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財政預算
- 時間:2009-03-12
- 點擊:0
- 來源:
一、2005年全省財政運行情況
2005年,全省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各項方針政策,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財政工作任務全面完成。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2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8.45%。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54.56億元,增長18.12%。全省財政支出實現428.04億元,增長19.92%。全省實現當年收支平衡,并消化歷年財政赤字2.5億元以上。回顧過去的一年,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貫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戰略方針,有力支持全省經濟發展。 當年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36.4億元,有力支持了我省農林水利、生態環境、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省級預算安排重大項目前期費0.5億元,積極支持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通過爭取中央補助19.3億元、省級轉讓國有企業股權收益及預算安排近10億元,重點支持了企業技術改造、政策性關閉破產,基本完成了第二批中央在甘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啟動了省屬及省屬下劃國有工業企業、農墾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贈)款7.37億美元,增加了我省公路交通、生態環境、農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二)加大支持“三農”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除煙葉稅外的農業特產稅。當年下達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16.65億元,比上年增加6.03億元,對市縣取消農牧業稅后形成的財力缺口給予全額補助。籌集資金2.06億元,對43個國扶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全省近150萬名農村學生享受了免費教科書,近102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了雜費。安排糧食直補資金1.5億元,比上年增加0.47億元,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的補助力度。各級財政撥付扶貧開發專項資金10.13億元,重點落實了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農村勞動力培訓等扶貧措施。各級財政籌集資金0.41億元,支持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試點范圍由5個縣區擴大到14個縣,參合人數達到255萬人。大力支持計劃生育工作,開展了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工作,積極進行了“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
(三)積極解決群眾生活困難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當年撥付社會保障基金補助17.04億元,保證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工作。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撥付資金1.74億元,支持了就業再就業工作。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統一提高10%,當年全省月均低保標準平均提高12.7元。各級財政積極籌措資金4.71億元,保證了城市低保政策的落實,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累計下達救災資金1.88億元,支持了抗災救災。撥付資金0.5億元,積極開展了城鄉醫療救助試點工作。
(四)努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當年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工資性轉移支付達到70.7億元,是實施轉移支付制度以來補助力度最大的一年。下達獎補資金4億元,鼓勵縣鄉政府加快經濟發展,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壓縮財政赤字,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實行階段性財政優惠政策,將57個縣省級參與分享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比上年增加部分實行全額返還,加大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提高鄉鎮公用經費水平,支持改善鄉鎮辦公條件,按每個鄉鎮增加10萬元的標準,補助資金1.3億元,較好地保證了基層政權正常運轉。
(五)積極推進財政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監督管理水平。 繼續細化和完善部門綜合預算,省級全面編制了部門預算草案。預算編制更加規范,預算內容更加細化。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省級基本實行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大部分市州穩步推進了國庫直接支付改革。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提高政府采購工作效率,當年全省實現采購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 切實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積極開展了對專項資金使用和政策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保證了省委、省政府確定重大財政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 “十五”時期是我省歷史上財政收入增幅較大、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群眾得到實惠較多的時期之一。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61.2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23.38億元,年均遞增15.02%;大口徑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107.6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54.56億元,年均遞增18.78%;財政支出由2000年的188.2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28.04億元,年均遞增17.86%,財政收支跨上了“三個新的臺階”,增幅均高于當期生產總值增長。實現了國家統一規定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和當年收支平衡并累計消化財政赤字近4億元“兩個歷史性轉變”。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財政“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財政工作目標。
“十五”時期財政工作取得的成績,為“十一五”時期改革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但我省財政運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財政實力總體不強,收入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收入增長對部分行業、稅種的依賴性較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后續財源不足;財政供養人員較多,財政自給率較低,特別是部分縣鄉財政困難;財政赤字數額較大,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存在潛在的財政風險;財政支出范圍和結構不盡合理,財政監督相對薄弱,財政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2006年全省財政工作的總體思路與收支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省財政工作的奮斗目標是:積極發揮財政職能,支持經濟發展,壯大財政實力,努力實現“兩個高于”。即: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年均增幅高于生產總值增幅,力爭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450億元,財政支出突破650億元。確保“一個平衡”,即確保實現當年收支平衡。完成“兩個消化”,即基本消化以前年度拖欠的職工工資、醫藥費和差旅費,力爭消化一半左右的歷年累計掛賬赤字,將全省財政赤字消減到15億元以內。
2006年,我省財政收支矛盾仍將比較突出。從收入方面看,受國內外市場影響,我省石油、化工、有色、鋼鐵、煙草等重點行業稅收增長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全面取消農牧業稅,落實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完善就業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等,將直接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從支出方面看,落實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各項重大決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支持就業再就業,進一步支持“三農”、教育、科學、衛生等事業發展,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償還到期政府債務等都需要財政增加預算支出。
根據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有關部署,結合面臨的財政經濟形勢,2006年全省財政工作和編制預算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委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落實穩健財政政策;堅持依法治稅,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堅持公共財政方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保障重點支出需要;積極支持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收支預算安排的基本原則是:收入預算安排要立足經濟發展,力求積極可靠,財政收入增長高于生產總值預期增幅。支出預算安排要堅持公共財政方向,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原則,量入為出、盡力而為、收支平衡,確保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按月足額發放,保證國家機關正常運轉和執法辦案等必需經費,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支持做好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努力保證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生態和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需要。一般性支出原則上實行零增長。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提出2006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代編預算為127.6億元,同比增長10.6%。大口徑財政收入任務為271.4億元,同比增長10.9%。在此基礎上,全省總財力為313.5億元,全省財政支出預算相應安排為313.5億元。2006年省級財政收入預算為42.96億元,同比增長10.6%。 按照部門預算編制辦法,省級財政支出預算安排為81.13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長15.81%。其中:人員經費按定額標準核定為23.98億元,比上年年初增加2.55億元,主要是正常的增人增資;公用經費按定額標準分類分檔核定為6.33億元,比上年年初增加0.27億元,主要是全面提高了事業單位公用經費標準;專項支出50.82億元,比上年年初增加9.25億元,按照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重點保證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事項。
三、2006年財政工作的任務和措施
(一)認真落實穩健財政政策,大力促進全省經濟發展。 認真落實“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方針,按照中央投資取向和重點,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支持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爭取中央更大的支持。繼續貫徹工業強省戰略,積極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制和技術改造,努力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三年攻堅任務。同時,積極推進農墾、糧食、流通企業和公路交通管理體制改革。認真落實國家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精神,支持企業擴大出口。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積極合理有效地做好引進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工作。
(二)堅持依法治稅,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均衡入庫。認真執行《稅收征管法》,堅持依法治稅,據實征收,應收盡收。貫徹中央政策,積極做好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實施工作。大力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認真清理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維護稅法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切實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建立非稅收入分類管理制度。繼續清理整頓各種收費基金,堅決糾正和查處各種亂收費。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努力挖掘非稅收入潛力。
(三)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進行農村綜合改革。完善“三補貼”政策,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調整補貼重點。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支持力度,促進勞務經濟發展。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切實解決農村困難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改善鄉鎮衛生院基礎條件,建立農村衛生院經費保障機制,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創造條件。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提高財政補貼標準。積極籌集資金,對農村二女結扎戶實行一次性獎勵,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實施計劃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四)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堅持公共財政方向,努力提高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責任明確、保障有力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增加財政對科技的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醫療單位補助水平。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認真落實相關財稅扶持政策,支持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再提高10%,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探索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工作。增加財政投入,確保困難企業、破產企業離休干部“兩費”按時足額到位。加快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做好優撫安置工作,認真解決好部分企業軍轉干部生活困難問題。加大支持安全生產和抗災救災工作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縣鄉財政保障水平。 完善財政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培植財源、增收節支的積極性。積極支持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財政困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繼續落實對部分財政困難縣和少數民族縣階段性財政優惠政策,支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創新財政管理機制,著手研究探索省直管縣財政管理試點辦法,積極推行鄉財縣管鄉用管理體制,從體制機制上為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創造條件。
(六)深化財政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繼續推進部門預算管理改革,進一步細化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積極進行專項資金績效考核試點。按照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完善省級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逐步將所有財政性資金納入改革范圍,指導市縣加快改革步伐。認真執行《政府采購法》,進一步規范采購行為,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切實增強財政監督職能,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強財會人員誠信檔案建設,健全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制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2005年,全省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各項方針政策,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財政工作任務全面完成。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2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8.45%。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54.56億元,增長18.12%。全省財政支出實現428.04億元,增長19.92%。全省實現當年收支平衡,并消化歷年財政赤字2.5億元以上。回顧過去的一年,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貫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戰略方針,有力支持全省經濟發展。 當年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36.4億元,有力支持了我省農林水利、生態環境、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省級預算安排重大項目前期費0.5億元,積極支持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通過爭取中央補助19.3億元、省級轉讓國有企業股權收益及預算安排近10億元,重點支持了企業技術改造、政策性關閉破產,基本完成了第二批中央在甘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啟動了省屬及省屬下劃國有工業企業、農墾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贈)款7.37億美元,增加了我省公路交通、生態環境、農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二)加大支持“三農”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除煙葉稅外的農業特產稅。當年下達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16.65億元,比上年增加6.03億元,對市縣取消農牧業稅后形成的財力缺口給予全額補助。籌集資金2.06億元,對43個國扶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全省近150萬名農村學生享受了免費教科書,近102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了雜費。安排糧食直補資金1.5億元,比上年增加0.47億元,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的補助力度。各級財政撥付扶貧開發專項資金10.13億元,重點落實了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農村勞動力培訓等扶貧措施。各級財政籌集資金0.41億元,支持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試點范圍由5個縣區擴大到14個縣,參合人數達到255萬人。大力支持計劃生育工作,開展了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工作,積極進行了“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
(三)積極解決群眾生活困難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當年撥付社會保障基金補助17.04億元,保證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工作。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撥付資金1.74億元,支持了就業再就業工作。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統一提高10%,當年全省月均低保標準平均提高12.7元。各級財政積極籌措資金4.71億元,保證了城市低保政策的落實,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累計下達救災資金1.88億元,支持了抗災救災。撥付資金0.5億元,積極開展了城鄉醫療救助試點工作。
(四)努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當年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工資性轉移支付達到70.7億元,是實施轉移支付制度以來補助力度最大的一年。下達獎補資金4億元,鼓勵縣鄉政府加快經濟發展,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壓縮財政赤字,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實行階段性財政優惠政策,將57個縣省級參與分享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比上年增加部分實行全額返還,加大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提高鄉鎮公用經費水平,支持改善鄉鎮辦公條件,按每個鄉鎮增加10萬元的標準,補助資金1.3億元,較好地保證了基層政權正常運轉。
(五)積極推進財政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監督管理水平。 繼續細化和完善部門綜合預算,省級全面編制了部門預算草案。預算編制更加規范,預算內容更加細化。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省級基本實行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大部分市州穩步推進了國庫直接支付改革。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提高政府采購工作效率,當年全省實現采購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 切實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積極開展了對專項資金使用和政策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保證了省委、省政府確定重大財政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 “十五”時期是我省歷史上財政收入增幅較大、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群眾得到實惠較多的時期之一。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61.2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23.38億元,年均遞增15.02%;大口徑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107.6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54.56億元,年均遞增18.78%;財政支出由2000年的188.2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28.04億元,年均遞增17.86%,財政收支跨上了“三個新的臺階”,增幅均高于當期生產總值增長。實現了國家統一規定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和當年收支平衡并累計消化財政赤字近4億元“兩個歷史性轉變”。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財政“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財政工作目標。
“十五”時期財政工作取得的成績,為“十一五”時期改革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但我省財政運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財政實力總體不強,收入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收入增長對部分行業、稅種的依賴性較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后續財源不足;財政供養人員較多,財政自給率較低,特別是部分縣鄉財政困難;財政赤字數額較大,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存在潛在的財政風險;財政支出范圍和結構不盡合理,財政監督相對薄弱,財政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2006年全省財政工作的總體思路與收支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省財政工作的奮斗目標是:積極發揮財政職能,支持經濟發展,壯大財政實力,努力實現“兩個高于”。即: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年均增幅高于生產總值增幅,力爭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450億元,財政支出突破650億元。確保“一個平衡”,即確保實現當年收支平衡。完成“兩個消化”,即基本消化以前年度拖欠的職工工資、醫藥費和差旅費,力爭消化一半左右的歷年累計掛賬赤字,將全省財政赤字消減到15億元以內。
2006年,我省財政收支矛盾仍將比較突出。從收入方面看,受國內外市場影響,我省石油、化工、有色、鋼鐵、煙草等重點行業稅收增長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全面取消農牧業稅,落實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完善就業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等,將直接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從支出方面看,落實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各項重大決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支持就業再就業,進一步支持“三農”、教育、科學、衛生等事業發展,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償還到期政府債務等都需要財政增加預算支出。
根據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有關部署,結合面臨的財政經濟形勢,2006年全省財政工作和編制預算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委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落實穩健財政政策;堅持依法治稅,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堅持公共財政方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保障重點支出需要;積極支持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收支預算安排的基本原則是:收入預算安排要立足經濟發展,力求積極可靠,財政收入增長高于生產總值預期增幅。支出預算安排要堅持公共財政方向,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原則,量入為出、盡力而為、收支平衡,確保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按月足額發放,保證國家機關正常運轉和執法辦案等必需經費,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支持做好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努力保證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生態和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需要。一般性支出原則上實行零增長。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提出2006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代編預算為127.6億元,同比增長10.6%。大口徑財政收入任務為271.4億元,同比增長10.9%。在此基礎上,全省總財力為313.5億元,全省財政支出預算相應安排為313.5億元。2006年省級財政收入預算為42.96億元,同比增長10.6%。 按照部門預算編制辦法,省級財政支出預算安排為81.13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長15.81%。其中:人員經費按定額標準核定為23.98億元,比上年年初增加2.55億元,主要是正常的增人增資;公用經費按定額標準分類分檔核定為6.33億元,比上年年初增加0.27億元,主要是全面提高了事業單位公用經費標準;專項支出50.82億元,比上年年初增加9.25億元,按照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重點保證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事項。
三、2006年財政工作的任務和措施
(一)認真落實穩健財政政策,大力促進全省經濟發展。 認真落實“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方針,按照中央投資取向和重點,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支持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爭取中央更大的支持。繼續貫徹工業強省戰略,積極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制和技術改造,努力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三年攻堅任務。同時,積極推進農墾、糧食、流通企業和公路交通管理體制改革。認真落實國家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精神,支持企業擴大出口。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積極合理有效地做好引進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工作。
(二)堅持依法治稅,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均衡入庫。認真執行《稅收征管法》,堅持依法治稅,據實征收,應收盡收。貫徹中央政策,積極做好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實施工作。大力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認真清理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維護稅法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切實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建立非稅收入分類管理制度。繼續清理整頓各種收費基金,堅決糾正和查處各種亂收費。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努力挖掘非稅收入潛力。
(三)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進行農村綜合改革。完善“三補貼”政策,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調整補貼重點。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支持力度,促進勞務經濟發展。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切實解決農村困難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改善鄉鎮衛生院基礎條件,建立農村衛生院經費保障機制,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創造條件。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提高財政補貼標準。積極籌集資金,對農村二女結扎戶實行一次性獎勵,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實施計劃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四)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堅持公共財政方向,努力提高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責任明確、保障有力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增加財政對科技的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醫療單位補助水平。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認真落實相關財稅扶持政策,支持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再提高10%,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探索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工作。增加財政投入,確保困難企業、破產企業離休干部“兩費”按時足額到位。加快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做好優撫安置工作,認真解決好部分企業軍轉干部生活困難問題。加大支持安全生產和抗災救災工作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縣鄉財政保障水平。 完善財政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培植財源、增收節支的積極性。積極支持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財政困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繼續落實對部分財政困難縣和少數民族縣階段性財政優惠政策,支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創新財政管理機制,著手研究探索省直管縣財政管理試點辦法,積極推行鄉財縣管鄉用管理體制,從體制機制上為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創造條件。
(六)深化財政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繼續推進部門預算管理改革,進一步細化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積極進行專項資金績效考核試點。按照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完善省級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逐步將所有財政性資金納入改革范圍,指導市縣加快改革步伐。認真執行《政府采購法》,進一步規范采購行為,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切實增強財政監督職能,切實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強財會人員誠信檔案建設,健全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制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2007年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