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03-08
- 點擊:29
- 來源:
一、監測情況
(一)農村全面小康的六個方面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綜合實現程度20.3%,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45.22%;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實現程度-73.18%;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實現程度12.57%。
2、社會發展水平。社會發展綜合實現程度83.35%,其中,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和農村居民基尼系數3項指標已經達到或超過全面小康值,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實現程度16.76%。
3、人口素質。人口素質綜合實現程度34.09%,其中,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實現程度45.45%,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實現程度為31.25%。
4、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綜合實現程度82.24%,其中,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和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實現程度分別達到99.04%和91.88%,農民居住質量指數和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實現程度分別達到77.82%和60%。
5、民主法制。民主法制綜合實現程度達到100%,其中: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達到88%,農民對社會安全滿意度達到94.5%。
6、資源和環境。資源和環境綜合實現程度-1.78%,其中: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實現程度100%,森林覆蓋率實現程度-84%,萬元農業GDP用水量實現程度-72.7%。
(二)農村小康的十八項指標
在評價農村全面小康的18項指標中,張掖市有6項指標已達到全面小康標準,有4項指標實現程度超過了50%,有5項指標實現程度位于0到50%之間,還有3項指標實現程度為負數。
1、已達到全國農村小康標準的6項指標:農村居民基尼系數、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農民對社會安全滿意度、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
2、實現程度超過50%的4項指標:恩格爾系數、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農村居住質量指數、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
3、實現程度位于0到50%之間的5項指標: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4、實現程度為負數的3項指標: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森林覆蓋率、萬元農業GDP用水量。
二、主要問題
通過監測數據反映出,今后一定時期影響張掖市農村全面小康進程的指標主要集中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農村一產勞動力比重過高、農村社會保障程度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和資源環境問題嚴峻等五個方面。
一是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大。在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18項指標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權重最高,達20%,是衡量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最重要的指標。近幾年來,張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雖然總量多年位居全省第四,但增速在全省基本處于末位,在河西五市中,與嘉峪關、酒泉、金昌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加之,受水、旱等自然災害、農產品市場價格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在今后幾年實現快速增長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
二是農村勞動力產業轉移難。2010年張掖市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60.98%,比2009年降低了1.62個百分點,但遠高于農村全面小康35%的標準,是農村全面小康評價18個指標中扣分最多的一項。就張掖的實際情況而言,農村超過60%以上的人從事一產,說明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非農就業程度低,從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18.39%、實現程度12.57%也反映出農村城鎮化進程緩慢,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不多。
三是農村養老保險水平低。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最能反映社會保障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張掖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肅南、臨澤試點的基礎上,仍處于起步階段。經測算,2010年,張掖市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只有11.55%,實現程度16.76%,完成進度不理想,要達到全面小康60%的覆蓋率,還有很大差距,要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金額能夠保證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費用任重道遠。
四是農村人口素質低。2010年,張掖市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年,僅相當于初中二年級的水平。而該項指標實現程度超過90%,才能達到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據此推算,農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8年是張掖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平均受教育年限集中反映了人口的文化素質和智力水平,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基礎條件差,制約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農村較高文化素質的畢業生和勞動力流向城市,影響了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提高。
五是資源環境相對脆弱。從監測情況看,資源環境問題是張掖市實現農村全面小康最突出的問題,綜合實現程度在六大類指標中是唯一的負值。其中,森林覆蓋率、萬元農業GDP用水量遠低于全面小康的標準,森林覆蓋面積對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等功效弱,萬元農業GDP用水量反映出農業用水效率和節約用水水平較低,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建議及對策
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大市建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按照立足"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區域發展定位和建設"四市"的要求,著力推進以"生態、高效、節水、安全"為內容的現代農業大市建設。發揮"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典型示范引導帶動作用,使區域特色產業和高產高效作物逐步向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方向邁進。積極推進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的調整,不斷提高日光溫室、玉米及蔬菜制種、葡萄等設施種植業的比重。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通過現代農業、產業調整等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將農村社會保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增加衛生事業經費,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濟制度,讓農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 "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村社會福利事業,為無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提供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健全完善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覆蓋面,加快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建設。
三是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繼續加大支農資金對農村教育的傾斜力度,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使九年制義務教育落到實處,爭取高中教育。同時,逐步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提高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的整體提高,為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四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將更多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公共財政領域,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重點支持危舊房改造和新建、農田水利、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等建設。提倡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清潔能源、生活污水凈化。積極推進改水、改廁和村內道路硬化,鼓勵農民美化村莊環境,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環境。
五是加大資源環境保護力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耕地資源,使耕地面積穩中有增。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狠抓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引導農民積極采用節水設備和技術,降低萬元農業GDP用水量。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堅持退耕還林政策、加大林權改革力度,逐步提高森林資源總量和森林覆蓋率,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