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08-16
- 點擊:45
- 來源:
今年以來,甘肅農業趨利避害、調整結構、加大投入,盡管遭受持續干旱、局部暴雨、禽流感和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影響,但仍保持平穩發展。上半年,全省農業增加值增長4.0%,達到186.45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3.2%,達到2736.10元,預計全年農業增加值增長6.5%,有望達到850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5.5%以上,達到5200元以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1、蔬菜水果產量增加。全省蔬菜、瓜果等設施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價格始終處于高位運行。全省蔬菜面積462萬畝,產量950萬噸,產值190億元,純收入114億元;西甜瓜88萬畝,產量270萬噸,產值70億,純收入36億元。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66萬畝,較上年增加20萬畝。農民從經濟作物中獲得的現金收入得以增加。
2、畜牧業生產向好。受市場需求影響,生豬、家禽市場價格出現了周期性波動,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但牛羊生產持續向好,帶動了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省牛羊存欄分別增長5.5%和6.2%,出欄分別增長5%和6.5%;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55.6萬噸、7.7萬噸和25.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9%、0.7%和10.5%,農戶養殖積極性進一步增強。
3、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上半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6.33億元、凈利潤57.23億元、上繳稅金13.5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2%、57.1%、43.4%。全省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319戶,其中,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達292個,獲得“三品一標”認證318個。截至6月底,全省以龍頭企業為重點的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5103個,同比增長21.6%。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220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45.8%,戶均增收2376元,同比增長6.8%。
4、農民非經營性收入增長較快。隨著農民外出務工和就近轉移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及務工報酬的大幅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056.26元,同比增長26.3%。同時,國家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穩步提高,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384.93元,增長27.6%,特別是11.4億元的2012年度國家草原獎補資金全部兌現到戶,成為上半年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中轉移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半年,全省農業生產總體平穩向好,但制約因素、困難和問題也比較突出,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農業自然災害頻發。今年冬春連旱、局地暴雨等災害對夏收糧油影響很大。全省夏糧、夏油生產均呈現面積、單產、總產“三減”的局面。夏糧播種面積1402.73萬畝,比去年減少45.27萬畝,下降3.1%;夏收油菜籽面積145.42萬畝,減少6.59萬畝,下降4.3%;夏糧產量305萬噸,減少18.8萬噸,下降3%;夏收油菜籽產量17.23萬噸,減少2.01萬噸,下降10.4%。受H7N9禽流感的影響,市場需求急劇萎縮,禽類正常生產受損,制約了農民增收。上半年,全省農民家庭經營人均現金收入僅增長2.1%,同比回落1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3.2%,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
2、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近幾年農資價格、飼料價格、用工價格和農機使用價格不斷上漲,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對農民增收帶來不利影響。上半年,燃料、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同比上漲10%以上,飼料原料及配合飼料價格同比上漲12-16%。養豬成本大幅度上升,活豬出售價格持續在谷底徘徊,養豬效益下降甚至虧損。
3、土地撂荒現象嚴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土地產出率不斷下降,務農成本不斷上升,我省大批農民選擇外出務工,有些農村盡管已無剩余勞動力,但仍不斷外出務工,有些村莊甚至出現了舉家外遷的情況,務農人員減少,種植面積下降,大面積良田無人耕種,土地撂荒現象嚴重。
三、全年主要指標預測和對策建議
展望全年農業生產形勢,既有政策、科技等有利因素支撐,也有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和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制約,機遇和挑戰并存。
1、主要指標預測。糧食生產雖然夏糧減產,但秋糧面積擴大,而且墑情好,長勢好,只要加強田間管理,提前做好洪澇和病蟲害預防工作,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可望達到1100萬噸以上。農業生產通過進一步擴大蔬菜種植、提高畜牧業比重和農產品加工水平,預計農業增加值可達到6.5%的年初預定目標。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和土地流轉的推進,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將會有所提高,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5.5%以上(詳見下表)。
2013年甘肅農業主要指標預測表
指標 數據 年份 |
糧食總產量 (萬噸,%) |
肉類產量 (萬噸,%) |
奶類產量 (萬噸,%) |
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 |
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元,%) |
|||||
增量 |
增幅 |
增量 |
增幅 |
增量 |
增幅 |
增量 |
增幅 |
增量 |
增幅 |
|
2005 |
836.89 |
3.8 |
69.81 |
9.1 |
31.69 |
22.5 |
308.06 |
5.8 |
1980 |
6.9 |
2006 |
808.05 |
-3.4 |
93.21 |
8.5 |
36.43 |
15.0 |
334.00 |
5.2 |
2134 |
7.8 |
2007 |
824.43 |
2.0 |
76.9 |
-17.5 |
35.22 |
-3.3 |
387.55 |
4.2 |
2329 |
9.1 |
2008 |
888.50 |
7.8 |
79.21 |
3.0 |
37.10 |
5.3 |
462.27 |
7.1 |
2724 |
17.0 |
2009 |
906.20 |
2.0 |
83.32 |
5.2 |
38.26 |
3.1 |
497.05 |
5.1 |
2980 |
9.4 |
2010 |
958.30 |
5.7 |
86.78 |
4.2 |
44.79 |
17.0 |
599.28 |
5.5 |
3425 |
14.9 |
2011 |
1014.60 |
5.9 |
88.46 |
2.0 |
47.16 |
6.7 |
678.75 |
5.9 |
3909 |
14.2 |
2012 |
1109.70 |
9.4 |
92.28 |
4.3 |
48.52 |
2.9 |
780.40 |
6.8 |
4507 |
15.3 |
2013 |
1165.19 |
5.0 |
96.43 |
4.5 |
52.69 |
8.6 |
831.13 |
6.5 |
5205 |
15.5 |
2、主要對策建議
為確保全年農業生產持續平穩發展,必須緊緊圍繞“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切實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提高科技興農水平。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開展以坡改梯為重點的中低產田改造,加大良種良法集成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扎實開展農民培訓和科技交流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二是擴大經濟作物種植。今年夏糧夏油減產已成定局,為確保全年糧食產量達到年初制定的目標,必須做好秋糧田間管理,鞏固秋糧作物良好長勢,防止病蟲害等災害大面種發生,同時做好抗旱防澇工作。在夏糧收獲后,可適地種植一些市場走俏的小雜糧,擴大季節性蔬菜、食用菌、中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以彌補春季干旱等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
三是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引導養殖戶科學飼養,適時補欄,發展規模養殖,不斷擴大肉牛、養羊產業規模;根據市場行情,適度發展生豬養殖,逐步擴大肉雞養殖。
四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解決農村人地矛盾和耕地撂荒問題,逐步實現土地流轉法制化、法規化、秩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