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崆峒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監測數據匯總
- 時間:2011-03-31
- 點擊:42
- 來源:
十一五”以來,崆峒區始終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區經濟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三大中心任務,聚力攻堅,集中突破,呈現出了農業發展大提速、大增效,農村建設大跨步、大飛躍,農民生活大改善、大提高的良好局面。一是深入推進特色產業開發,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產值效益連創新高。建成千頭肉牛養殖小區和百頭場63個,肉牛飼養量達到35.8萬頭,躋身全省牛羊產業大縣行列。果樹經濟林和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1.2萬畝和18.9萬畝,高標準抓建了索羅、草峰兩個果產業開發整鄉推進和柳湖-安國、四十里鋪-花所兩個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積極推廣旱作農業,糧食總產量年均穩定在18萬噸左右。二是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農村經濟增速連創新高。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整塬整川整鄉推進工程,新建崆索等通鄉油路8條185公里,鋪設涇水北調安全飲水管網135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通寬帶、通有線電視和村村通公路、通電話,77%的農戶通上了自來水。完成造林15.76萬畝,新修梯田10.4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94.6平方公里。三是扎實推進新村建設,鄉村面貌不斷改善,農民生活品質連創新高。實施了大寨、峽門、崆峒3個新農村建設整鄉推進工程,建成新農村示范點87個、小康屋7776戶、“三清五改”示范戶7800戶,完成土窯洞搬遷和危舊房改造7132戶,2.85萬名群眾徹底搬離了土窯洞和地坑莊。完成扶貧開發整村推進22個村,穩定減少貧困人口3萬人。輸轉勞動力33.55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2.08億元。四是統籌推進農村社會建設,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民生保障水平連創新高。新建改建農村校舍11.27萬平方米,建成鄉鎮衛生院15所、鄉鎮文化站12個、農家書屋163個和處農民體育活動場所65,廣播電視村村通完成入戶2.68萬戶,全面化解了農村“普九”債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8.62%,報銷農民醫療費用1.01億元,發放大病醫療救助、農村低保和臨時生活補貼6439.7萬元、農業補貼資金5.57億元,建成東川等5個中心敬老院,農民群眾過上了“種糧不納稅、上學不交費、看病報藥費、政府發補貼、養老有保障”的生活。五是穩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三農”工作成效連創新高。深入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鄉鎮財政體制改革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鄉鎮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平涼市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