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07-03
- 點擊:49
- 來源:
秦巴山區甘肅片區(以下簡稱片區)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下轄武都區、成縣、徽縣、禮縣、西和縣、文縣、康縣、兩當縣、宕昌縣,共195個鄉鎮(其中4個少數民族鄉),3201個行政村,總人口281萬人,有漢、回、藏等21個民族。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地形復雜,氣候垂直分布。生物、礦產、水利、旅游資源豐富,花椒、油橄欖種植面積和產量為全國第一。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2011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主戰場。隴南市所屬的9個縣區被整體納入秦巴山片區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給自然條件差、農業資源貧乏、貧困人口眾多的隴南市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隴南扶貧開發、強農富農進入了一個新起點。
一、貧困現狀
近年來,秦巴山片區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歷史機遇,把農民增收和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從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貧困特點等方面來看,片區農村貧窮落后的現狀仍舊不容樂觀。
(一)貧困人口量大面廣
按照國家2300元貧困標準,片區內有貧困人口130.47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5.6%,貧困發生率53.2%,居全省第一。其中居住在高寒陰濕區的貧困人口占23%、半山干旱區占41%、深山林緣區占22%、河谷川壩區占14%。
(二)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率低
2011年,片區地區生產總值197.68億元,僅占全省的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719元,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91%,2011年片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別比2001年下降3.5、3.6個百分點,差距進一步拉大。全國平均水平的22.01%;人均財政收入510元,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9.06%;城鄉居民收入遠低于全國及全省平均水平。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82.17%,二、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口十分有限,農村富余人口較多。工農業增加值之比為45.49:54.51,農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76.2%,仍屬于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受山區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城鎮建設相對滯后,輻射帶動效應不強,城鎮化率位于全省倒數第一位。
(三)市場體系不健全
片區內資本、生產資料、勞動力、技術等市場還不健全,以資本為主的要素市場尚未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較弱,經濟外向度不高。2010年,片區進出口總額僅444.7萬美元,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小,不論是“走出去”開闊視野、占領市場,還是“引進來”增加投資、加快發展,與其他地區都有很大的差距。
(四)經濟結構單一
從經濟結構來看,2011年片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5%,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部分縣區甚至高達45%左右。由于種植業耕作技術和耕作水平低下,畜牧業養殖方式落后,農產品銷售運輸成本大,整體缺乏競爭力;第二產業發展緩慢,大部分縣基本沒有工業,主要靠建筑業拉動;第三產業中,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性收入比重較高。由于特色產業收益不及打工,年輕人和大學畢業生選擇外出務工和就業,農村留守人口多是老弱病殘,影響產業發展和升級。
二、片區貧困原因分析
(一)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化
1、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由于境內地質結構復雜,地震、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繁。目前已排查出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0.33萬處,水土流失面積1.78萬km²,占總面積的63.7%,為全國四大泥石流集中爆發區之一。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使9個縣區、195個鄉鎮、3180個行政村受災,受災人口176.72萬人,遇難328人,受傷7286人,直接經濟損失422.61億元。2009年7·15暴雨洪災受災人口57.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7.9億元。2010年8.12特大暴洪災害受災人口93.7萬人,直接經濟損失73.2億元。
2、生態保護較差,加劇資源貧乏。長期以來因生存和發展需要,不注重生態保護,導致盲目亂砍濫墾及不合理非耕地資源開發,導致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質量嚴重退化。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使土地產出率降低,為了生存,又大量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種糧種到山頂”的現象在貧困地區最為多見,導致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加重,形成“貧窮-粗放式開發-生態破壞-更加貧窮”的惡性循環。
(二)基礎設施薄弱
1、水利建設方面。片區內水澆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6.2%,人均不到0.4畝,遠低于全省、全國人均水平。現有水利工程絕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庫及灌區水利設施病險嚴重,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骨干工程損壞率近40%,干支渠完好率僅50%左右;15座水庫中有9座急需除險加固。水利設施效益差,農田水利建設滯后,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難以提高,水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普遍存在。
2、交通建設方面。片區是全國、全省交通條件最落后的地區之一,還有部分地區不通公路。沒有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尚在建設之中,公路路網起伏較大,坡大彎急,通行能力低下。市駐地離蘭州、西安、成都的距離分別是458、581和664公里,離天水、寶雞、漢中和廣元市的距離均在270公里以上。夏秋季受暴洪沖擊和泥石流侵襲,加聚交通阻斷,農產品走出“大山”需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由于遠離片區大中城市,遠離消費市場,交通運輸成本昂貴,阻礙了與全省、全國的經濟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在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經濟技術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
3、農村全面建設方面。由于片區山大溝深,相對平整土地極少,多數村莊建在坡度較大的半山區,無法有效統籌規劃村莊建設。如:一個行政村有16個居住點,對方便群眾文化生活、水電路建設,通信網絡等造成困難。由于地處偏遠,還有一些村莊沒有通電。耕地多是山坡地,無法組織較大規模的集約化經營,吸引外資投入。
(三)人口素質較低,思想觀念落后
2011年底,片區內農村從業人員中文盲、半文盲占14.5%,小學文化程度占44 %。約有80%的貧困人口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下。由于信息閉塞,農民群眾大多思想觀念保守、落后,視農為本、安于現狀思想嚴重,現代科技意識薄弱,商品意識不強;部分人消極悲觀,缺乏創業信心和勇氣,只想依靠國家扶持、救濟的“等、靠、要”思想,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由于不掌握實用技術,外出務工以苦力型為主,收入較低,也限制了發展產業項目,增收致富渠道較窄。
(四)農業基礎脆弱,影響產業升級
片區是一個典型的高山農業區,農業在全市經濟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但耕地結構和質量極差,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科技推廣應用水平很低,農業生產仍然處于“靠天吃飯”狀態,糧食產量低且不穩,特色農業開發步伐緩慢。特別是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與近年來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相對應,有面積無產量、有產量無質量、有質量無市場、有市場無效益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的問題已嚴重制約特色農業的發展步伐,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組織化發展任務還相當艱巨。同時農業及產業貸款難、擔保難,無法有效提升產業發展。
(五)社會保障不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
由于片區貧困面大,程度深,雖然在農村已實行養老保險政策,但由于保險支付水平低,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升非常有限。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雖然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片區內醫療設施設備差,藥品缺乏,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從業醫生文化程度偏低、業務素質不高的現象較普遍,再加上醫療費昂貴,補助比例不高,不少農民依然負擔不起,導致“小病越治越大”、“大病被延誤”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因病、因殘致貧或返貧。由于享受低保條件較為嚴格,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不廣、保障標準較低,一部分相對較貧困的人口還未享受到低保;同時,由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較低,貧困人口即使享受低保,其基本生活條件依然得不到明顯改觀。
(六)災后重建農戶負債高
災后重建使片區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居住現狀提前了20年左右,但同時農村居民貧困程度增大,返貧現象增加。受當時要求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完成時間緊,集中修建,造成建材和工費成倍上漲。災后重建房成本每戶在10萬元左右,其中國家補助2萬元,財政貼息貸款3萬元,農戶需自籌5-6萬元,由于片區內大部分重建戶家庭經濟基礎薄弱,自籌資金能力差,造成相當一部分農戶因建房負債,致其返貧,再加上貸款還款期限將到,災后農戶自己發展能力弱,償還壓力大。
由于片區農業資源貧乏,交通不便,工業較少,農民收入有限。在歷年扶貧取得較大成果的同時,由于自然災害多,看病費用昂貴,及教育成本增加較快,造成許多已脫貧戶又重新進入了貧困戶行列,使扶貧成果無法有效鞏固。
三、扶貧開發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國務院關于秦巴山片區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制定與啟動,為扶貧開發工作賦予了全新的內涵,甘肅省政府《關于支持隴南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把隴南市建成“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增長極,連通成渝、關中經濟區的戰略通道,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秦巴山片區發展與扶貧攻堅示范區,成為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產業基地、綠色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重要的中藥材基地、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和片區性商貿物流中心”。已獲批或建設中的成州機場、蘭渝鐵路預計2015年完工,十天高速公路2016年通車。這些政策在給扶貧開發工作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一是扶貧工作任務更加艱巨。隨著國家貧困標準的重新確定,將貧困標準從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96元提高到2300元,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納入扶貧范圍,使扶貧對象大量增加,貧困發生率居全省第一。這雖然為爭取國家和省上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更加重了扶貧工作的任務,要確保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扶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是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國家從財稅支持、投資傾斜、金融服務、產業扶持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發展的政策,確定對原有國家級貧困縣政策不減的同時,對新增扶貧資金重點用于片區開發和扶貧攻堅。如何利用好這些政策措施,實施科學規劃、建設、管理,減少盲目發展浪費,確保達到預期效果,是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是貧困對象的瞄準機制日趨形成。隨著各級扶貧統計監測系統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將全面系統、動態真實的反映扶貧開發進展情況,對貧困戶的基本收入情況進行準確的監測評估,增強扶貧效果的真實性。在當前市場經濟體系和法律法規日趨完善的情況下,如何在政策范圍內準確計算評價扶貧對象真實收入,全面反映扶貧效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是對扶貧資金監管更加嚴格。隨著扶貧資金加大,管理方式的細化,需要更有效的方式,解決資金管理安全、手續完備、快速支付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更加完善的法規和管理方式相配套。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扶貧資金“專戶、專賬、專人管理”制度,嚴格報批程序,加強審計監管,嚴防截留、擠占和挪用,確保扶貧資金規范運行,發揮更大更好效益。
四、因地制宜脫貧發展模式
(一)扶貧開發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片區以扶貧開發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將貧困村作為主戰場,在整流域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輸轉、移民搬遷等扶貧攻堅“組合拳”的作用下,使貧困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貧困農民的脫貧信心不斷增強,增收步伐不斷加快。
1、整流域推進,形成“拳頭效應”。2001至2005年,先后實施了武都區段河壩、康縣西溝、中節河流域等12個扶貧綜合開發片區。2006年以來,共實施扶貧整村推進村679個,重點實施了武都區漢林河流域、宕昌縣哈達鋪片等為主的14個整鄉整流域扶貧綜合開發,使貧困鄉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變,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整流域推進使原本分散的資金形成了“拳頭效應”,辦成了許多以往想辦沒錢辦的大事。
2、產業開發,提升“造血”功能。解決貧困問題關鍵是要增強“造血”功能。近幾年,片區探索出了一條產業扶貧開發之路,就是將產業化資金和科技扶貧資金捆綁使用,重點支持已形成一定規模、能夠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的產業,進而激活每個貧困家庭。把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轉化為財富,已成為農業科學發展之路。目前,片區內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900多萬畝,農民從特色產業中獲得的收益,占年人均純收入的近一半。
3、勞務移民,創新觀念保增收。近年來,片區以“減少土地和人口壓力”為出發點,把勞務輸轉作為加快扶貧開發、解決“三農”問題的大產業項目來抓。通過政府推動、能人帶動、技能培訓、基地建設等措施,將勞務輸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短期分散輸出向長期穩定有組織輸出轉變,與北京、廣東、福建等地建立了長期勞務合作關系,由勞務大市向勞務強市跨越。2000年,對十萬貧困戶整體移民到新疆、蘭州新區和張掖疏勒河流域,實現一年搬遷、兩年適應、五年致富。
4、災后重建,跨越發展提檔升級。“5·12”大地震使本來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隴南農村遭受了空前劫難,2009年后又接連遭遇兩次暴洪泥石流災害,許多貧困村遭受重創,生產生活設施屢遭破壞,部分村貧困程度急劇加深。災情發生以后,受災各縣穩步推進貧困村災后重建工作,把災后重建作為改變貧困村面貌的轉機,實現災后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共有1653個村列入國家災后重建規劃重點扶持范圍,下達貧困村災后重建專項資金7.1億元,實現了居住環境美觀和扶貧增收的雙重效果。
秦巴山區對扶貧的探索與實踐,讓我們從中找到了貧困地區農民脫貧的新思路。隨著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項目的實施,及全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開展,秦巴山區越來越多的群眾將會得到更大的實惠,脫貧致富的道路將越走越寬,脫貧致富的步伐也將越走越快。
(二)各縣(區)經濟發展模式探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片區內各縣經濟發展現狀,根據2011年年末總人口、年末單位從業人員數、鄉村從業人員數、人均GDP、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糧食總產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城鎮在崗職工工資總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個指標數據,利用馬克威分析系統快速聚類中重心聚類法對片區9個縣區的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如下:
第一類是優勢礦業驅動型的徽縣和成縣,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礦產加工工業集群不斷壯大,水能與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2011年,兩縣人均GDP達128713元,地方財政收入為213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707元。這一類在經濟發展中應將資源優勢尤其是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在促進礦產資源的開發與深加工的同時,應高度重視礦產加工工業對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逐漸擴大旅游業規模,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類是第二、第三產業并進型的武都區,武都區是隴南市政府所在地,是隴南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依托生態旅游開發、天然無公害農產品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以花椒、核桃、油橄欖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 2011年人均GDP 10747元,地方財政收入158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8元。武都區在經濟發展中應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加農業產業化戰略,即在不斷提高旅游業和工業競爭力的基礎上,重視電子、信息、物流等新興產業的培育,打造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花椒、核桃、油橄欖等優勢產業基地,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大力促進農業發展;依托種植、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壯大畜產品和蔬菜基地,生產各具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大品牌創建力度。
第三類是傳統農業主導型的其余6縣,產業結構極不合理,非農產業比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主要原因是受交通、投資等條件制約,資源未得到合理開發與利用。這類貧困縣2011年人均GDP為4678元,地方財政收入僅為6459.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369元。在經濟發展中應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農業市場化建設。結合各縣的特色農(林)產品,促進林果等天然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做大深加工產業,帶動儲藏、包裝、流通、餐飲、旅游、新興商貿業等二、三產業的發展;依托自然風光,打造融入自然、休閑度假的生態旅游業,實現非農產業與農業協調發展。
五、片區扶貧開發整體建議
(一)大力發展教育培訓,提升貧困人口素質
教育扶貧是扶貧的根本,應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促進和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根本,要把發展基礎教育和農民技能培訓作為扶貧工作的基礎。在技能培訓上,重點培養農民自主脫貧意識,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培養農民的自我發展意識,鼓勵農民自覺學習科學文化、政策法律、實用技術,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加快兩后生職業培訓,農業、產業技能和返鄉創業培訓;對有外出從業愿望的人員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勞務輸出,通過向城鎮轉移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扶貧開發必須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歷史欠賬多,服務和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是全面實現小康、消除貧困的基礎性障礙。在現階段應抓住國家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機遇,以新農村建設、交通、水利、農產品市場、三網融合等為重點,以工代賑等方式,大力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全面增強基礎設施對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積極推行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坡改梯田、小流域壩系工程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山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要注重用循環經濟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加快貧困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帶動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和秸稈綜合利用。以循環經濟示范區、專業基地、開發區、產業鏈條、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為載體,推進資源的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利用,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深化節能減排。要加快荒山、荒坡及林權制度改革,積極尋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結合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林果、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環保產業和綠色產業,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協調融合。
(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速構筑產業體系
重點開發建設徽成經濟區,在川壩河谷區和高半山區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及農林特色優勢產業,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綜合治理。在有色冶金工業發展上,要加強與國內知名企業在資源勘探、礦產品精深加工、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合作,加速礦權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延伸產業鏈條。在特色農業發展上,立足優勢資源條件,努力打造特色農業“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發展格局,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商品化加工、市場化營銷、科技化支撐。重點培育和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核桃、花椒、油橄欖和中藥材產業,著力構建主導產業優勢鮮明、獨一性產業形成強勢、片區性產業互為補充、地方性特色產品盡顯特色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
在水電能源產業發展上,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以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漢水梯級電站為主的水力資源綜合利用開發,著力建設甘肅南部水電能源基地。在旅游產業發展上,以生態休閑旅游、歷史文化觀光、民族民俗風情為主題,融入九寨溝旅游圈大后方建設,完善九寨溝至隴南鐵路、公路配套項目建設,加大旅游產業宣傳開發力度,改善旅游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勞動力轉移以及扶貧工作的推進,農村有一定自我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將會逐漸擺脫貧困,而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需要依賴于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才能保證基本生活。加快解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需要“提前自付”的問題,逐步提高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醫保補償等標準,擴大特殊病種范圍,切實減輕農民“治大病、重病”的經濟負擔,適當放寬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范圍,加強農村醫療機構和醫療隊伍建設,著力改善鄉鎮醫院和鄉村衛生院的醫療環境,配置完善醫療設施、設備,鼓勵醫學專業人才深入農村服務。
(六)實施科技金融扶貧,加快產業升級開發
制定優惠政策,加強優秀人才和大學畢業生的引進和管理。按照已批復的《現在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緊緊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技術瓶頸,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新工藝的引進推廣。開展送科技下鄉、專家志愿者活動和科技承包、有償服務等辦法,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到扶貧第一線,指導實施科技項目,大力推廣和普及農業實用技術。加強科技培訓工作,充分發揮相關協會、技術明白人和科技致富帶頭人的作用,提高科技在扶貧開發中的貢獻率。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動貧困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開展小額信用貸款,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完善實施殘疾人康復扶貧貸款項目。
(七)加快生態移民,實行異地脫貧
對那些自然資源極度匱乏、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極差、交通不便的貧困人口實施移民扶貧, 把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對貧困人口進行整村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安置,增加脫貧方式。結合生態移民、勞務移民、工業移民,把不適合居住條件及資源貧乏地區群眾轉移到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工商業繁榮的地區,改善居住生活環境,增加移民收入。
六、政策建議
(一)建議將片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江上游生態恢復治理和全國山區城鎮地質災害防治的試點地區
將隴南“兩江一水”流域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列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建立生態保護區建設的長效機制,對納入禁止、限制開發片區的縣區,加大財政專項補助力度,增加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并在爭取國家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方面給予支持。
(二)建議將油橄欖、核桃產業納入全國木本油料規劃,納入退耕還林和白龍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實施“以水換油”工程,在“三江一水(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嘉陵江、西漢水)”流域立項建設一批大中型引水工程,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的集雨節灌系統,解決木本油料基地的節水灌溉問題。國家科技部門、國內外相關大學、科研院所加強同隴南市的科技合作,共同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形成產學研聯合體,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提升產業效益,把隴南建設成為全國木本油料生產、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基地。
(三)加大對“5·12”地震災后重建后續項目的扶持力度
住房重建戶后續生產投入乏力、面臨巨大還款和生活壓力的困難,建議國家加大對地震災區的扶貧投入力度,把受災貧困縣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集中一部分扶貧資金投入重災區發展生產。增加重災區農村低保戶補助標準,在現有補助標準的基礎上上調20-30%,將部分無償還能力的貧困戶因災后重建房屋貸款減免或延長還款期限。
(四)在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時免除片區配套資金
片區財政自給率未達到20%,難以落實國家投資項目配套。請求國家批準隴南市享受“免除市級配套資金”的政策。對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縣級配套資金進行減免,投資全部由國家承擔。
(五)縣級扶貧實施規劃由省級進行審批
省上加強規劃的組織協調力度,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制定行業扶貧方案。按照省政府要求,片區所屬各縣區扶貧實施規劃由隴南市政府審批,但是由于市一級自身的局限性無法對規劃的實施進行全面支持,按照國家《秦巴山區扶貧總體規劃》中要求應由省一級政府對縣縣扶貧實施規劃進行審批。
(六)建立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管理機制
建立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綜合改善。把行業扶貧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列入部門年度績效考評的指標,并建立健全獎勵和問責機制。
(七)整合農村惠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