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4-01-09
- 點擊:88
- 來源:
一、與全國和部分省份的比較分析
(一)消費率較高但消費規模偏小
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最終消費(用于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的總額)占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用于最終消費的比重,是衡量國民經濟中消費比重的重要指標。2012年甘肅消費率為58.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4個百分點,比陜西高14.7個百分點,比浙江高11.3個百分點,比貴州高1.2個百分點;甘肅GDP為5650.2億元,陜西為14453.7億元,貴州為6852.2億元,浙江為34665.3億元;甘肅最終消費為3328億元,陜西6387.1億元,貴州為3950.6億元,浙江為16509.4億元。數據顯示,甘肅的消費規模偏低,但由于GDP規模偏小,最終消費支出相對較高導致消費率較高,而且在最終消費構成中甘肅的政府消費占比較大,居民消費占比較小,說明居民的消費水平較低。
地 區 |
支出法GDP (億元) |
最終消費支出(億元) |
消費率(%) |
最終消費支出=100 |
|
居民消費(%) |
政府消費(%) |
||||
全國 |
529238.4 |
261832.8 |
49.5 |
72.7 |
27.3 |
浙江 |
34665.3 |
16509.4 |
47.6 |
75.7 |
24.3 |
陜西 |
14453.7 |
6387.1 |
44.2 |
69.5 |
30.5 |
貴州 |
6852.2 |
3950.6 |
57.7 |
73.7 |
26.3 |
甘肅 |
5650.2 |
3328.0 |
58.9 |
66.0 |
34.0 |
(二)居民消費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居民消費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計算的居民消費支出,它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支出的平均水平。2012年甘肅省的居民消費水平為8542元,比貴州高170元,比鄰居陜西低3310.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556元,比浙江低14302.7元,由此可以看出,甘肅居民消費水平僅略高于貴州,比其余對比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都低,而且差距比較大;城鄉消費水平比只有浙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陜西與全國持平,貴州和甘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浙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鄉消費差別已經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其余省份城鄉差別較大。
居民消費水平 單位:元 |
||||
地 區 |
居民消費 |
農村居民 |
城鎮居民 |
城鄉消費水平比 |
全 國 |
14098.0 |
6515.0 |
21120.0 |
3.2 |
浙 江 |
22844.7 |
13723.6 |
28259.2 |
2.1 |
貴 州 |
8372.0 |
4448.4 |
15441.3 |
3.5 |
陜 西 |
11852.2 |
5782.7 |
18254.4 |
3.2 |
甘 肅 |
8542.0 |
4562.7 |
15047.7 |
3.3 |
(三)城鄉居民消費差距較大,農村明顯低于城鎮
2012年甘肅居民消費支出為2196億元,其中:農村居民消費支出727.8億元,城鎮居民支出為1468.2億元,從絕對量來說均低于對比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除貴州差距不大以外,與其他省份相差幅度較大。從所占比重來看,甘肅農村消費支出和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3.1%和66.9%,和貴州所占比重比較接近,和浙江、陜西以及全國差據比較明顯,但總體來看城鄉消費差距較大,城鎮居民的消費比重明顯高于鄉村。
居民消費支出及構成 |
|||||
地 區 |
居民消費 |
|
|
居民消費支出=100 |
|
支 出 |
農 村 |
城 鎮 |
農村居民 |
城鎮居民 |
|
(億元) |
居 民 |
居 民 |
|||
全 國 |
190423.8 |
42310.4 |
148113.4 |
22.2 |
77.8 |
浙 江 |
12496.1 |
2796.3 |
9699.9 |
22.4 |
77.6 |
貴 州 |
2910.9 |
994.7 |
1916.3 |
34.2 |
65.8 |
陜 西 |
4442.2 |
1112.6 |
3329.6 |
25.0 |
75.0 |
甘 肅 |
2196.0 |
727.8 |
1468.2 |
33.1 |
66.9 |
(四)恩格爾系數較高,消費能力有限
恩格爾系數指一定時期內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具有判斷居民消費水平、判斷居民生活富?;蜇毟F水平的功能。恩格爾系數的變化與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呈反比狀態。我國的恩格爾系數為40% 左右,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恩格爾系數大都在20% 以下,這說明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支出中吃、穿的消費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整體上具有顯著的小康型消費結構特征,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還相當有限;但另一方面,這也說明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五)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甘肅省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省內農村明顯低于城鎮水平
居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數量多少,也是衡量居民家庭富裕與貧窮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目前我省城鄉居民家庭因收入水平和消費環境的差異,擁有的耐用消費品數量差距明顯。農村居民僅摩托車的擁有量高于城鎮居民,其余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均低于城鎮居民。城鎮居民摩托車擁有量較低主要是受使用方面的限制。除了一些傳統的耐用消費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照相機、熱水器、微波爐等),城鄉居民家庭的擁有量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外,近年來陸續走進居民家庭的新興耐用消費品(如空調器、家用電腦、攝像機、移動電話、家用汽車等),其城鄉居民家庭的擁有量差距更為明顯。這也同時說明甘肅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很大。
甘肅省城鄉居民擁有耐用消費品除了固定電話逐年走低以外,其余品種都逐年增加,和貴州比較有些品種各有高低,但和浙江以及全國平均水平比較普遍較低,而且有些品種擁有量相差幅度還比較大,比如家用汽車,甘肅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9.75輛,比貴州少3.42輛,比浙江少26.76輛,比全國平均擁有量少11.79輛。再比如計算機和電冰箱,甘肅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計算機63.19臺,比貴州少8.03臺,比浙江少43.15臺,比全國平均擁有量少23.84臺;甘肅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32.89臺,比貴州少12.29臺,比浙江少62.63臺,比全國平均擁有量少34.43臺。
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
|||||||||
品 種 |
單 位 |
全 國 |
浙 江 |
貴 州 |
甘 肅 |
||||
摩托車 |
輛 |
20.27 |
21.80 |
5.42 |
11.17 |
||||
家用汽車 |
輛 |
21.54 |
36.51 |
13.17 |
9.75 |
||||
洗衣機 |
臺 |
98.02 |
95.43 |
99.87 |
98.88 |
||||
電冰箱 |
臺 |
98.48 |
100.86 |
97.63 |
90.25 |
||||
彩色電視機 |
臺 |
136.07 |
186.41 |
115.67 |
108.22 |
||||
計算機 |
臺 |
87.03 |
106.34 |
71.22 |
63.19 |
||||
攝像機 |
架 |
10.00 |
10.25 |
6.39 |
5.7 |
||||
照相機 |
臺 |
46.42 |
53.91 |
29.87 |
27.44 |
||||
鋼 琴 |
架 |
2.81 |
4.17 |
2.66 |
2.19 |
||||
微波爐 |
臺 |
62.24 |
73.00 |
47.59 |
38.84 |
||||
空 調 |
臺 |
126.81 |
203.78 |
21.71 |
6.71 |
||||
淋浴熱水器 |
臺 |
91.02 |
106.30 |
78.51 |
66.38 |
||||
健身器材 |
套 |
4.27 |
6.17 |
4.06 |
3.27 |
||||
固定電話 |
部 |
68.41 |
79.80 |
62.15 |
53.29 |
||||
移動電話 |
部 |
212.64 |
209.98 |
214.73 |
197.30 |
||||
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
|||||||||
品 種 |
單 位 |
全 國 |
浙 江 |
貴 州 |
甘 肅 |
||||
洗衣機 |
臺 |
67.22 |
73.07 |
69.82 |
79.67 |
||||
電冰箱 |
臺 |
67.32 |
95.52 |
45.18 |
32.89 |
||||
空 調 |
臺 |
25.36 |
102.22 |
0.76 |
0.28 |
||||
抽油煙機 |
臺 |
14.69 |
61.81 |
1.03 |
4.89 |
||||
摩托車 |
輛 |
62.20 |
38.93 |
39.02 |
71.94 |
||||
固定電話 |
部 |
42.24 |
77.41 |
15.45 |
29.00 |
||||
移動電話 |
部 |
197.80 |
209.07 |
173.26 |
192.72 |
||||
彩色電視機 |
臺 |
116.90 |
172.22 |
95.94 |
106.28 |
||||
照相機 |
臺 |
5.18 |
15.04 |
1.56 |
2.67 |
||||
計算機 |
臺 |
21.36 |
47.89 |
4.87 |
11.39 |
(六)旅游業規模偏小,對消費拉動力不足
旅游業的大發展,可以給旅游地帶來極大的利益,包括增加就業機會和企業數量、增加政府與當地居民的收入、為當地產品帶來新的市場機會、改善基礎設施和社區公共設施等,更主要的是可以擴大消費和提高消費水平,甘肅省是旅游資源大省,近幾年來大力推進旅游強省戰略,旅游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國內外游客均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2012年旅游業總人數已達到0.78億人次,比2011年增長34.25%,旅游總收入471.08億元,比2011年增長41.17%,但與貴州和浙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旅游人數只是貴州的三成多,是浙江的不到兩成,旅游收入更是無法與上述兩省相比,規模明顯偏小。
旅游業發展主要指標
|
旅游總人數(億人次) |
|
旅游總收入(億元) |
|
入境旅游者(萬人次) |
外匯收入(億美元) |
|||
浙 江 |
4.00 |
865.93 |
4801.2 |
51.52 |
貴 州 |
2.14 |
70.50 |
1860.16 |
1.69 |
甘 肅 |
0.78 |
10.20 |
471.08 |
0.22 |
結論:甘肅消費與發達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總體規模小,政府消費較高,居民消費偏低,人均消費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消費結構吃、穿的比重相對較高;城鄉消費在消費總量、消費結構和消費質量上明顯低于發達省份和全國水平,農村消費水平明顯低于城鎮;旅游業的規模偏小,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傮w來看,甘肅的消費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
二、制約甘肅消費支出的因素
(一)經濟發展水平低
一個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的消費市場規模和消費的發展空間,經濟發展水平較快必然帶來消費規模的擴大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甘肅作為一個內陸欠發達省份,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步伐較慢,經濟發展總量長期處于全國后幾位,2012年GDP僅僅為5650.2億元,在全國居倒數第五位,全國GDP未上萬億的省份只有7個,甘肅為其中一個,這樣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無疑拖慢了消費的發展速度。
(二)人口和消費的城鎮分布不對稱
甘肅城鄉人口分布與所占消費市場份額的分布呈不對稱狀態,2012年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4146.24元,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847.05 元, 相當于農村居民消費的3.1倍;2012 年甘肅省城鎮常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38.75%,農村人口占61.25%,農村人口又相當于城鎮人口的1.58倍,農村人口多于城鎮但是消費卻大大的低于城鎮,而農村消費市場又很難有效的啟動,這也是甘肅省消費很難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2012年甘肅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56.89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407.83元,處于全國各省份的最末位,近三年的年均增速為12.88%,比全國平均水平(12.67%)僅高0.2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4506.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409.88元,同樣處于全國各省份的最末位,近三年的年均增速為14.78%,比全國平均水平(15.39%)低0.61個百分點。長期收入偏低、增長緩慢是制約甘肅省消費需求增長的根本原因,加之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造成預期消費支出的增長遠遠高于預期收入的增長,從而進一步影響現實消費的正常增長。
(四)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
收入分配的不均衡,貧富差距的擴大,是阻礙居民總體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原因。因為就少數高收入群體而言,汽車、住房乃至別墅等這些令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早已應有盡有,其各種消費需求已經得到極為充分的滿足,他們雖然具有巨大地支付能力,但潛在的消費需求空間已經不大,而為數眾多的中低收入群體,盡管其有待滿足的消費潛力十分巨大,但卻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只能望洋興嘆,結果必然是高收入群體和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都大大降低,對居民總體消費需求的增長產生十分不利影響。
(五)消費觀念落后
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一直以來比較注重于儲蓄,喜歡防患于未然,近年來我國在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的實施上往往事倍功半,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傳統的落后的消費觀念,尚未實現由傳統的消費觀念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消費觀念轉變,尚未形成現代消費觀念,因此許多消費行為均受制于傳統消費觀念。特別是農村居民輕消費重儲蓄的傾向尤其嚴重,消費習慣崇尚勤儉節約的傳統消費觀念,即使手中有錢,農民依然對花錢顯得十分謹慎,長期以來形成的過苦日子的消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儲蓄意愿較強。因此,農民沿襲多年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決定了其消費水平就是維持基本生存消費,逐步地發展享受消費尚需時日,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消費的進一步發展。
(六)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
擁有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公共醫療衛生體系以及政府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是提高即期消費率、降低儲蓄率的前提。我國公共教育體系、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相對比較薄弱,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相對不足,失業和養老沒有充分保障,居民用于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的負擔較重,不僅擠占了居民用于其他消費項目支出,而且由于教育和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不可預知性和不確定性,居民不得不積累大量的預防性儲蓄,減少即期消費,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比2008年末增長1.05倍,大大高于同期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增長。儲蓄大量增加對居民尤其是城鎮居民即期消費影響較大,阻礙了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步伐。特別在經濟低迷時期,在面臨失業和收入增長緩慢的環境壓力下,居民儲蓄傾向更高,擴大消費更為困難。
(七)農村消費環境較差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用水用電條件較差,造成一些耐用消費品很難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高檔消費品的推廣,商業網點較少和交通條件落后,不利于農民購買消費品。農村流通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混亂,監督管理遠遠沒有城鎮市場規范,假冒偽劣商品易在農村市場上出售,農民很難辨別,售后、維修和投訴渠道不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愿望。
三、擴內需促消費的建議
(一)發展經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擴大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首先是加快全省經濟的發展步伐,提高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有效擴大市場容量,提升消費發展空間;其次,提高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的同時,側重于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提升消費能力,有力地促進消費市場的發展。
(二)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甘肅省傳統農村消費模式向現代城市消費模式的轉化
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有助于改善消費模式,使之向現代城市消費模式轉化。據有關統計,在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萬-120萬人口從農村轉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3倍,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也將帶動周邊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發展,促進部分農村居民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最終推動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因此,應該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從而最終帶動消費的發展。在城鎮化的推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讓在城市務工多年的外來人員徹底融入城市,為他們提供沒有歧視的戶口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樣才更有利于就業隊伍的穩定和技能提高,從而最終影響消費模式的轉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
(三)統籌規劃,推動居民遠期消費需求向即期消費需求轉化
一是在國家層面,凡涉及城鄉居民利益調整的改革,要注意把握各項改革出臺的時機、力度,特別要考慮居民的承受能力,減輕居民個人支出的比例。不能惠及多數人的改革是難以為繼的,體制創新必須把能否惠及多數人作為政策、制度設計及推進與否的首選;二是在市場層面必須十分注意改革消費品供給結構。企業生產應真正面向市場,努力生產城鄉居民急需購買的消費品;三是加速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減輕居民預期支出壓力,才能將遠期消費轉化為即期消費,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四是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體系的建設投資力度,并放開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準入,使民間資本和外資盡快進入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領域。
(四)用好用活信貸手段,促使儲蓄向現實消費轉化
在同等條件下完善的消費信貸業務,會縮短消費者的資金積累期,增加消費者的即期購買能力,將為未來消費而攢錢的行為變為適度提前消費。因此,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發展消費信貸:一是引導消費者確定適當負債消費觀念,加快建立個人信用制度,擴大消費信貸范圍,進一步豐富消費信貸的品種,簡化手續;二是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各種類型的消費信貸的產生和成長,尤其是耐用消費品信貸的發展;三是要鼓勵創新,讓市場創造出更多更好的適合實際需要的信貸品種;四是要引入財政扶持和擔保機制,對特定類型的消費信貸給予財政援助。
(五)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必須加快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一是充分發揮甘肅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帶動餐飲、商貿、賓館、金融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二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對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三是積極培育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等新的商品消費,引導個性化、時尚化、品牌化消費,培育和發展定制類消費;四是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家政、物業、醫療保健等服務業,推進構建現代化的服務業,以提高服務消費水平為契機,鼓勵和吸引居民擴大商品消費;五是積極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建設電子商務信用體系,使消費品市場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六)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挖掘鄉村消費潛力
建立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通過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扶持,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消費差距。要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逐步將農村市場和農村居民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的有效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和農產品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要適應農村市場需求特點,調整產品供應結構;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大中型流通企業、連鎖公司將經營觸角向農村地區延伸,改善農村居民消費環境;要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村居民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