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2-11-23
- 點擊:2693
- 來源:
草原是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態屏障和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發展草產業對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推動農牧業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是全國六大牧區之一,草原總面積2.68億畝,為省內最大的土地資源類型。為了充分發揮我省農業特色資源優勢,全面推動草產業提質增效,依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全省草產業發展的意見》(甘政發〔2012〕69號),結合全省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國家加強草原生態保護的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合理布局、加大投入、統籌發展、提質增效”的思路,用產業化的思維和循環經濟的理念謀劃草產業發展。以建設草業大省、草畜強省為目標,以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為方向,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努力推動草產業健康發展,為保障生態安全、改善民生、確保草畜安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穩步推進。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定完善草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和規劃,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投入草產業,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政策扶持、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草產業開發格局。
2.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立足實際,以牧草種植面積較大、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為重點,推動草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根據各區域發展潛力和優勢,加快建設以隴中為中心、以隴東隴南和河西為兩翼的草產業基地,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草產業發展格局。
3.加工增值,提高效益。堅持走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細化的路子,構建草產業發展平臺,延長草產業發展鏈條,實現種養加、產加銷的有機結合,提高草產業的附加值。
4.強化創新,龍頭帶動。加強草產業發展的科技、制度和機制創新,培育、組建草產業龍頭企業和聯合艦隊,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提高草產業發展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省人工種草面積達到2500萬畝,其中多年生牧草達到2180萬畝,苜蓿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牧草良種化率達到80%以上,草產品加工產能達到180萬噸,牧草種子田面積達到100萬畝,年產優質牧草種子4萬噸。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細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到2020年,全省人工種草面積達到2800萬畝,其中多年生牧草達到2600萬畝,苜蓿種植面積達到1200萬畝,牧草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草產品加工產能達到200萬噸,牧草種子田面積達到120萬畝,年產優質牧草種子5萬噸。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苜蓿生產基地、牧草種子生產基地和防災減災飼草料儲備基地,建成草業大省和草業強省。
二、區域布局
根據全省水熱、氣候、土地等資源現狀和草產業發展特點、經營水平、發展潛力、區域優勢,將全省草產業發展劃分為4個區域。
(一)隴中黃土高原草畜轉化及草產品生產區。
重點地區:白銀、定西、蘭州、臨夏。
區域特點:氣候干旱,地勢平坦,地形復雜,墾殖指數高,低產田和坡耕地資源豐富,種草比較效益高,草產業比較優勢明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種植業效益低,農業發展后勁不足。
發展定位:草畜轉化,草產品生產。
發展目標:注重種草與養畜的結合,加大草畜轉化力度,提高種草養畜的效益。加強優質牧草生產基地建設,重點生產加工以苜蓿、紅豆草等為主的優質草產品和以紅三葉、貓尾草為主的特色草產品;建設以隴中苜蓿、甘肅紅豆草、岷山紅三葉、岷山貓尾草等為主的當家牧草種子生產基地。將該區域建成我省重要的草畜轉化、主要牧草種子和草產品生產基地,成為我省草產業核心優勢區域。到2015年,該區域人工種草面積達到950萬畝,其中苜蓿面積達到400萬畝;種子田面積達到35萬畝,草產品加工產能達到50萬噸。
(二)河西走廊優質草產品生產加工區。
重點地區:酒泉、張掖、武威、金昌、嘉峪關。
區域特點: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地勢平坦,灌溉條件較好。草產業起步早,發展基礎較好,牧草產量高,草產品質量好,是我省高端草產品生產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短缺,種草比較效益低。
發展定位:優質草產品生產加工。
發展目標:加快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優質牧草生產基地,注重精深加工,重點生產以苜蓿為主的優質高蛋白草產品,打造優質草產品品牌,滿足苜蓿等高端草產品的市場需求。將該區域建成我省重要的商品草產品生產基地和防災減災飼草料儲備基地。到2015年,該區域人工種草面積達到430萬畝,其中苜蓿面積達到150萬畝;種子田面積達到15萬畝,草產品加工產能達到80萬噸。
(三)隴東隴南草畜轉化區。
重點地區:慶陽、平涼、天水、隴南。
區域特點: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土地資源豐富,坡耕地面積大,是我省種草的傳統區域,種草面積較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種植結構不合理,水土流失嚴重。
發展定位:草畜轉化。
發展目標:重點發展以苜蓿、燕麥、箭舌豌豆等為主的牧草生產,突出草畜轉化,提高種草養畜效益。到2015年,該區域人工種草面積達到1050萬畝,其中苜蓿面積達到450萬畝;種子田面積達到45萬畝,草產品加工產能達到45萬噸。
(四)甘南高原草畜轉化及生態草生產區。
重點地區:甘南。
區域特點:降水充足,高寒陰濕,天然草原面積大,草原畜牧業基礎較好。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草原退化比較嚴重,飼草料缺乏。
發展定位:草畜轉化,草原生態保護。
發展目標:重點建設以燕麥、披堿草、老芒麥等禾本科牧草為主的人工飼草料生產基地,引進農區飼草產品,加快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發展舍飼和半舍飼養殖,促進草畜轉化,推動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建設披堿草、老芒麥、燕麥等耐寒草種生產基地,為天然草原改良提供草種,促進草原生態保護。到2015年,該區域人工種草面積達到70萬畝,種子田面積達到5萬畝,草產品加工產能達到5萬噸。
專欄1 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實施范圍表
分區名稱 |
市 州 |
縣市區 |
數 量 |
隴中黃土高原草畜轉化及草產品生產區 |
白銀市 |
會寧縣、景泰縣、靖遠縣 |
3 |
定西市 |
岷縣、安定區、通渭縣、臨洮縣 |
4 |
|
蘭州市 |
永登縣、紅古區 |
2 |
|
小 計 |
9 |
||
河西走廊優質草產品生產加工區 |
酒泉市 |
肅州區、金塔縣、瓜州縣、玉門市 |
4 |
張掖市 |
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 |
3 |
|
武威市 |
古浪縣、民勤縣、天祝縣 |
3 |
|
金昌市 |
永昌縣 |
1 |
|
小 計 |
11 |
||
隴東隴南草畜轉化區 |
慶陽市 |
環縣、華池縣、鎮原縣、慶城縣 |
4 |
平涼市 |
靜寧縣、莊浪縣、靈臺縣 |
3 |
|
小 計 |
7 |
||
甘南高原草畜轉化及生態草生產區 |
甘南州 |
瑪曲縣、夏河縣、合作市 |
3 |
全省合計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