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
- 時間:2009-04-02
- 點擊:69
- 來源:
【國名】 克羅地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roatia,Republika Hrvatska)。
【面積】 56538平方公里 。
【人口】 450萬(1998年)。主要民族有克羅地亞族(78.1%),其他為塞爾維亞族、匈牙利族、意大利族、阿爾巴尼亞族、捷克族等。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信天主教人數占總人口的76.6%)。
【首都】 薩格勒布(Zagreb),人口93萬(1997年)。
【國家元首】 總統斯蒂佩·梅西奇(Stipe Mesić),2000年2 月當選。
【簡況】 位于歐洲中南部,巴爾干半島的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與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接壤,東部與南斯拉夫、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為鄰,南瀕亞得里亞海。地形分三部分:西南部和南部為亞得里亞海海岸,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長1777.70公里;中南部為高原和山地,東北部為平原。氣候依地形相應分為地中海式氣候、山地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6 世紀末和7 世紀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干半島定居。8世紀末和9 世紀初,克羅地亞人曾建立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建立了強盛的克羅地亞王國。1102-1527年,克羅地亞處于匈牙利王國統治之下。1527-1918年,克羅地亞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直到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12月,克羅地亞與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扶持建立了“克羅地亞獨立國”。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同年11月29 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克成為六個共和國之一。1990年5月,克舉行二戰后首次多黨制大選,克民主共同體獲勝執政。同年12 月,克通過新憲法,規定克成為主權和民主國家。1991年5 月底,克舉行全民公決,贊成克獨立。同年6月25 日,克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1992年5 月22日,克羅地亞加入聯合國。
【政治】 2000年初,克羅地亞相繼舉行議會代表院和總統選舉,朝野全面易位。“社社聯盟”(社會民主黨、社會自由黨)和“四黨聯盟”(農民黨、克羅地亞人民黨、自由黨和伊斯特拉民主議會)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組成聯合政府。社會民主黨主席拉昌出任總理。克人民黨副主席梅西奇當選總統。克政權移交平穩,政局穩定。同年11月,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半總統制為議會內閣制。2001年3月,克議會再度修憲,決定取消省院。
【憲法】 1990年12月22日,克羅地亞共和國議會公布新憲法,當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任期五年,任期不得超過兩屆。2000年11月,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半總統制為議會內閣制。
【議會】 兩院議會制,由代表院和省院組成。議員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直選產生,任期四年。本屆議會代表院于2000年1月選舉產生,議長兼代表院主席茲拉特科·托姆契奇(Zlatko Tomčić)。本屆代表院共設151個席位,其中“社社聯盟”68席(社會民主黨45席,克羅地亞社會自由黨23席),克羅地亞民主共同體41席,“四黨聯盟”23席(農民黨15席,伊斯特拉民主議會4席,自由黨2席,克羅地亞人民黨2席),權利黨和克基民盟5席,民主中心4席,少數民族議員5席。憲法規定:省院由各省選出3名議員組成,總統有權任命5名省院議員。總統任滿后,成為省院終身議員。本屆省院于1997年4月選舉產生,省院主席卡蒂察·伊萬尼舍維奇(Katica Ivanišević,女)。本屆省院現有67名議員,其中克民共體占37席,農民黨占9席,社會民主黨4席,克權利黨占3席,民主中心3席,克社會自由黨占2席,自由黨占2席,伊斯特拉民主議會占2席等。2001年3月,克議會進行修憲,決定取消省院。
【政府】 國家權力執行機構。本屆政府于2000年1月組成。現政府主要成員有:總理伊維察·拉昌(Ivica Račan),副總理戈蘭·格拉尼奇(Goran Granić),斯拉夫科·利尼奇(Slavko Linić),熱利卡·安圖諾維奇(Željka Antunović,女),外交部長托尼諾·皮楚拉(Tonino Picula),財政部長馬托·茨爾克韋納茨(Mato Crkvenac),歐洲一體化部部長伊萬·亞科夫契奇(Ivan Jakovčić),司法部長斯捷潘·伊萬尼舍維奇(Stjepan Ivanišević),國防部長約佐·拉多什(Jozo Radoš),內務部長希梅·盧欽(Šime Lučin),經濟部長戈蘭科·菲茹利奇(Goranko Fižulić),文化部長安通·武伊奇(Antun Vujić),農林部長博日達爾·潘克雷蒂奇(Požidar Pankretić),海運、交通和通訊部部長阿洛伊茲·圖舍克(Alojz Tušek),發展、移民和重建部部長拉迪米爾·查契奇(Radimir Čačić),旅游部長帕韋·茹潘·魯斯科維奇(Pave Župan-Rusković,女),環保、建筑和房管部部長博若·科瓦切維奇(Božo Kovačević),勞動和社會福利部部長達沃爾科·維多維奇(Davorko Vidović),教育和體育部部長弗拉迪米爾·斯特魯加爾(Vladimir Strugar),衛生部長阿娜·斯塔夫列尼奇·魯卡維納(Ana Stavljenić-Rukavina,女),科技部長赫爾沃耶·克拉列維奇(Hrvoje Kraljević),衛國戰爭參加者事務部部長伊維察·潘契奇(Ivica Pančić),手工和中小企業部部長熱利科·佩采克(Željko Peček)。
【司法機構】 克設憲法法院和最高法院。憲法法院院長斯米利科·索科爾(Smiljko Sokol),1999年12月7日就任。最高法院院長馬里揚·拉穆什查克(Marijan Ramušćak),1999年3月9日就任。最高檢察院檢察長拉多萬·奧爾廷斯基(Radovan Ortyinski)2001年2月就任。
【政黨】 截至1999年底,共有84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登記注冊。主要有:
(1)克羅地亞社會民主黨(Socijaldemokratska Partija):1990年11月3日成立,是克最大的左翼執政黨。該黨主張保護勞動人民、中下層和需要特殊照顧的少數民族的利益。主席伊維察·拉昌(Ivica Račan),2000年1月出任政府總理。
(2)克羅地亞社會自由黨(Hrvatska Socijalno-Liberalna Stranka):原名克羅地亞社會自由聯盟。1989年5 月 20 日成立。該黨主張全體人民擁有同等、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人身自由和精神生活不可侵犯、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和保護環境的權利);享有基本醫療和社會保障、求學、擇業、自由經營和發展個性等權利;主張取消軍事管制和裁減軍備;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嚴格劃分政權,司法獨立;對少數人的意見予以保護等。1997年11月,在該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黨內發生嚴重分裂。德拉任·布迪沙(Dražen Budiša)當選新任黨主席。原主席弗拉迪米爾·戈托瓦茨聯合部分成員退黨并宣布成立“克羅地亞自由黨”。
(3)克羅地亞農民黨(Hrvatska Seljačka Stranka):1989年12 月15日成立。該黨主張在人性、民主、法制、和平、社會公正和保護人類生存等原則基礎上,依靠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建設自由的獨立自主的國家。主席茲拉特科·托姆契奇(Zlatko Tomčić),2000年1月當選議長。
(4)克羅地亞人民黨(Hrvatska Narodna Stranka):1990年10 月13日成立,現有黨員2.47萬人。該黨主張全民平等,依法治國,三權分立,保護少數民族和有特殊需要的社會團體,聯合歐洲其他國家共同維護和平,實行建立在平等、自由勞動道德觀念上的市場經濟,維護個人尊嚴、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創作自由,以民主方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在國際社會承認的領土范圍內建設現代化的克羅地亞。主席韋斯納·布希奇(Vesna Bušić,女)。
(5)克羅地亞民主共同體(Hrvatska Demokratska Zajednica):1989年6月17日成立。主張用民主方式聯合一切愿意在社會和政治活動中運用基督教文明和倫理道德的普遍價值觀念的人,爭取實現克羅地亞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全新復興。克獨立后,民共體在歷屆議會和地方選舉中均贏得多數,成為執政黨。2000年1月,民共體在議會代表院選舉中失敗,淪為在野黨。1999年12月,該黨首任主席弗拉尼奧·圖季曼(克總統)病逝。2000年,民共體召開“五大”,選舉伊沃·薩納代爾(Ivo Sanader)為該黨主席。
此外,克還有伊斯特拉民主議會、自由黨、民主中心、克羅地亞權利黨等政黨組織。
【重要人物】 斯蒂佩·梅西奇:總統。克族,1934年12月24日生于奧拉霍維察。1961年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法律系畢業。1966年開始步入政壇,任原南時期克議會議員。1990年任克首任政府總理,克民主共同體秘書長。1991年任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主席團主席。1992年任克民共體執行委員會主席,克議會議長。1994年因政見不一而退出民共體,另建克獨立民主黨。1997年并入克人民黨,任黨內副主席。2000年2 月當選為克獨立后第二任總統。梅愛好釣魚、網球。已婚,有兩女。伊維察·拉昌:總理。克族,社會民主黨主席。1944年2月24日生于德國埃伯斯巴赫。1970年薩格勒布大學法律系畢業。1972年-1982年任克羅地亞共盟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成員。1982-1986年任南斯拉夫共盟“約·鐵托”中央黨校校長。1986-1989年任南共盟中央委員主席團成員。1989年12月13日當選為克共盟中央委員會主席。1990年當選為議會代表院議員。1991年將克共盟更名為社會民主黨。1992年和1995年兩度當選為議會代表院議員。2001年1月出任總理。1981年11月曾作為南共聯盟代表團成員訪華。已婚。茲拉特科·托姆契奇:議長。克族,克農民黨主席。1945年7 月10 生于薩格勒布市。貝爾格萊德大學建筑系畢業。曾任建筑設計師,并創辦建筑工程與設計企業。1990年加入克農民黨。1993-1994年任建筑、環保部部長。1994年12月當選為農民黨主席。1995年10月當選為克議會代表院議員,1998年連任。同年12月再次當選農民黨主席。2000年1月當選為克議會代表院主席暨議長。1996年底作為克議會代表團成員曾隨前議長弗拉特科·帕夫萊蒂奇訪華。托喜好建筑和體育。已婚,有三女。
【經濟】 克是原南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原南斯拉夫危機爆發后,克經濟出現嚴重滑坡,近三分之一的工業生產能力遭到破壞,戰爭物質損失約為296億美元,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1600%。1993年10月,克政府開始實行以遏制通貨膨脹為目標的穩定經濟綱領,經濟形勢漸趨好轉。此后,克進入了經濟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部分大中型企業私有化進程逐步推進。1994~1998年,克經濟實現五年持續增長。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給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克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0.3%。2000年,克經濟緩慢回升,同比增長3.7%。
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192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4255美元。
貨幣名稱:庫納(Kuna)
匯率(2001年1月):1美元=8.38庫納;
1馬克=3.92庫納。
通貨膨脹率(2000年):6.2%
失業率(2000年):20.9%
【資源】 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43.5%。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鋁等資源。
【工業】 1998年工業產值約為229.8億庫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6.6%。1999 年較上年下降1.4%。2000 年同比增長1.7%,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6%。1996年工業從業人員31.51萬人,2000年較上年下降2.5%,勞動生產率提高4.3%。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紡織、造船、建筑、電力、石化、冶金、機械制造和木材加工業等。近幾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1998 1999 2000
發電量(億度) 102.44 114.35 102.93
天然氣(億立方米) 15.70 15.67 17.68
石油(萬噸) 138.9 129.2 121.3
煤(萬噸) 5.084 1.531
鋼(萬噸) 10.49 7.72 7.10
鋁(萬噸) 1.611 1.446 1.505
(資料來源:2000年克羅地亞統計年鑒)
【農牧業】 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56%(1991年)。1995年,全國農業可耕地面積為235.7萬公頃,播種面積為155.5萬公頃。2000年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克政府鼓勵發展家庭農業經濟,2000年約有50萬戶。2001年國家預算中,農業支出為19.58億庫納,同比增長24.42%。全國森林面積207.9萬公頃。目前,沿海水產養殖、漁業發展較快。近幾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8 1999 2000
小麥 102 55.8 98.2
玉米 198.3 213.5 152.6
大豆 7.75 11.59 6.52
主要畜牧產品和牧畜存欄總數如下:
1998 1999 2000
牛(萬頭) 44.3 43.8 42.7
豬(萬頭) 116.6 136.2 123.3
羊(萬頭) 42.6 48.8 52.8
家禽(萬只) 995.9 1087.1 1125.6
肉類(萬噸) 9.15 8.66 9.14
(資料來源:2000年克羅地亞統計年鑒)
【服務業】 2000年服務業產值為71.73億庫納,從業人員為73771人,共有14042個服務單位,主要包括旅館、餐廳、咖啡、酒吧等。
【旅游業】 克政府重視發展旅游業。克旅游業較為發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主要風景區有秀麗迷人的亞得里亞海海濱、普利特維采湖群和布里俄尼島等國家公園。因受前南戰爭影響,克旅游業曾一度出現滑坡。自1995年起,旅游業始有恢復。2000年克旅游業收入為37億美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6%。國內外游客達660萬人次,同比增長39%。過夜人數為3840萬人次,同比增長45%,其中外國游客過夜人數為3330萬,同比增長56%。旅游者主要來自德國(占過夜總人數的22.8%)、斯洛文尼亞(15%)、捷克(14.2%)、意大利(13.1%)和奧地利等國。
【交通運輸】 克交通運輸較為發達,以鐵路和公路為主。主要情況如下:
鐵路:1996年總長2726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983公里。2000年客運量約為1763.8萬人次,貨運量約為1069.9萬噸。
公路:1997年總長274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7公里。2000年客運量約為6655.6萬人次,貨運量約為487.1 萬噸。截至1998年1 月,機動車輛總數為115.6萬輛,其中小汽車94.4萬輛(私人轎車90.2萬輛),貨車10.2萬輛。
水運:1996年擁有海運客船74艘、貨船170艘,總載重噸位為3595萬噸。目前,克擁有七個可以停泊大型遠洋輪船的海港,分別為里耶卡、普拉、希貝尼克、扎達爾、斯普利特、普洛切和杜布羅夫尼克。其中里耶卡港地位突出,經此港可通達克全境及整個歐洲。
空運:1995年有客機9 架,682個座位。目前,克正著手購置6 架新型A319空中客車。2000年客運量約為107.2 萬人次,貨運量6000噸。有國際機場(4E級)8個,主要機場為薩格勒布“普萊索”機場。1998年1月1日,克航空公司成為歐洲航空協會(AEA)第27個正式成員。
管道運輸:1995年輸油管道總長601 公里,天然氣管道總長1710公里。2000年輸油477.4萬噸,輸氣200萬噸。
【財政金融】 截至2000 年底,克外匯儲備為59.79億美元,其中中央銀行(克人民銀行)外匯儲備為35.24億美元,各商業銀行總計為24.55億美元。外債總額為100.99億美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多為中長期貸款;其中國債46億美元,占總額的45.5%,銀行債務為14億美元,占總額的14.4%。2000年居民外匯存款為469億庫納,同比增長26.9%。
【對外貿易】 2000年克外貿易總額為123.01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其中與歐盟國家貿易總額為67.89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55.2%。主要出口商品:汽車和運輸工具15.9%,紡織品12.5%,化工產品12.1%,石油產品10.2%。主要進口商品:汽車和運輸工具15.9%,機床、辦公用品和電器14%,礦產品13.3%,化工產品12.2%。2000年克主要貿易伙伴:意大利(23.22億美元,占總貿易額18.9%),德國(19.2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15.6%),斯洛文尼亞(11.02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9%),奧地利(8.17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 6.6%)。
近三年的進出口情況下(單位:億美元):
1998 1999 2000
出口額 45.41 43.02 43.90
進口額 83.83 77.99 79.11
差 額 -38.42 -34.97 -35.21
【外國資本】 外資主要來自德國、美國、奧地利、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亞、丹麥和歐洲復興與發展銀行等。自1993年至2000年10月,克羅地亞直接引進外資42.43億美元。外國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占總投資額的36.66%)、建筑業(19.63%)、銀行業(14.10%)、電訊設備(5.53%)、煤氣(4.04%)等。此外,外商對克旅游業也表現出濃厚的投資興趣。
【人民生活】 2000年職工月平均純收入為3310庫納,同比增長8.95%。2000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6.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3%。至1996年底,每千人擁有小汽車146輛,擁有電話202臺。1999年全國醫務工作者為36939人,其中醫生為8046人,醫院78家,病床27005張。
【軍事】 克于1991年建立軍隊,5月28 日為建軍節。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個月。1996年共有現役軍人62016人,其中陸軍58316人、海軍1850人、空軍1850人。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為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2001年國防預算為42.68億庫納,較上年減少10%,約占國家財政總預算的7.8%。2000年5月25日,克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
文化教育
【教育】 克文化教育程度較高,具備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全國普及實施八年制小學義務教育。1998年國家教育經費預算為24.26億庫納,約占國家財政總預算的6.1%。克共有4所高等學府:薩格勒布大學、里耶卡大學、奧西耶克大學和斯普利特大學。1999/2000年度各級學校情況如下;
學校(所) 學生(人) 教師(人)
小學 2144 413468 26820
中學 627 196023 18436
高等學校 93 96798 7563
【文化】 1999年,克有14 家劇院、141家影院、 151個博物館和藝術館。
【新聞出版】 1996年,克共有1760家出版單位,出版刊物約3000種。克文全國性報刊共有兩種:《晚報》,日發行量205000份;《信使報》42000份;地方性日報共有九種:如《自由達爾馬提亞報》120000份;《新報》4000份等。
除克國家電視臺(HTV)外,全國目前有7家省市級商業電視臺。另外,克全國現有電臺108家,其中國家級3 家、省級12家和市級93 家。
克目前擁有四家通訊社,包括克羅地亞通訊社(HINA)、克通社影像社(FaH)、天主教信息通訊社(IKA)和斯普利特私人新聞通訊社(STINA)。其中克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成立于1990年7月。
【對外關系】 克羅地亞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加入歐盟和北約,融入歐洲經濟安全一體化;重視發展同大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全面關系;重視同鄰國的關系。
截至1999年3 月,克羅地亞已同世界上143 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同中國的關系】 中國于1992年4 月27日承認克,同年5 月13 日兩國建交。建交后,雙邊關系不斷發展。1993年6月,克總統圖季曼訪華。9 月,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訪克。1995年1 月,克總理瓦倫蒂奇訪華。1996年10 月,克議長帕夫萊蒂奇訪華。2000年克方訪華的有:克副議長托馬茨、總長斯蒂佩蒂奇、文化部長武伊奇、旅游部長魯斯科維奇和副外長庫雷萊茨。中方訪克的有:中國政府特使、科技部長朱麗蘭赴克參加梅西奇總統就職典禮,李鵬委員長和張文康衛生部長。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國同克羅地亞貿易總額為8503萬美元,同比增長60.9%,其中中方出口額為7996萬美元,進口額為507萬美元。
克羅地亞同臺灣有貿易關系。
中國駐克羅地亞大使:智昭林。館址:薩格勒布市姆利諾維大街132號,(Mlinovi 132, Zagreb)。電話(003851)4637011。傳真:(003851)4637012。
克羅地亞駐華大使:熱利科·基林契奇(Željko Kirinčić)。館址:北京三里屯外交人員辦公樓2-72。電話:65326241。傳真:65326257。
【同美國的關系】 1992年4月7日,美國承認克羅地亞。同年8 月6 日,克美建交。克重視發展對美關系,注重美在維護東南歐地區穩定方面所發揮的作用。1995年和1996年,克總統圖季曼兩次訪美。1996年,美總統克林頓訪克。1997年,克總理馬泰沙訪美。1999年4月,美總統克林頓簽署命令取消對克的武器禁運。2000年8月,克總統梅西奇、總理拉昌聯合訪美。
【同俄羅斯的關系】 克重視俄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996年9月,克副總理兼外長格拉尼奇首次正式訪俄。1998年12月,克總統圖季曼訪俄,兩國簽署了《克俄友好合作宣言》。2000年12月,克外長皮楚拉訪俄。
【同西方國家的關系】 克重視同西方國家的關系,積極致力于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同德、意、英、法等國家關系良好。1992年1月15日,歐共體承認克獨立。同年7月8日,克加入歐安會。1996年11月6日,克正式加入歐洲委員會。2000年5月25日,克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2000年2月,意大利總理達萊馬訪克。3月,英國外交大臣庫克訪克。5月,克總理拉昌訪英。克總統梅西奇訪法。7月,克總統梅西奇訪意。10月,克總統梅西奇訪德。11月,克議長托姆契奇訪意。
【同鄰國的關系】 建立睦鄰關系是克羅地亞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
同波黑的關系:由于克羅地亞是波黑克羅地亞族的母國,因此波黑局勢的發展對克的內政外交具有重要影響。克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波黑沖突。1994 年3 月,克正式簽署了同波黑穆克聯邦建立邦聯的華盛頓協議。1998年11月,克總統圖季曼同波黑主席團穆族代表伊澤特貝戈維奇、穆克聯邦正、副總統加尼奇、紹利奇正式簽署《關于使用普洛切港和開放內烏姆通道協議》和《克-穆克聯邦特殊關系框架協議》。1999年12月,波黑主席團輪值主席耶拉維奇出席圖季曼總統的葬禮。2000年3月,克總統梅西奇訪問波黑。7月,克總理拉昌訪問波黑。12月,兩國簽署《克-波黑自由貿易協議》。
同南斯拉夫的關系:由于存在普雷弗拉卡半島歸屬和克境內塞爾維亞族問題,克南關系曾一度緊張。1994年1月,兩國簽署聯合聲明,決定開始關系正常化進程。1996年8月23日,克南兩國外長在貝爾格萊德簽署兩國關系正常化協議,雙方決定相互承認并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0年11月,南外長斯維拉諾維奇赴克參加歐盟與東南歐五國首腦會議,期間,斯與克外長皮楚拉舉行會晤。
同斯洛文尼亞的關系:1992年2 月,克斯建交,兩國關系發展正常。兩國雖有領海和經濟糾紛,但雙方都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問題。1999年10月,克總理馬泰沙訪斯。12月,斯總統庫昌出席圖季曼總統的葬禮。2000年3月,克總統梅西奇訪斯。
同匈牙利的關系:1992年1 月15日克匈建交,兩國關系發展良好。2000年3月,克議長托姆契奇訪匈。5月,克總理拉昌訪匈。10月,克總統梅西奇訪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