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4-15
- 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日報
段堅,初號柏軒,后更號容思,著名的理學家,其學私淑河東薛瑄,“務致知而踐其實,不以腴聞取譽,故能以儒術飾吏治”。著有《容思文集》和《柏軒語錄》。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段堅在蘭州東關段家臺段宅聚徒講學,因材施教,造就了兵部尚書彭澤等一大批人才,后人稱此為容思書院,為見于記載的甘肅最早的書院。
自朱元璋的十四子朱楧于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移駐蘭州后,他帶來了大批的隨從。這其中有一位叫段鳴鶴的,他祖籍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人,明洪武初年任錦衣衛力士,后追隨肅莊王朱楧由南京來到甘肅,并定居于蘭州東關,后來人們稱這里為段家臺(今慶陽路電信局附近)。
段鳴鶴奉親至孝。其子名叫段敏,官封文林郎,作了個七品散官。但是到了段鳴鶴孫子一輩,卻出了一個名聲顯赫的人。段敏生有二子,一為段椿,另一個就是著名理學家段堅。
段堅(1419年—1484年),字可久,號柏軒,又號容思。段堅從小立志,要成為國家有用之人?!霸鐨q受書,即有志圣賢?!保ā睹魇贰ふ齻鳌罚┧绞绾訓|名儒薛瑄,從小刻苦研讀儒家經典。據說段堅開學第一天,段鳴鶴在院中栽了兩棵柏樹,對段堅說,柏樹堅韌不拔,即使是大雪壓頭,他依然挺拔蒼翠。希望他做人要像柏樹那樣。段堅聽了爺爺的話,遂將自己的書房定名為“柏軒”,后又自號“柏軒”。
明宣德八年(1433年),段堅14歲時考取了秀才,并刻苦研讀《易經》,后又研習諸子百家。明正統六年(1441年),段堅又到肅王府教授周麟門下學習。周麟為解元出身,與段堅爺爺段鳴鶴是山西同鄉。在周麟的教授與指導下,段堅進步很快,于正統九年(1444年)考中舉人。中舉之后,他在蘭州段家臺宅中設館受徒,因段堅號容思,故容思書院也是甘肅最早的書院。段堅也受到人們的尊敬,還有人向他請教做學問的訣竅,他回答說,一個人若要“受其業”,就應該做到“富者忘其有”、“貴者忘其勢”,必須專心致志才行。
但是盡管段堅刻苦學習,但是也有“敗走麥城”的經歷。因為自他中舉以后,到景泰四年(1453年)的9年間,段堅曾先后3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但均鎩羽而歸。
苦悶中的段堅決定轉變一種方式,他遵從古時圣賢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決定外出游學。就這樣,段堅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離開蘭州,開始他的游學生涯。他先后到了齊、魯、淮、楚、吳、越等地,遍訪名勝古跡、結交學者朋友。對他影響頗深的是薛瑄的弟子閻禹錫和白良輔。
在結束了近一年的游學生涯,段堅于景泰元年(1450年)返回蘭州。
又經過幾年的苦讀,段堅終于于景泰五年(1454年),其36歲時考中進士。后被朝廷派往山西,編纂《山西志》,后返回蘭州候缺。在等了5年之后,天順三年(1459年)段堅被朝廷任命為山東登州府福山縣知縣。福山縣是座海島,段堅感到要改變這一“民窮俗陋”的地方,就要從發展教育著手。他修縣學、建社學、育童士,辦學需要教材,下令刻印《文公小學》作教材,他還親手編印了通俗讀物《教民俗語》送給百姓,教育成人學習。起到的結果卻是“政教大行”,“吏不敢欺”,“士民仰戴”,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段堅在福山6年,政績顯赫,經吏部尚書、大學士李賢等朝臣的大力推薦,于成化元年(1465年)擢升萊州(今山東萊州市)知府。離開福山時,段堅受到當地百姓的夾道歡送。
萊州位于膠東半島西北部,段堅到達萊州后,依然兢兢業業,忠于職守,同樣產生了“教化大行”的效果。就在此期間,他的父親段敏去世,他回家守制三年。成化八年(1472年),他又改任河南南陽知府,南陽府下轄三州十縣,他一到任,即召集州、縣學官,“具千以古人為學之旨,使轉相勸誘”,他創立了多所書院,在南陽城西創立了志學書院,在豫山創建了豫山書院,在新野縣諸葛亮隱居的臥龍崗重建了諸葛書院。他還召集“郡庠”及屬諸生,親自講解五經要義。為了傳播儒家學說,他還把志學書院一座大殿改建為大成殿,殿懸孔子像,每年春秋兩季,都要祭祀,以倡導尊師重教之風。他還創刻了《二程全書》和《崇正辯》,并親自作序?!抖倘珪肥撬未韺W家程顥、程頤兄弟著作的全集,該書的刊印對傳播二程的學術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他還懲貪治腐,對于官吏中的不法分子,“案問不貸”,經過幾年的治理,“民風翕改觀”。而且為官南陽期間,他還得出結論:“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無不可變之俗?!?/p>
明朝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后,政治更為腐敗,宦官專權。段堅對于朝廷綱紀的廢弛,也心灰意冷。成化十七年(1481年),段堅奏請回歸故里。南陽的百姓得知段堅要走的消息,夾路為段堅送行。大家流著眼淚搶著為段堅挑行李,可是“行李蕭然”,“僅有祭器、書卷十數篋”。
段堅回歸故里后,在容思書院以“奉先、事兄、教子、睦族、善俗”為旨,潛心授徒,后來的兵部尚書彭澤、四川按察使陳祥、河南陜州知州陳范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段堅除教書外,還著書立說,他的著作曾結集為《柏軒語錄》和《容思文集》等,可惜在刻印、抄傳一個時期后均已散佚。在《皋蘭明儒遺文集》中僅收有他傳世遺文16篇及部分詩作。另甘肅省圖書館藏有《段容思先生詩稿》,從這些遺留下來的詩作中,可以看到大都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特別是描寫蘭州山川風物的詩歌,別有情趣,讀來倍感親切。
段堅晚年在五泉山依巖做洞,筑東園南村別墅,讀書講學。成化二十年(1484年),段堅病逝于蘭州,終年66歲。卒后,葬于五泉山東龍口與紅泥溝之間的塔子坪,直到上世紀70年代尚有三通碑,今已變為民居。
段堅去逝時,“田畝不及頃”,“只有典冊六經子史充棟”。噩耗傳到南陽,當地百姓悲痛不已,“敬做木主”。30余年后大家集資修建了段氏祠,并為段堅塑像,每年春秋舉行祭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此時距段堅去世已有60年,南陽府唐縣人朱徵巡按蘭州時,還瞻陳了段堅遺像,并在東關大街建一牌坊,牌坊正面上額書“段容思先生德教坊”八個字,背面有“理學名臣”字樣。此牌坊昂然矗立近400年,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日機轟炸,便于市民出城疏散防空,由省政府出資,將牌坊移東稍門外(今民航大樓南),解放后拓建東崗西路時將牌坊拆除。
段堅一生光明磊落,兩袖清風。他秉承著“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認為只要用理學克服人不斷膨脹的私欲,人就會成為正人君子??墒撬膬鹤又?,有一個卻因人生觀的迷惘,誤入歧途。
段堅生有七子,次子段炅,號河濱。因受到段堅的澤被,段炅也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弘治十八年(1505年)段炅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明朝正德年間,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專權亂政,甚至陰謀篡位。當時的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焦芳為保權位,竟諂附閹黨。而段炅又受到焦芳的提攜,和當時的吏部尚書張綵一同依附于焦芳。而段炅極會見風使舵,他見劉瑾對張綵日益親近,而焦芳日益失寵,就轉而巴結張綵,又伙同張綵在劉瑾面前將焦芳所做的對劉瑾不利的事統統說了出來。劉瑾知道后不覺大怒,數次在大庭廣眾之下怒斥焦芳。焦芳很知趣,連忙上奏乞歸。后來劉瑾倒臺后,從而焦芳躲過一劫。但是段炅卻沒那么幸運,劉瑾敗后,他被革職?!睹魇贰分杏杏涊d:“諂附焦芳,劉瑾敗,落職,隤其家聲焉?!辈贿^,段炅詩文極好,著有《河濱集》。另外他與同時因宦黨而被罷官的翰林院修撰康海、吏部郎中王九思被稱為“關中三老”。
段氏一門還出了一位名人,這就是在蘭州修造水車的段續。段續,字紹先,號東川,是段堅的侄重孫。嘉靖二年(1523年)段續考中進士,任都察院云南道御史。由于他多在南方做官,見到當地的筒車,利用水的流動,將低處的河流溪水提往高處灌溉田地。他聯想到家鄉蘭州,由于黃河水流較低,很難將黃河水引向高處進行灌溉。于是他就留心觀察筒車的構造,揣摩部件機巧。同時他也可能查閱大量書籍資料,其中包括元代王禎的《農書》,《農書》中有《農器圖譜》十二卷,有插圖二百多幅,多為復雜的機械圖形,每幅圖均有說明。其中就有筒車的圖形及文字說明。
嘉靖二十年(1541年),段續致仕回到蘭州,他借鑒筒車的特點,因地制宜創制了蘭州水車,他設計圖紙,聘請工匠,按照自己的意圖在黃河岸邊開始了第一輛水車的試制。首先從材質上他利用蘭州當地產的榆、槐、柳,而取代了竹子。其次因黃河河面距兩岸落差較高,所以水車的輪輻直徑就要加大,與筒車相比則更加宏偉壯觀。再者,因黃河河面較寬,流速較緩,所以正常的水流很難驅動龐大的水車轉動。段續第一步的做法就是在水車的上游河面處,壘砌一道淺壩,迫使河水向岸邊流淌,以加大水流的流量流速,謂之曰壓壩。然后在水車架設處,用石頭砌成水槽,然后有意墊高水槽進水口處,以形成落差,用水流的強大沖擊力推動水車輻條上的擋板,從而使水車轉動。水車的轉動,使掛于輻條邊緣的長方形木斗倒挽河水,懸于空中后傾倒于接水木槽中。因每個輻條處都掛有木斗,所以周而復始,源源不斷將河水由低處提灌到高處。據說一輛水車少可灌溉百十畝,多則二三百畝農田,從而使蘭州黃河兩岸的農業大受裨益。
段續創制的第一輛水車就曾矗立在廣武門黃河岸邊,被稱為“祖宗車”,故今日之水車園之名由此得來。張國常在《重修皋蘭縣志》中對水車的描述有這樣的記載:“可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清代詩人葉禮對此賦詩一首:“水車旋轉自輪回,倒雪翻銀九曲隈。始信青蓮詩句巧,黃河之水天上來。”
隨著滔滔黃河轉動悠悠水車,不僅灌溉了黃河兩岸成千上萬畝的沃野良田,而且成為黃河蘭州段獨有的文化風景,因此蘭州又有“水車之都”的美譽。而這一切均因段續對水車的引進與革新。
可是史籍中對于段續引進和創制水車這一事跡并未濃墨重彩的描述。但對于其彈劾席書、桂萼之事在《明史·循吏》中倒有詳盡的記載。由此可見段續的剛正不阿,可是在當時的境遇下因此也被謫貶,先后任河南郾城縣丞,又遷為杞縣知縣。在治理地方時,他不畏權勢,革除積弊,公而忘私,政績赫然,旋又擢升為湖廣行省參議、密云兵備副使等職。
段續的兒子段補,字希仲,是個神童,九歲能寫詩作文。隆慶五年(1571年)中進士,授直隸曲周知縣,調河間知縣。任南京戶都主事時,監督儲糧,出入糧食賬目清楚,革除一切陋規弊病,以清廉能干聞名。
縱觀蘭州段氏一門,明代出了4個進士(段堅、段炅、段續、段補),其中一個翰林(段炅),7個舉人(段在、段纟妾、段锽、段欽、段銓、段鏘、段應甲);清代出了一個進士(段士?。?,兩個舉人(段仿仁、段成忠),在當時倡導耕讀傳家的社會環境下,實屬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