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07-03
- 點擊:40
- 來源:
近年以來,金昌和武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取長補短,金武區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地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是,由于歷史因素、地理條件、全省以及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等原因,金武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本文以2011年金昌和武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有關數據為基礎,試圖從金武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入手,著重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
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以來,金昌和武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不斷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臺階
截至2011年,金昌和武威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75億元、272.85億元,分別增長15.7%、13.1%。其中:金昌第一、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2億元、38.35億元,均分別低于武威的67億元、90.32億元,但金昌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82.4億元,高于武威的115.53億元。
2011年金昌-武威地區生產總值一覽表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
||||||
|
|
|
單位:億元、百分比 |
|||
指 標 |
金昌 |
武威 |
||||
絕對數 |
增速 |
絕對數 |
增速 |
|||
地區生產總值 |
232.75 |
15.7 |
272.85 |
13.1 |
||
第一產業 |
12 |
5.5 |
67 |
5.3 |
||
第二產業 |
182.4 |
17.1 |
115.53 |
18.6 |
||
第三產業 |
38.35 |
12 |
90.32 |
12.7 |
||
(二)經濟社會保持較快發展速度
“十一五”以來,金昌GDP增速依次為18.16%、16.2%、6.2%、14.2%、11.34%、15.7%,武威GDP增速依次為12.5%、12.03%、11%、9.41%、13.5%、13.1%。由此可以看出,除2008年和2010年之外,金昌GDP增速均高于武威;除2009年之外,武威GDP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與全省GDP增速相差較小。
“十一五”以來金昌-武威及全省生產總值增速一覽表 |
||||
|
|
|
|
單位:百分比 |
年份 |
全省 |
金昌 |
武威 |
金昌-武威 |
2006年 |
11.5 |
18.16 |
12.5 |
5.66 |
2007年 |
12.3 |
16.2 |
12.03 |
4.17 |
2008年 |
10.1 |
6.2 |
11 |
-4.8 |
2009年 |
10.3 |
14.2 |
9.41 |
4.79 |
2010年 |
11.8 |
11.34 |
13.5 |
-2.16 |
2011年 |
12.5 |
15.7 |
13.1 |
2.6 |
(三)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近年來,金昌和武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有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結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跨越,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2010年到2011年,金昌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由5.31:79.29:15.4調整為5.15:78.37:16.48,而武威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由26.43:40.01:33.56調整為24.56:42.33:33.11。
金昌-武威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一覽表 |
||||
|
|
|
|
單位:百分比 |
指 標 |
金昌 |
武威 |
||
2010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11年 |
|
第一產業 |
5.31 |
5.15 |
26.43 |
24.56 |
第二產業 |
79.29 |
78.37 |
40.01 |
42.33 |
第三產業 |
15.4 |
16.48 |
33.56 |
33.11 |
(四)金武區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截至2011年,從全省來看,金武區域經濟總量在全省各市州中排名相對靠前。從多方面數據可以看出,金昌的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經濟始終走在全省前列,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而武威的第三產業在全省排名靠前,第一、三產業基礎相對較好。為此,金昌和武威由于地緣優勢等因素,其經濟互補性較強,并且區域經濟已具備雄厚的發展基礎,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2011年甘肅省各市州地區生產總值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及其增速一覽表 |
||||||||||
|
|
|
|
|
單位:億元、百分比 |
|||||
市 州 |
地區生產總值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
絕對數 |
增速 |
增加值 |
增速 |
增加值 |
增速 |
增加值 |
增速 |
|||
蘭 州 |
1360.03 |
15 |
40 |
5.2 |
656.55 |
16.3 |
663.48 |
14.3 |
||
嘉峪關 |
235.54 |
17.4 |
3.1 |
8 |
192.98 |
18.8 |
39.46 |
12.2 |
||
金 昌 |
232.75 |
15.7 |
12 |
5.5 |
182.4 |
17.1 |
38.35 |
12 |
||
白 銀 |
180.28 |
14.9 |
4.26 |
6.5 |
114.41 |
16.2 |
61.61 |
13 |
||
天 水 |
357.6 |
12 |
67 |
7.6 |
142.2 |
14.8 |
148.4 |
11.5 |
||
武 威 |
272.85 |
13.1 |
67 |
5.3 |
115.53 |
18.6 |
90.32 |
12.7 |
||
張 掖 |
256.6 |
13.2 |
72 |
5.9 |
96 |
19.7 |
88.6 |
12.6 |
||
平 涼 |
276.19 |
14 |
57 |
6.6 |
133.4 |
18.3 |
85.79 |
12.6 |
||
酒 泉 |
481.5 |
15.5 |
59 |
6.2 |
251.9 |
18 |
170.6 |
15.3 |
||
慶 陽 |
454.08 |
16.8 |
58 |
6.8 |
287.95 |
21.2 |
108.13 |
12.4 |
||
定 西 |
186.95 |
12.7 |
52.89 |
5.5 |
51.8 |
20.7 |
82.25 |
13.1 |
||
隴 南 |
197.7 |
12.5 |
50 |
6.5 |
60.57 |
18.2 |
87.11 |
12.4 |
||
臨 夏 |
32.18 |
13 |
2.71 |
4.4 |
7.2 |
4.6 |
22.27 |
17.1 |
||
甘 南 |
81.34 |
10.9 |
18.98 |
6.7 |
20.48 |
14.7 |
41.88 |
11 |
||
二、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金武區域經濟雖然保持穩步快速發展態勢,但是主要受傳統產業、地理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
(一)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明顯
根據以上數據顯示,金昌與武威相比,經濟總量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11年,金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75億元、位列全省第9名,增速15.5%、位列全省第4名;而武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2.85億元、位列全省第6名,增速13.1%、位列全省第9名。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省范圍之內,金昌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可觀,但是經濟總量較小;武威經濟總量雖然排名靠前,但是發展速度平緩。此外,金昌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大力促進經濟社會轉型跨越式發展;而武威相對金昌而言,其第一、三產業實力相對雄厚,但工業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其發展思路和方向也不盡相同。
(二)三次產業發展極不平衡
截至2011年,金昌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為5.1:5:78.37:16.48,第二產業所占GDP比重遠遠大于第一、三產業,三次產業發展極不平衡、不協調。按照全面小康的總體要求,金昌提出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要達到50%,實現這個目標所面臨的壓力很大,形勢異常嚴峻。與之相比較,武威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為24.56:42.33:33.11,三次產業發展差距雖然不太明顯,但實現全面小康總體目標的壓力依然存在。金昌和武威三次產業發展不平衡,給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三)經濟區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金武經濟區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自然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總量不足,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產業結構調整任務極其艱巨,第三產業發展步伐相對緩慢;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功能互補性不強,縣域間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弱,人力資源開發不足,市場化和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此同時,隨著周邊地區經濟整合崛起和快速發展,區域競爭和加快發展的內外部壓力不斷增大,面臨的挑戰不斷諸多,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
三、幾點建議與思考
當前,隨著《金昌-武威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深入實施,以及中央、省有關政策和兩市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金武區域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今年是“十二五”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如何搶抓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針對金武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貫徹落實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規劃》著重從發展基礎與環境,總體思路與空間布局,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建設產業創新發展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突出多元文化特色、促進文化旅游繁榮發展,夯實發展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資源環境保護、構建生態文明示范區,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打造人力資源開發平臺,深化區域合作、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保障機制與政策措施等十個方面,全面詳細地規劃了金武區域經濟發展藍圖。為此,能不能大力推進金武區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于能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規劃》有關政策措施。金昌和武威應加大財稅支持、完善金融服務、統一土地政策、落實人才政策和營造良好環境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建立健全地區協調聯系機制
《規劃》明確規定了省直有關部門以及金昌和武威的職責分工,要求有關各方建立協調聯系機制。金昌、武威兩市及其各部門、各縣區可以共同按照《規劃》確定的發展重點,對《規劃》目標任務和重大項目安排進行細化分解,逐項落實;對規劃中涉及到的重要領域和內容,共同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按照《規劃》精神,成立由金昌、武威市政府組成的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健全由兩市有關部門參與的地區協調聯系機制,其中包括:產業協調機制、環境聯治機制、服務共享機制和共謀合作機制等。
(三)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
金昌和武威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借鑒對方先進經驗,互相取長補短。按照《金昌—武威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要求,金武經濟區建設要以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新材料研發基地、國家重要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全國內陸河流域生態文明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城鄉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多元文化相融發展的繁榮區為戰略定位。一方面,金昌可以依托雄厚的工業經濟基礎,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比如:循環經濟、有色金屬、城鄉統籌等,并大膽吸收和借鑒武威的農業、服務業、文化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等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武威可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產品供應,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利用金昌工業經濟資源和先進工業技術,促進武威工業轉型升級,優化第二產業結構。
(四)積極拓展區域經濟發展空間
一個地區的發展,在立足自身基礎和實際的前提下,必須融入省內、國內甚至國際大家庭,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拓展外圍發展空間,加強地區之間的往來與合作,努力發展區域經濟。在發展金武經濟區的同時,充分發揮地緣經濟的區位優勢,還可以與整個河西地區、以及內蒙古發展區域經濟。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壯大實體經濟實力。與此同時,加強與青海、新疆、內蒙古和寧夏等周邊省區重點區域的經濟聯系,積極推進建立跨省區重點區域間的合作機制,促進與西格、烏昌、寧東以及關中—天水、蘭州—西寧、成渝、呼包銀、陜甘寧革命老區等經濟區的互動發展。
(五)大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
堅持重點推進、統籌發展,創新推動、融合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民生為本、和諧發展,內外開放、合作發展等基本原則,堅持把金武經濟區發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功能組團和整體優勢,提升經濟區的戰略優勢地位,優化空間布局與產業組織體系,構筑“一帶(指依托國道G30線、隴海蘭新線以及金武高速公路和金大快速通道,構建以天祝縣城、古浪縣城、涼州區、永昌縣城和金川區為重要節點的區域發展帶)攜領、兩核(金昌市金川區和武威市涼州區)互補、點狀集聚、重點突破”的點軸式空間開發布局,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新材料研發基地、國家重要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全國內陸河流域生態文明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城鄉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多元文化相融發展的繁榮區,實現“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