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衛生事業
- 時間:2009-03-14
- 點擊:25
- 來源:
一、2006年全省衛生事業發展情況
2006年,全省衛生工作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圍繞服務全省大局和發展改革主題,以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發展婦幼保健、農村衛生、城市衛生事業為重點,較好地完成了省上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重大疾病控制成績顯著。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65億元,省、市、縣投入1.5億元,對疾控、法監等公共衛生機構配置了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并對專業人員進行了培訓,提高了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衛生應急指揮決策體系得到建設,成立了省衛生應急辦公室,下設省級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和5個市級分中心,組建了衛生應急專家庫,進一步提高了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和協調指揮能力。建設完成了鄉鎮衛生院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疫情監測水平進一步提高,縣級以上疾控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疫情直報率分別達到100%和70.16%。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點傳染病防治工作繼續加強,全省未發生人間鼠疫、霍亂、人禽流感疫情。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得到重視,無脊灰狀態繼續鞏固。碘缺乏病、麻風病、大骨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工作順利開展。“降消”項目順利開展,全省共有12個市、州的55個縣實施“降消”項目,覆蓋1052個鄉鎮、14572個行政村,占全省總人口數的68.63%,婦幼保健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2006年全省嬰兒死亡率19.2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1.54‰,孕產婦死亡率64.82/10萬,住院分娩率達到73.88%。愛國衛生運動扎實有效,農村改廁、除“四害”等工作有序開展,城鄉環境衛生面貌進一步改善。嘉峪關市被評為我省第一個全國衛生城市。
(二)農村衛生工作顯著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運行良好。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意見》,編制完成了《甘肅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明確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了一系列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政策措施,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設施建設、設備配備、人員培訓經費及編制、待遇等問題。繼續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爭取國債資金1.244億元,對238個鄉鎮衛生院和10個縣醫院、8個縣中醫院、10個縣婦保站基礎設施進行了改擴建,新增業務用房28萬平方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增加到38個,覆蓋農業人口近1000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6.41%,籌集合作醫療基金3.53億元。參合農民就診率和住院率均明顯提高,就醫經濟負擔有所減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全年有261.32萬參合農民得到2.29億元合作醫療基金補償。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成效顯著,在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同時,帶動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提高了服務能力。
(三)發展社區衛生的政策環境基本成熟,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進展良好。省政府成立了甘肅省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及9個配套文件。城市社區衛生網絡建設不斷加快,全省已建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00個,覆蓋城市社區人口263.2萬人,占全省城市人口的37%,全省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達3000多人。省級醫療機構率先按10%的床位設立扶貧濟困病床,對城鄉特困患者實行“兩免一減”政策。
(四)中醫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事業得到發展。甘肅省《發展中醫條例實施辦法》和省政府《關于加快中醫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相繼頒布,保護和發展了民族醫藥,推動了中醫事業發展。白銀、張掖、酒泉、平涼、隴南等市將區中醫醫院升格為市中醫醫院,天水市將市二院改建為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醫院等級評審工作正式啟動,3個全國重點中醫專科(專病)項目順利通過國家評審驗收。農村和社區衛生中的中醫藥配套政策出臺,中醫藥特色優勢得到發揮。中醫藥教育培訓和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工作順利開展,中醫藥學術氛圍日趨活躍。在靈臺縣成功舉辦了國際針灸學術交流會暨皇甫謐文化節,進一步擴大了甘肅中醫藥的對外影響。
(五)法監、人才、對外交流等工作切實加強,衛生執法、人才培養、對外合作力度加大。衛生監督機構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共組建101個衛生執法監督機構,有衛生監督員2600名,在鄉(鎮)聘任助理衛生監督員1800多人,覆蓋全省的衛生監督網絡基本建立,衛生監督執法能力進一步提高。啟動了農村衛生機構人員學歷教育和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工作,對5268名鄉村醫生進行了在崗培訓。醫學教育體系逐步完善,2006年全省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招生首次超過1萬人。國際交流與合作往來頻繁,第16批援馬醫療隊開始工作。國外援助項目執行順利,加強了對正在執行的衛VIII項目和衛X項目的管理。積極開展世行貸款衛XI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外國政府貸款1200多萬元,對省疾控中心等6個疾控單位實驗室進行了改造。
二、衛生事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我省自然條件嚴酷,是多種傳染病、地方病的高發區。特別是由于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收入較低,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普遍較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面較大,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產生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擴大,醫療衛生的公平性、可及性較差;二是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群眾就醫費用較高;三是各級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不足,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公益性質淡化,公共衛生任務難以落實;四是醫療機構管理落后,服務水平不高,醫療糾紛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2007年衛生事業發展重點
加快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省衛生工作將圍繞建立城鄉居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全面落實全省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精神,著力推進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實現“四個全覆蓋”目標。
(一)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婦幼保健和愛國衛生工作。2007年,在全面完成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任務的基礎上,一是抓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衛生應急管理和協調機制,完善衛生應急預案、規范、制度,做好應急物資儲備,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報告、指揮及決策水平,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是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市、縣疾控機構設備裝備水平,切實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認真落實鼠疫、非典、人禽流感等急性傳染病和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措施和政策;加強計劃免疫工作,提高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繼續做好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麻風病等重點地方病的監測和防治工作;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努力構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體系。三是全面貫徹省政府《關于加強婦幼衛生工作的意見》,鞏固和完善縣、鄉、村三級婦幼衛生網絡,強化農村婦幼衛生服務功能,做好城市基層婦幼衛生工作;繼續實施“降消”項目,鞏固和擴大項目成果;強化出生干預措施,推進艾滋病母嬰傳播防治工作。四是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和除“四害”活動,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以改水改廁為重點,推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以“相約健康社區行”活動和“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為平臺,組織開展不同層次的健康教育活動,普及衛生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二)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實施《甘肅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以初級衛生保健為龍頭,重點抓好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保站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改善農村衛生條件;認真落實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待遇和鄉村醫生補助,積極開展鄉、村兩級衛生人員的培訓和學歷教育,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素質;加大鄉鎮衛生院改革及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力度,實行全員聘用制,全面提高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逐步擴大支援范圍;努力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部農村人口、基層衛生院人員工資由財政全額供給覆蓋全省鄉鎮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穩步推進城市醫療體制改革。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整合衛生資源,將部分城市醫療機構改造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建立健全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機構,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探索社區衛生服務首診制,不斷滿足社區居民和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需求。擴大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覆蓋面,爭取將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機構納入醫療保險定點單位。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落實床位補貼經費。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均按照不少于10%的比例設置濟困病床,讓更多低收入群眾受益。積極做好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努力實現城市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城市非職工人群,醫院床位補貼翻番、建立濟困病床制度覆蓋市縣級公立醫院的目標。
(四)完善中醫藥服務功能,促進中醫藥全面發展。一是繼續貫徹實施兩個中醫藥條例和省政府《關于加快中醫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管理體制等方面對中醫事業給予積極支持。二是通過農村和社區衛生機構中醫藥業務建設、農村中醫事業先進縣建設、有中醫藥特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示范機構建設等途徑,不斷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和功能,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農村和社區衛生工作中的優勢和作用。三是充分利用等級評審、特色評價、專科培育、文化建設、質量監測等手段,進一步深化中醫醫療機構內涵建設,努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四是切實抓好中醫藥項目工作,啟動重點中醫醫院等項目建設,繼續實施縣中醫(民族醫)醫院建設。五是加強中醫藥科研教育和民族醫藥工作,組織開展中醫藥科研課題研究,積極探索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遴選優秀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人才進行重點培養。
(五)加強法監、科教、人才、對外交流等工作。加大衛生監督體系建設,規范衛生執法行為,全面提高衛生監督能力和執法水平。加強省內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管理和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繼續醫學教育、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社區全科醫師培訓以及衛生管理干部培訓工作,落實農村和社區衛生人才培養計劃,做好適宜技術推廣培訓,提高衛生管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做好同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外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項目合作。加強援外醫療隊員的選拔、派遣和管理工作,為援外醫療隊員提供良好的服務和保障。
(六)認真實施“十一五”規劃,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繼續實施好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項目,積極爭取國外援助項目。加強項目管理,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項目建設進度,按計劃完成省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和蘭大二院醫療綜合樓項目年度建設任務,完成省武山礦泉療養院一期工程建設并投入使用,建成省疾控中心綜合實驗樓和鼠疫強毒菌(毒)株庫并投入使用,完成省中醫院門診醫技樓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爭取實施重點中醫院項目和麻風病院改擴建項目。統籌各種資源,加強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加快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等信息化工程,推進全省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良性、健康發展。加強醫療設備、藥品、耗材等醫用物品的招標管理, 從嚴審批大型醫用設備,嚴格控制醫院建設規模和標準。
2006年,全省衛生工作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圍繞服務全省大局和發展改革主題,以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發展婦幼保健、農村衛生、城市衛生事業為重點,較好地完成了省上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重大疾病控制成績顯著。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65億元,省、市、縣投入1.5億元,對疾控、法監等公共衛生機構配置了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并對專業人員進行了培訓,提高了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衛生應急指揮決策體系得到建設,成立了省衛生應急辦公室,下設省級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和5個市級分中心,組建了衛生應急專家庫,進一步提高了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和協調指揮能力。建設完成了鄉鎮衛生院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疫情監測水平進一步提高,縣級以上疾控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疫情直報率分別達到100%和70.16%。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點傳染病防治工作繼續加強,全省未發生人間鼠疫、霍亂、人禽流感疫情。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得到重視,無脊灰狀態繼續鞏固。碘缺乏病、麻風病、大骨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工作順利開展。“降消”項目順利開展,全省共有12個市、州的55個縣實施“降消”項目,覆蓋1052個鄉鎮、14572個行政村,占全省總人口數的68.63%,婦幼保健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2006年全省嬰兒死亡率19.2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1.54‰,孕產婦死亡率64.82/10萬,住院分娩率達到73.88%。愛國衛生運動扎實有效,農村改廁、除“四害”等工作有序開展,城鄉環境衛生面貌進一步改善。嘉峪關市被評為我省第一個全國衛生城市。
(二)農村衛生工作顯著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運行良好。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意見》,編制完成了《甘肅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明確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了一系列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政策措施,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設施建設、設備配備、人員培訓經費及編制、待遇等問題。繼續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爭取國債資金1.244億元,對238個鄉鎮衛生院和10個縣醫院、8個縣中醫院、10個縣婦保站基礎設施進行了改擴建,新增業務用房28萬平方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增加到38個,覆蓋農業人口近1000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6.41%,籌集合作醫療基金3.53億元。參合農民就診率和住院率均明顯提高,就醫經濟負擔有所減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全年有261.32萬參合農民得到2.29億元合作醫療基金補償。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成效顯著,在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同時,帶動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提高了服務能力。
(三)發展社區衛生的政策環境基本成熟,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進展良好。省政府成立了甘肅省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及9個配套文件。城市社區衛生網絡建設不斷加快,全省已建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00個,覆蓋城市社區人口263.2萬人,占全省城市人口的37%,全省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達3000多人。省級醫療機構率先按10%的床位設立扶貧濟困病床,對城鄉特困患者實行“兩免一減”政策。
(四)中醫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事業得到發展。甘肅省《發展中醫條例實施辦法》和省政府《關于加快中醫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相繼頒布,保護和發展了民族醫藥,推動了中醫事業發展。白銀、張掖、酒泉、平涼、隴南等市將區中醫醫院升格為市中醫醫院,天水市將市二院改建為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醫院等級評審工作正式啟動,3個全國重點中醫專科(專病)項目順利通過國家評審驗收。農村和社區衛生中的中醫藥配套政策出臺,中醫藥特色優勢得到發揮。中醫藥教育培訓和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工作順利開展,中醫藥學術氛圍日趨活躍。在靈臺縣成功舉辦了國際針灸學術交流會暨皇甫謐文化節,進一步擴大了甘肅中醫藥的對外影響。
(五)法監、人才、對外交流等工作切實加強,衛生執法、人才培養、對外合作力度加大。衛生監督機構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共組建101個衛生執法監督機構,有衛生監督員2600名,在鄉(鎮)聘任助理衛生監督員1800多人,覆蓋全省的衛生監督網絡基本建立,衛生監督執法能力進一步提高。啟動了農村衛生機構人員學歷教育和鄉村醫生在崗培訓工作,對5268名鄉村醫生進行了在崗培訓。醫學教育體系逐步完善,2006年全省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招生首次超過1萬人。國際交流與合作往來頻繁,第16批援馬醫療隊開始工作。國外援助項目執行順利,加強了對正在執行的衛VIII項目和衛X項目的管理。積極開展世行貸款衛XI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外國政府貸款1200多萬元,對省疾控中心等6個疾控單位實驗室進行了改造。
二、衛生事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我省自然條件嚴酷,是多種傳染病、地方病的高發區。特別是由于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收入較低,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普遍較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面較大,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產生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擴大,醫療衛生的公平性、可及性較差;二是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群眾就醫費用較高;三是各級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不足,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公益性質淡化,公共衛生任務難以落實;四是醫療機構管理落后,服務水平不高,醫療糾紛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2007年衛生事業發展重點
加快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省衛生工作將圍繞建立城鄉居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全面落實全省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精神,著力推進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實現“四個全覆蓋”目標。
(一)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婦幼保健和愛國衛生工作。2007年,在全面完成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任務的基礎上,一是抓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衛生應急管理和協調機制,完善衛生應急預案、規范、制度,做好應急物資儲備,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報告、指揮及決策水平,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是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市、縣疾控機構設備裝備水平,切實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認真落實鼠疫、非典、人禽流感等急性傳染病和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措施和政策;加強計劃免疫工作,提高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繼續做好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麻風病等重點地方病的監測和防治工作;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努力構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體系。三是全面貫徹省政府《關于加強婦幼衛生工作的意見》,鞏固和完善縣、鄉、村三級婦幼衛生網絡,強化農村婦幼衛生服務功能,做好城市基層婦幼衛生工作;繼續實施“降消”項目,鞏固和擴大項目成果;強化出生干預措施,推進艾滋病母嬰傳播防治工作。四是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和除“四害”活動,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以改水改廁為重點,推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以“相約健康社區行”活動和“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為平臺,組織開展不同層次的健康教育活動,普及衛生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二)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實施《甘肅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以初級衛生保健為龍頭,重點抓好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保站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改善農村衛生條件;認真落實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待遇和鄉村醫生補助,積極開展鄉、村兩級衛生人員的培訓和學歷教育,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素質;加大鄉鎮衛生院改革及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力度,實行全員聘用制,全面提高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逐步擴大支援范圍;努力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部農村人口、基層衛生院人員工資由財政全額供給覆蓋全省鄉鎮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穩步推進城市醫療體制改革。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整合衛生資源,將部分城市醫療機構改造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建立健全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機構,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探索社區衛生服務首診制,不斷滿足社區居民和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需求。擴大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覆蓋面,爭取將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機構納入醫療保險定點單位。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落實床位補貼經費。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均按照不少于10%的比例設置濟困病床,讓更多低收入群眾受益。積極做好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努力實現城市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城市非職工人群,醫院床位補貼翻番、建立濟困病床制度覆蓋市縣級公立醫院的目標。
(四)完善中醫藥服務功能,促進中醫藥全面發展。一是繼續貫徹實施兩個中醫藥條例和省政府《關于加快中醫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管理體制等方面對中醫事業給予積極支持。二是通過農村和社區衛生機構中醫藥業務建設、農村中醫事業先進縣建設、有中醫藥特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示范機構建設等途徑,不斷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和功能,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農村和社區衛生工作中的優勢和作用。三是充分利用等級評審、特色評價、專科培育、文化建設、質量監測等手段,進一步深化中醫醫療機構內涵建設,努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四是切實抓好中醫藥項目工作,啟動重點中醫醫院等項目建設,繼續實施縣中醫(民族醫)醫院建設。五是加強中醫藥科研教育和民族醫藥工作,組織開展中醫藥科研課題研究,積極探索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遴選優秀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人才進行重點培養。
(五)加強法監、科教、人才、對外交流等工作。加大衛生監督體系建設,規范衛生執法行為,全面提高衛生監督能力和執法水平。加強省內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管理和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繼續醫學教育、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社區全科醫師培訓以及衛生管理干部培訓工作,落實農村和社區衛生人才培養計劃,做好適宜技術推廣培訓,提高衛生管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做好同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外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項目合作。加強援外醫療隊員的選拔、派遣和管理工作,為援外醫療隊員提供良好的服務和保障。
(六)認真實施“十一五”規劃,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繼續實施好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項目,積極爭取國外援助項目。加強項目管理,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項目建設進度,按計劃完成省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和蘭大二院醫療綜合樓項目年度建設任務,完成省武山礦泉療養院一期工程建設并投入使用,建成省疾控中心綜合實驗樓和鼠疫強毒菌(毒)株庫并投入使用,完成省中醫院門診醫技樓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爭取實施重點中醫院項目和麻風病院改擴建項目。統籌各種資源,加強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加快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等信息化工程,推進全省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良性、健康發展。加強醫療設備、藥品、耗材等醫用物品的招標管理, 從嚴審批大型醫用設備,嚴格控制醫院建設規模和標準。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2008年衛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