強登記注冊、牌證核發及駕駛員培訓工作。實施拖拉機和農用掛車加裝燈光信號裝置、粘貼農機安全反光標識、加裝拖拉機制動貯氣泵及管路裝置等技術改造。實施“金農”工程,建立完善農業機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加強農機監理裝備建設。嚴格查處無牌行駛、無證駕駛操作、酒后駕駛和違規拼裝農機等行為。積極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
?。ㄊ╇娏Α?
堅持“統一調度、分級管理”原則,加強電力調度和監督管理,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健全電力企業安全監督機制,加強電力企業安全性評價和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建立完善電網大面積停電應急體系和電力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三、全面實施企業安全預控管理
?。ㄒ唬┘訌娖髽I安全標準化建設。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完善管理、保障、崗位和監督責任體系。督促企業完善作業規程和崗位安全操作規程,修訂完善企業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實施方案和評估辦法,健全考核激勵機制。按照“管理臺賬化、裝備現代化、指令書面化、操作程序化、行為規范化”的要求,實施“樣板工廠”、“樣板礦井”、“樣板站段”、“樣板學?!焙汀皹影鍗徫弧钡仁痉豆こ?。全面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和班組安全建設達標活動,推動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在工礦商貿和交通運輸行業(領域)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重點突出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業(領域)。其中,煤礦在2011年底前,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企業在2012年底前,非煤礦山和冶金、機械等工貿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在2013年底前,冶金、機械等工貿行業(領域)規模以下企業在2015年前實現達標。建立健全各行業(領域)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標準和考評體系;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化管理,推進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安全管理;加強安全生產科技裝備建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嚴格把關,分行業(領域)開展達標考評驗收;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促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動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有效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ǘ┮幏栋踩a行政許可。
強化安全生產源頭管理,把符合安全生產標準作為高危行業(領域)企業準入的前置條件,實行安全核準制度,落實項目審批和監管責任。把安全設施設備標志制度拓展到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嚴格落實新(改、擴)建項目(工程)“三同時”制度。依據產業政策,定期公布限制、禁止的生產技術、設備和工藝目錄,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建立完善高危行業從業人員資格安全準入制度。
(三)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安全技術裝備。
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申報、評估、鑒定、篩選和發布制度,定期確定和發布先進適用安全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廣目錄。在高危行業大力推廣、應用安全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材料。加快安全生產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推動企業技術改造。督促煤礦、非煤礦山企業制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裝備標準,強制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裝備。
(四)加強企業安全基礎管理。
實施事故隱患分級監管,督促企業集中治理事故隱患,確保措施、責任、資金、時限和預案“五到位”。完善重大危險源普查制度,推動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完善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執行企業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成員輪流現場帶班制度,加強企業安全生產技術管理,落實主要技術負責人技術決策和指揮權。開展全員安全培訓和精細化安全管理,加強安全培訓考核,提高事故防范能力。
重點配套工程:1.尾礦庫專項治理。落實治理資金和整改措施,完成重點區域病險尾礦庫的綜合治理工程,改善尾礦庫安全條件。2.采空區探測與處理。將采空區探測以及巖層控制和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列入專項規劃,專門立項,逐年分批治理。3.建立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控系統。主要包括省、市、縣三級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中心,危險物品生產、儲存、運輸過程動態監控網絡系統,礦山安全監控系統和三級以上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
四、加強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
(一)規范完善職業衛生安全許可制度。
建立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普查與申報系統,加強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工作。建立完善職業技能鑒定、特殊工種準入、使用有毒物品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職業衛生培訓、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員、職業衛生“三同時”審查等制度,建立重點行業(領域)職業危害檢測基礎數據庫。
(二)實施職業危害專項治理。
以防治塵肺、矽肺、石棉肺為重點,開展粉塵、高毒物質與重金屬職業危害專項治理,實施重點行業(領域)塵毒危害防治示范工程。到2015年,新(改、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審查率達到65%以上,用人單位職業危害申報率達到80%以上,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率達到70%以上,粉塵、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因素監測合格率達到80%以上,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標識設置率達到90%以上,重大急性職業危害事件得到基本控制,接觸職業危害作業人員職業健康體檢率達到60%以上。
(三)加強職業安全健康監管工作。
建立職業健康防治工作協調聯動和重大職業危害事項通報制度。加強職業安全健康監管機構能力建設,配備檢測檢驗專業裝備,強化監管手段,提高職業健康監管能力。加強職業危害防護用品監督管理和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監管,嚴格落實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嚴厲打擊職業衛生違法違規行為,嚴肅查處職業危害案件。規范職業安全健康檢測、評價機構管理,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督促企業優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危害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改善作業場所環境。
五、加強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
(一)提高安全生產執法效力。
健全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嚴格責任追究。完善安全生產執法計劃機制,建立執法信息溝通制度,完善安全生產聯合執法機制,形成依法治安、齊抓共管合力。建立嚴格執法與指導服務、現場執法與網絡監控、全面檢查與重點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監察機制,提高執法效能。加強市、縣兩級安全監管執法機構建設,推動鄉鎮、街道安全監管辦事機構建設。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和執法隊伍,并納入地方政府安全監管體系。嚴格實行執法資格制度,實現安全生產行政執法標準化、制度化和執法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按照統一法制、統一程序、統一行為、統一標識的要求,規范執法行為。政府要安排專項培訓費用,加強監管執法業務培訓,完善安全監管工作激勵約束機制,不斷提高安全監管行政執法專業化水平。到2015年,各級安全生產執法人員執法資格培訓及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專題業務培訓覆蓋率達到100%。
(二)改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條件。
落實國家加強安全監管機構及執法機構標準化建設的規定要求,加大政府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推進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安全監管機構及執法機構標準化建設。配置適應安全監管、行政執法、應急救援、事故查處工作需要的交通、通訊、檢測檢驗、個人防護等裝備。到2015年,省、市州和縣市區安全監管部門裝備配置標準化達標率分別為100%、80%和70%。
重點配套工程:1.落實“金安工程”二期建設規劃,配套完成市州、縣市區安監機構的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2.完成省級節點應用系統與數據庫的擴容升級。
?。ㄈ﹦撔掳踩O管方式。
完善政府安全監管門戶網站建設,落實安全生產政策法規、項目審批、行政許可、監管執法、安全檢查、事故處理等政務公告公示制度,實施政務公開。健全完善重大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公告、整改評估制度,推進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建設完善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構建動態監管及監控預警機制。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信用掛鉤聯動機制,定期公布發生重特大事故、重大事故隱患整改不力的企業名單。完成安監系統局域網建設,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重點配套工程:建立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庫。主要包括:重大危險源數據庫、事故應急救援數據庫、安全評價基礎數據庫、勞動保護用品及安全產品數據庫、企業安全生產綜合情況數據庫。
六、建立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鼓勵省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骨干企業開展安全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裝備和新材料的開發應用。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設立安全工程、職業健康相關專業,擴大采礦、機電、地質、通風、安全、職業衛生等專業招生規模,培養安全生產專業人才。搭建集“基礎研究、科技研發、檢測檢驗、安全培訓、咨詢認證、技術推廣”于一體的全省安全生產技術服務平臺,構建安全生產技術支撐網絡。推進省級安全監管技術支撐機構標準化建設,到2015年,省級各類技術支撐機構工作條件100%達到基本配置標準。加強全省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管理,規范安全評價、檢測檢驗、咨詢認證等服務行為。加強安全生產人才隊伍建設,規范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評價師、安全生產專家庫管理工作,為安全生產提供智力支持。
重點配套工程:1.依托安全生產科研單位和社會資源,建設甘肅省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2.完成省級非礦山實驗室與重大危險源監控實驗室、職業危害檢測與鑒定實驗室二期工程;3.建設省級非煤礦山檢測檢驗中心、勞動防護用品檢測檢驗中心和煙花爆竹檢測檢驗中心。
七、加快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一)推進應急協調機構與機制建設。
加快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建成與國家安全生產指揮中心、省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省直有關部門應急辦、國家和省內骨干應急救援機構等互聯互通的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平臺。構建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建設全省生產安全事故現場指揮、事故評估分析、應急救援決策和應急值守管理系統,形成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立各地安全生產應急預警機制,及時發布地區安全生產預警信息。完善全省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法規、標準,完善自然災害預報預警聯合處置機制,嚴防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
(二)加快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落實應急救援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和經費,建成省、市州、縣市區及重點企業應急管理機構,依托省內大型企業,以礦山、危險化學品、醫療救護等應急救援專業骨干隊伍為重點,建設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骨干隊伍。鼓勵和支持化工企業聚集區、礦產資源聚集區開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一體化建設。依托公安消防隊伍建立縣級政府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立救援隊伍社會性服務補償機制,推動沒有建立專職救援隊伍的高危行業企業與有資質的專業救援隊伍簽訂協議,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
(三)完善應急救援基礎條件。
建立完善企業安全生產動態監控及預警預報體系,定期開展安全生產風險分析與評估。強化應急救援實訓演練。完善企業與政府應急預案銜接機制,落實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應急預案報備制度,建立全省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數據庫。推進全省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到2015年,省、市州及高危行業企業應急平臺建設完成率達100%,重點縣市區達80%以上。
重點配套工程:建設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4個區域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系統主要包括:應急基礎支撐系統、綜合應用系統、應急數據庫系統、應急指揮場所、移動應急平臺、重點防范單位在線監控、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等。
八、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工作
(一)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
完善從業人員長效教育培訓機制,強化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安全技能的培訓。推行安全生產考培分離制度,建立培訓質量考核與效果評價制度。強化高危行業和中小企業一線操作人員安全培訓。建立完善班組長培訓管理體系,促進企業班組長隊伍建設。突出農民工安全技能培訓,嚴格實行企業職工必須經過安全培訓合格后上崗制度。高危行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將安全生產納入領導干部素質教育的范疇,實施地方政府安全生產分管領導干部安全培訓工程。
?。ǘ┰鰪姽姲踩庾R。
將安全生產知識納入國民教育范疇,逐步建立“專業教育、職業教育、企業教育和社會化宣傳教育”全方位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體系。開展安全生產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活動,宣傳和普及安全防護、自救互救基本知識與技能。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保護生命、安全出行”、“安康杯”和創建“青年安全示范崗”等活動。
?。ㄈ┐龠M安全文化建設。
以“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為主題,積極推進群眾性文藝活動。加強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和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安全村(組)建設。深入開展“平安暢通縣市區”、“平安農機”、“平安村鎮”、“平安校園”等評選表彰活動。依靠工會、新聞媒體、社區基層組織以及社會團體,促進全社會安全文化建設。
重點配套工程:建設省級安全生產宣教培訓中心。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堅持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將安全生產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安全生產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和重點工程,建立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實現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將安全生產目標納入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完善安全生產控制考核指標體系,定期公布各地區、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目標指標落實情況。發展改革部門要制定有利于安全生產的產業、價格和投資政策,把安全生產重點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稅部門要制定有利于安全生產的財政、稅收政策。工業與信息化、公安、國土資源、交通運輸、建設、農業等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不斷加強組織、指導和協調,全面推進安全生產工作。
二、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建立完善全省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促進安全生產責任的有效落實。根據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有關規定,明確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工作職責、工作制度和工作責任;明確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制定完善行業安全生產監管制度、工作標準、工作程序和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規范執法檢查行為。生產經營單位制定完善操作規程、技術規范,貫徹落實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建立健全管理責任體系、保證責任體系、崗位責任體系和監督約束機制。制定安全生產責任追究有關規定,完善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把安全生產作為政績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
三、建立完善安全生產投入機制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安全生產的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政策,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金融和保險參與的多元化安全生產投入機制。將安全生產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設立安全生產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和保障安監部門的能力建設。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工傷保險與事故預防相結合的保障機制。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的監督機制,適當擴大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制度的適用范圍,提高安全生產費用提取下限標準。實行高危行業企業全員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制度。在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筑等高危行業(領域)逐步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企業要按規定提取安全生產專項資金,用于事故預防、隱患治理和宣傳教育培訓、安全文化建設等預防性工作。
四、加強安全生產法制建設
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甘肅省安全生產條例》為核心,修訂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規規章、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形成全省安全生產工作法規、規章、標準和規范體系。認真落實《甘肅省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規定》(省政府令第60號)和《甘肅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省政府令第61號),積極推進依法行政,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及責任追究制度。修訂完善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和聯合執法、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等制度,加強執法檢查,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效能。
五、實施科技興安戰略
把安全生產領域基礎研究課題和關鍵性技術難題列入科技攻關計劃。以重大事故預防基礎研究為突破口,以礦山、危險化學品、職業危害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加強重大事故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關鍵性技術研發工作。發展安全生產職業技術教育,鼓勵和支持企業辦好技工學校,變招工為招生,為高危行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六、加強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
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的作用,依法維護和落實企業職工對安全生產的參與權和監督權。鼓勵單位和個人監督舉報各類事故隱患和各種安全生產非法違法行為,對有效舉報給予獎勵。拓寬和暢通社會監督渠道,設立舉報信箱,統一和規范“12350”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對輿論反映的熱點問題進行跟蹤調查,及時進行整改并反饋情況。
七、強化規劃實施與評估考核
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安全投入,做到責任有主體、投入有渠道、任務有保障,逐項落實本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保障措施。加強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定期公布安全生產規劃目標、重點工程項目實施進展情況。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牽頭,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對各地、各部門實施規劃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2013年和2015年分別對本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確保本規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