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9-30
- 點擊:95
- 來源:
甘政辦發〔2016〕162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省屬有關企業:
《甘肅省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9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
甘肅省開展消費品
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40號)要求,有效增強消費拉動的基礎作用,現就全省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提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甘肅行動綱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著力提高消費品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促進全省消費品工業提質增效。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有效發揮政府統籌規劃、政策引導、標準規范、市場監管的作用,取消不必要的審批和不合理收費,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2.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發揮地域、資源、產業基礎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生產適合市場需求、滿足消費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3.堅持創新引領,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健全激勵機制,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互聯網+”與消費品工業的深度融合,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實現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新增50種年銷售收入千萬元以上的產品,產業集中度得到明顯提高;重點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生產成本有效降低,關鍵設備研發和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創建3個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12個國家級和省級知名品牌示范區、100個甘肅名牌產品,積極創建馳名商標和甘肅省著名商標;單位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達到國家約束性指標要求,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增品種。充分發揮特色優勢資源,支持企業深度挖掘用戶需求,加強產品研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和市場營銷,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不斷豐富消費品種類。
1.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圍繞馬鈴薯主食化加工,發展馬鈴薯休閑食品和以馬鈴薯為原料的饅頭、面條、方便面(粉絲)等產品。發展精品葡萄酒,引進優良釀酒葡萄品種,建設小型化酒莊,開發莊園葡萄酒和個性化定制葡萄酒及葡萄籽油等籽皮綜合利用產品。圍繞百合、油橄欖、核桃等特色農產品,發展鮮食百合、百合脆片、百合點心、精品橄欖油、核桃露、核桃油等綠色食品。發展果蔬深加工產品,開發蘋果脆片、食用菌罐頭、玉米蔬菜罐頭、番茄醬、天然果肉原汁及飲料。(省工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牧廳、各市州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發展清真食品和民族特色用品。發展傳統特色清真食品,開發清真調味品、清真糖果、清真肉制品、牦牛配方乳粉、奶酪等。充分發掘民族文化元素,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市場需求,發展禮拜帽、禮拜毯等穆斯林生活宗教用品,藏袍、藏飾、藏香等藏民族生活宗教用品,民族特色家具及其他民族服飾用品。發展民族皮革制品,以牦牛、藏羊皮革為原料,發展原生態、全手工、具有民族元素的中高端皮具、皮件和皮革旅游商品。(省民委、省工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牧廳、省旅游發展委、各市州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發展中藥養生保健產品。發揮中藥促進人體增強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勞等方面的保健作用,推進中藥向預防、康復、養生保健等方向延伸發展,重點圍繞當歸、黨參、黃芪、紅芪、枸杞等優勢中藥材,開發改善記憶、延緩衰老、調節血脂、血壓、抗疲勞等保健功能食品。加大以甘肅道地藥材為主要原料的藥膳、藥妝、功能性日用品等系列產品研發及市場推廣力度,發展中醫藥養生及文化旅游產業,構建中藥大健康產業鏈。(省工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牧廳、各市州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高創意設計水平。鼓勵支持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消費品時尚創意設計產業園區,加大對消費品創意設計優秀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培育組建特色農產品加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生物醫藥等消費品行業工業設計中心,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廣應用眾包等新型創意設計組織方式,培育一批網絡化創新設計平臺。建設甘肅省皮革產業設計研發培訓中心。(省工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品質。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參照國際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以質取勝,增強競爭力。
1.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圍繞農產品加工、生物制藥、中藥材等產業,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形成產業或增強產業競爭力的技術標準研究,加快構建技術標準體系。“甘肅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全部建立較為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鼓勵支持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擴大產業技術標準話語權。(省質監局、省工信委、省衛生計生委、省農牧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工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在消費品行業積極爭創國家質量標桿,培育樹立10戶省級質量標桿,引導企業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學習實踐卓越績效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瑪管理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增強全面質量管理能力。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國家質量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加強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健全完善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關鍵工序控制、出廠檢驗到售后服務的全過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提高質量保證能力。在大中型企業推廣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鼓勵企業采用質量成本管理、質量效益提升模式等方法,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省質監局、省工信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在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等領域建設一批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提升質量控制與技術評價能力。推進省內相關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加快發展第三方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服務,培育組建具有較強國內競爭力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加強檢驗檢測認證人才培養,鼓勵支持引進領軍人才和高精尖人才。支持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蘭州)國家資質認定及取證工作,為全省食品企業提供檢驗檢測、產品質量分析和改進、人員培訓等服務。(省質監局、省編辦、省工信委、省人社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質量精準化管理。完善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加大質量信用數據庫建設力度,進一步歸集整合標準、計量、認證認可等相關質量信用信息,有計劃分步驟向社會公開。全面推進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誠信保障能力和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持續開展企業質量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探索開展信用等級分類管理,通過網站公示等方式擴大社會影響。加強工商、質監、食藥、衛生、環保、安全等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和信息互聯共享,形成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機制。推動企業信用報告制度,利用網站等多種形式公開典型企業的質量信用報告,加大對企業承諾的信用管理和約束。(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保障藥品和優質原料供應。加大重大疾病治療用新藥、臨床急需的仿制藥、生物類似藥和中藥新藥的開發力度,積極研發兒童適宜品種和劑型。支持消費品生產企業在國內外建設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及配套設施,利用土地流轉、“公司+農戶”等方式,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和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種植基地,加強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從原料端保障消費品產品質量。(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牧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政府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創品牌。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軟實力,提高品牌競爭力。
1.培育知名品牌。支持蘭州、天水、慶陽等3市創建質量強市示范城市,支持蘭州百合、定西馬鈴薯、隴西中藥材等產業聚集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區等創建品牌示范區。鼓勵地方特色產業集群通過行業協會申請注冊集體商標、證明商標,以“集體商標(證明商標)+企業自主商標”聯合標注的方式,加快產業集群從產品經營、資產經營向品牌經營升級。支持清真食品、乳制品、釀酒、馬鈴薯深加工等行業企業發揮優勢品牌企業引領作用,組織企業積極申報馳名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主動參與自主品牌價值評價。(省工商局、省質監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品牌服務體系。加強品牌管理及評價標準建設,提高品牌管理體系制定和實施的可操作性。支持品牌培育和運營服務機構建設,培育10個有影響力的消費品品牌設計創意中心和廣告服務機構,為企業創品牌提供設計咨詢管理等服務。開展省、市、縣三級政府質量獎活動,鼓勵支持省內企業努力爭取中國質量獎。支持企業參加博覽會、時裝周、設計大賽等重大品牌活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渠道、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展覽展示機構。(省質監局、省工信委、各市州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品牌競爭力。鼓勵企業貫徹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管理指南及評價指南,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構建管理體系,采用合理定價、差異發展等策略,提高品牌產品性價比。支持品牌企業創新商業模式,與大型電商平臺對接,與零售企業開展統一議價、集中采購,促進產銷對接,拓寬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建立商標品牌商品工商對接機制,開展品牌產品“全國行”、“網上行”和“進名店”等活動。鼓勵支持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合作,提高品牌國際化運營能力。(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商務廳、各市州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落實產業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依法依規退出鉛蓄電池、制革、造紙、印染等行業落后產能。嚴格落實消費品原料配料含量、原產地、特殊人群適用性等信息披露標簽標識全覆蓋制度,實行消費品能效標識、綠色標識等標識認證制度,逐步擴大實施能效標識和綠色標識的消費品范圍,促進消費品行業綠色發展。(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環保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市場準入。落實消費品生產經營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除強制性標準和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外,取消消費品生產經營其他市場準入限制。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削減前置審批和不必要許可,取消不必要的審批、目錄和不合理收費。對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生事物,既支持創新發展、激發活力,又嚴格依法監管、防范風險。(省工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市場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檢驗認證機構對產品質量承擔連帶責任制度。依法加強監督管理,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在中小城市、農村市場開展打擊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消費品專項行動。加強對兒童用品和學生用品的監管,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監局、省知識產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營造良好環境。清理廢止地方保護和影響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依法制止違規歧視性價格及指定購買產品、服務等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進消費品質量監督結果信息共享,對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業同一規格型號產品,6個月內不得重復抽查。規范有序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嚴厲打擊電子商務違法違規經營行為。規范產品廣告和相關信息發布行為,嚴厲打擊虛假違法廣告和不實宣傳報道。實行消費品企業“黑名單”制度,定期發布“紅黑榜”。(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商務廳、省政府法制辦、省工商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發揮協會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優勢,支持行業協會在政策研究、標準制修訂、人才培訓、宣傳推廣、新產品展覽展示、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政策落實情況,研究提出相關建議。行業協會要加強自律,做好協調服務,及時反映企業訴求,組織開展質量信譽承諾等活動,樹立和維護良好的行業信譽。(省輕工聯合會)
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促進消費品工業升級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和產業轉型中的關鍵作用,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方案,認真抓好落實工作。省工信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對本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查,重大事項及時報告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