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03-12
- 點擊:0
- 來源:
一、2005年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2005年,是全省高技術產業從起步階段進入穩步發展階段的重要一年,高技術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總量較快增長,并向多個領域擴展,產業建設充滿活力,進一步推動了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地位不斷提高。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呈現出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態勢。全年完成高技術產業總產值60.5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53.71億元、利潤總額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41%、3.77%、1.97%。高新技術產業的地位繼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達到58.5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3.44%,占當年工業增加值的9%。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已成為我省的優勢產業。
(二)抓好項目建設,促進我省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一是重點推進了甘肅省科學院磁性研究所磁力驅動全密封泵、甘肅稀土公司高性能稀土貯氫合金粉、天水長城電工器材廠鎢基高壓耐弧復合材料產業化生產、天水天光半導體有限公司高速開關管-肖特基勢壘整流二極管等48個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的建設。目前我省正在建設的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48項,總投資46億元,其中國家和省上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43項,總投資32億元;郵政通信5項,總投資14億元,到2005年底累計完成投資31億元。二是做好項目的跟蹤管理工作,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及時解決發現問題,做好項目的竣工驗收工作。2005年,奇正集團甘南佛閣藏藥有限公司新型藏藥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酒泉大業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優質飼用及生態用草種繁育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甘肅奇正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透皮吸收(TTS)系列藏藥生產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等5個項目完成建設任務,先后驗收并投入了生產,經濟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
(三)高技術產業項目建設力度加大,產業發展后勁增強。圍繞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西部高技術、現代農業等以及企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企業信息化和政務信息化等高技術重點領域,根據市場和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組織了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成長性強的高技術產業重點項目,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05年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多糖及多糖蛋白結合疫苗、蘭州電機有限責任公司1.5MW風力發電機及控制系統、金川集團有限公司采用大型浮選裝備和自動化技術高效開發利用我國緊缺鎳鈷資源等9個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天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超高亮度發光二極管和天水鐵路電纜工廠內屏蔽數字信號電纜信息產業結構調整項目,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金質工程”(一期)、民政廳全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分工程等電子政務項目,白銀有色銅業公司新型閃速冶金連續煉銅技術開發和西北礦冶研究院冶煉棄渣中銦的綜合回收及其深加工產品ITO粉體制備技術開發等重大技術開發項目共15項獲得國家支持,項目總投資11億元,國家補助資金9000萬元。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這些項目的建設,為進一步加快我省高技術產業化進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圍繞經濟結構調整,著眼于培育特色產業,對我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開發成果,具有技術先進,經濟效益好,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的項目,擇優安排了15項省列產業化及研發項目,進一步為我省高技術產業儲備技術和項目。
(四)全省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化環境建設等均取得了新進展。目前,通信業形成了6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及獨立運營的郵政業的通信運營體系,初步形成了競爭有序、穩步發展、后勁充足的通訊業發展局面。廣播電視網建成了有線、無線、光纜、微波和衛星等多種傳播方式相結合的全省廣播電視網絡。政府的辦公業務網(內網)全面建成,辦公業務資源網(外網)基本建成并不斷延伸,政府公眾信息網(外網)已具有相當規模。一些大型企業的電子商務系統開始建設,已經有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面向中小企業和社區的第三方的電子商務平臺開始建設。一批計算機信息網已完成了省內網或聯接國家主干網的建設,中國經濟信息網、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中國統計信息網、中國保險信息網和中國旅游信息網等的甘肅節點已建成并投入了運行,以大型企業和大、中學校為骨干的單位局域網(LAN)、內聯網(INTRANET)已建成600多個。
(五)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圍繞全省高新技術產業能力和質量的提高,我省加大了創新源頭的建設,扶持了一批原始創新力強的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同時加強了對我省自主研發創新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產學研項目對接與合作,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2005年,爭取申報成功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戶,天水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我省第三戶榮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也成為我國精密數控機床行業的排頭兵,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到了56戶。向社會推出103項具有推廣前景的優秀新技術創新成果,60多項技術含量高、有合作開發前景的技術成果和項目,100多位擁有創新成果的技術專家,并對外開放高等院校的科研設施,引導企業早期介入項目研究開發。
(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組織實施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全年組織鑒定省級以上新產品105項。其中天水風動廠開發的新型高氣壓潛孔鉆車年新增銷售收入3220萬元,企業新產品貢獻率達40%以上;天水紅山實驗機有限公司大型三軸實驗機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單臺價值達180萬元;靖遠第二發電廠2X300MW汽輪發電機組銘牌出力提高20MW,年新增發電量2.2億度,節省標準煤25700噸。這批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將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另外,我省引導各類資金及其它生產要素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并在爭取銀行信貸支持及技術開發費稅前扣除、產品、技術目錄確認等方面給予企業積極協調。2005年,全省共組織實施了313項技術創新項目,總投資205.7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帶動了我省企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
(七)大力推進園區產業化建設,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效應。高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呈現良好勢頭。國家級蘭州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進一步發展壯大。到2005年,區內注冊企業已達到1096戶,技工貿總收入達到150億元。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一批高技術企業進駐園區,目前已完工或開工建設的項目26項,總投資約15億元,發展勢頭良好。蘭州、白銀、金昌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化基地經濟效益明顯,這些園區和基地的發展,為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2005年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觀念上對高技術及其產業化不夠重視,缺乏組織高技術產業項目的積極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市場成交額只占全國0.9%,尤其是高技術自主開發水平低,省內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所采用的高技術引進的比例高達70%以上;中小型高技術企業融資困難,難以實施大的項目;科技資源分散、分割,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整合能力;項目前期工作不扎實,造成項目調整變化較多,影響了項目的建設進度等問題都有待今后改進。
二、2006年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全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要求,圍繞“三化一創新”的目標,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發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落實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高技術產業“繼續做大,加快做強”。
(一)主要任務
一是產業化。根據國家部署和我省實際,抓好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重點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應用、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一批產業化項目;圍繞西部特色和我省優勢產業,實施區域高技術產業項目;在利用高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方面,實施一批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升級項目;在創新能力提升方面加強產業技術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工程實驗室;在產業技術方面,圍繞重大工程建設,促進重大裝備研制和產業技術研發。
二是信息化。繼續推進我省信息化工作,使我省信息化應用取得新進展。重點開展電子政務各應用系統和資源數據庫的建設;促進企業信息化,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扶持壯大我省信息產業規模和提升信息技術水平。
三是國際化。走國際化道路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我省在2006年工作中要緊緊抓住全球化的機遇,迅速擴大我省的高技術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國際合作,引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本、人才、技術、市場和生產資料等要素,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更高層次上融入國際國內分工和合作體系,使高技術產業“繼續做大,加快做強”。
四是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我省創新體系。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在資源、能源、特色優勢產業、信息等領域加強技術開發,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工作重點
2006年全省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工作重點是:實施高技術產業和信息化“十一五”專項規劃,落實推進自主創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全面推進企業自主創新,促進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認真研究國家新設立的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加快全省特色資源高效開發、促進特色產業鏈的延長。具體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做好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工作。
組織好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上報工作。根據省委關于“抓項目,促發展”的要求,結合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圍繞2006年國家實施的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和產業技術升級項目,積極組織企業上報各類國家專項,爭取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計劃。
加強項目的管理和協調,確保在建項目順利實施 。繼續抓好51項國家和省列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協助項目建設單位抓好各項配套落實工作,主要是資金、土地等,保證國家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落實監理機制、招標制等,根據國家有關管理辦法開展項目管理工作,按照計劃開展建設工作。抓好已建成的高技術產業項目的驗收工作。積極扶持和引導企業以項目為載體提高競爭力。通過抓項目加快我省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做好項目的分析預測和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針對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開展重大項目的前期研究和分析預測,做好項目的儲備工作。同時,根據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情況,圍繞我省重大產業化項目和產業發展重點,積極開展有利于全省優勢資源開發的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在技術來源方面,充分利用目前國際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的有利時機,適時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對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經濟效益好的高技術項目盡快促進產業化。打破所有制界限進行項目選擇,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擴大技術源。
2、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積極培育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產業等高技術新興產業,加快重點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不斷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加強對已批準建立的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項目建設的督查,組織好項目的驗收工作。2006年,積極申報爭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認定和項目工作,爭取有1—2戶企業進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行列;繼續組織申報國家十大產業技術開發和十大技術裝備研制項目工;組織開發省級新產品、新技術300項以上,其中省級鑒定新產品、新技術100項以上,實施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技術創新項目50項,實施重點生物技術產業專項10項;培育和認定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爭取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戶,力爭省級以上技術中心達到60戶以上;組建“產學研”聯合體5個,新建行業技術中心2-3個,啟動專利技術產業化試點企業20家。
3、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繼續開展以信息技術應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行業信息化等)為主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信息網絡為基礎,信息產業為支撐,信息人才為依托,法規、政策、標準為保障的綜合體系建設。重點做好政府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建設工作,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推進信息化建設。
4、搞好高技術產業園區規劃和建設,培育和發展高技術產業集群。根據全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布局對園區發展方向提出建設性意見,指導園區發展。繼續協調做好蘭州、白銀等高新技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項目扶持和引導科技成果轉化,使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有發展潛力的技術成果盡可能進入園區實現產業化,努力使園區成為我省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壯大全省高技術產業。
三、2006年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落實產業扶持政策。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關于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各項優惠政策。堅持以體制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以轉換運行機制為突破口,建立面向市場、面向經濟良性循環發展的管理模式。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的企業聯盟,形成推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合力。建立高技術產業培育基金,鼓勵引進和培育高技術企業,引導現有大企業開發更多的高技術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進一步優化創業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到甘肅投資。落實和制定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改善發展環境,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2、強化項目前期工作,增強項目競爭力。密切關注國際和省內外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高度重視對高技術的引進和產業化。強化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前期工作,建立全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專家咨詢組,加強項目技術經濟評價,落實項目建設條件,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高技術產業專項。給予重大項目前期經費支持,積極開展省內層面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前期工作。按照“抓項目、促發展”的思路,做好項目調查和儲備,增強發展后勁,為持續發展提供項目,并且多方籌集資金,解決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3、引進和自主研發并行,提高項目技術水平。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相對獨立的技術體系與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集合起來;堅持把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結合起來。要正視我省高技術研發水平低的現實,加強與外省研發單位和高技術研發人員的聯絡。充分發揮高技術產業專家咨詢組的作用,強化專家咨詢組對項目的指導和評價。在引進省外高技術的同時,注重對省內技術研發基地等條件的建設,引導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的投入。要著力加強對大專院校與企業合作研發、發展產業化項目的支持,促進省內優勢學科和優勢產業的相互支持和互相帶動。加速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高我省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4、創新投融資機制,擴大企業籌資渠道。配合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結合我省高技術企業發展現狀,制定有利于高技術企業融資的優惠政策,營造有利于高技術企業籌資的寬松環境,健全有利于高技術企業發展的風險投資機制。根據《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制定我省實施細則,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和中小高新技術企業聯合成立創業投資企業,規范創業投資企業的投資運作,協調運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企業當好參謀服好務。完善中小型高技術企業信用、擔保和服務體系,拓寬高技術企業籌融資渠道,使中小型高技術企業成為轉化科技成果、實現高技術產業化的重要主體。
5、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遵循不求所在,充分利用的原則,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勵機制,調動人才的積極性。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實行技術發明人、企業管理者及企業職工的持股、股份期權、優先認股權等辦法,使技術與管理轉化為資本或股權。充分使用好現有人才,并廣泛吸引海內外人才,不拘一格任用各類人才,對優秀的科技和管理人員,在戶口、收入、住房、子女上學、出入境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積極支持回國留學人員來甘創辦高技術企業。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梯隊,為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培養富于創造力的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形成人才積聚效應。創辦留學生創業園,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