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環境保護
- 時間:2009-03-14
- 點擊:30
- 來源:
一、五年來甘肅省環境保護工作總體情況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環保工作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四抓三支撐”的戰略要求,狠抓污染減排、環境安全、生態保護、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在全省經濟連續兩位數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環境質量穩定改善。主要體現在:
(一)積極探索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互促共進的新路。堅持把削減污染和促進項目相結合,把淘汰落后產能和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把改革行政審批和推進政務公開相結合,把嚴格把關和落實限時辦結制度相結合,為全省順利完成4550億元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做出了積極貢獻。省環保局實行了重大建設項目領導負責制和限時審批制度,堅持提前介入,搞好服務,凡是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項目特事特辦,加快了對金川公司、白銀公司等一批節能減排項目的環評審批速度。五年來,全省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有3000多個,環保投資占項目總投資的6.3%。在項目實施中,堅持“以新帶老”削減污染,新增廢氣處理能力164.29億標立方米/時,新增廢水處理能力266.6萬噸/日,形成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污染減排成效顯著,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將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污染減排工作要求,省政府成立了以徐守盛省長為組長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與各地簽訂了《“十一五”期間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落實了減排責任。通過強化各項減排措施,兩年來,全省削減二氧化硫3.98萬噸、化學需氧量0.79萬噸,在全省經濟年增長11%以上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已連續兩年實現雙下降,分別比2005年下降7.07%和4.35%,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改善了重點區域、流域環境質量,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減排騰出的容量為新上項目創造了條件,為推進工業強省戰略和“發展抓項目”奠定了基礎。
(三)重點流域區域環境質量穩定改善。切實加大黃河甘肅段、涇河、渭河、石羊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五年來,沿黃各市州政府認真落實省政府批轉的《關于加強黃河甘肅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意見》,推動總投資8.22億元的20項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有力促使黃河水質逐年好轉,由“十五”初期的Ⅳ類提高到現在的Ⅲ類。涇河、渭河、石羊河等流域水質逐步改善,黃河五佛寺、渭河葡萄園、白龍江等出省斷面水質均達到功能區劃標準。
進一步強化了蘭州市大氣污染和二氧化硫控制區污染防治。實施了集中供熱、清潔能源改造、有色行業煙氣綜合利用和火電廠脫硫等措施,蘭州、白銀、張掖三市二氧化硫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金昌市空氣質量首次達到國家三級標準。蘭州市通過實施“123”工程,2007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71天,比2003年增加64天。嘉峪關、平涼、定西、酒泉及合作等5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積極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嘉峪關市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驗收。全省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利用國債資金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21個,新增日處理能力99萬噸。在建省級危險廢物處置中心1個,5個市州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得到國債資金支持,現已建成1個。
(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啟動和建設了總投資上百億元的黑河節水灌溉、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項目。五年來,有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57個,占全省國土總面積22%以上。
2004年率先完成了《甘肅省生態功能區劃》,將全省劃分為3個生態區、20個生態亞區和 67個生態功能區。省人大頒布實施了《甘肅省油田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奠定了基礎。
全省土壤污染現狀調查進展順利。“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和“優美鄉鎮創建”活動有序開展。平涼市鄉鎮環保所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酒泉市建立了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啟動了農村污染減排試點工作。張掖市甘州區、臨夏州永靖縣等市縣區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國家級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地區。
(五)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加強了核與輻射機構建設,省輻射環境監理站更名為“甘肅省核與輻射安全局”,9個市州設立了輻射監督管理機構。開展了“清查放射源讓百姓放心專項行動”,摸清了放射源底數,加強了對放射源身份管理、重點核設施監管,安全收貯廢舊放射源300多枚,受理各類糾紛460多起。放射性廢物庫擴建工程已開工建設,及時應急、回收、查處放射源丟失及被盜事件,確保了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全省核與輻射水平處于天然正常水平。
(六)環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連續五年開展了環保專項行動,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98173人次,檢查企業23799家次,集中開展了以飲用水源保護、環境安全隱患排查、造紙、電石鐵合金、小淀粉、涉鉛企業等重點行業的專項整治行動,查處了一批環境違法企業。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652件,掛牌督辦651件。對137家符合產業政策的電石鐵合金企業實施限期治理,117家通過了環保驗收。2007年,取締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排污口68個;取締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造紙企業33家;加大了查處黃金非法堆浸力度,對甘南州28家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小堆浸進行了取締和處罰。2007年4月,中辦、國辦環保聯合督查組對甘肅省進行督查后,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組成聯合督查組,對相關市州落實整改情況進行了督查。針對一些工業園區環境違法行為,開展了工業園區清查整治,特別是蘭州市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和白銀市被國家環保總局“流域限批”后,蘭州、白銀兩市舉一反三,集中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七)環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加大了黃河甘肅段等重點流域沿線、危險廢物產生和存貯單位、飲用水源、人口密集區和各類尾礦壩(庫)環境監管,預防污染事故的發生。完善了《甘肅省環保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下達了兩批11家省、級環境安全隱患企業整治計劃,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蘭州新西部維尼綸有限公司、白銀公司等重點隱患企業,建設了環境安全應急設施,完善了應急預案,提高了防范和應急能力。針對徽縣“血鉛”超標事件,環保系統迅速行動、及時處理,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與各有關單位緊密合作,為污染事故的妥善處置提供了重要保障。
(八)環保能力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14個市州和85個縣市區獨立設置了環保局,建立了環境監察機構。省環保局加強了環境監察、核與輻射安全機構建設,成立了固廢管理中心和環境評估中心。
五年來,省級環保部門共完成環保投入5.5億元。其中,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資金1.9億元,主要用于環境監察能力、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系統等方面的建設。2007年省上為全省101個環境監察機構配備了執法車輛。開展了全省環境監控中心和環境監察執法標準化建設項目,基本完成了市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工作。特別是2006—2007年,甘肅省緊緊抓住中央財政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三大體系”建設的機遇,積極向國家爭取資金,共爭取各類環保資金8201萬元,省級財政配套資金3315萬元。自2006年起,環境保護已被正式納入政府預算支出科目,標志著政府環保投入的重大突破,為環保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積極推進環境科技創新,組織完成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等一批重大環境科技成果,有15項環境科研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省環保局獲“全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開展了武威、嘉峪關等6個城市、100家企業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試點,使蘭州石化等企業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環境信息化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建成省級和4個市級環境信息系統,半數地區建立了政府環保網站,完成了省環保局與國家環保總局的電子公文遠程傳輸系統和環境信息廣域網系統一期工程及視頻會議系統建設。
各地圍繞“六•五”世界環境日、“污染減排環保行”等主題活動內容,積極開展新聞宣傳活動,環境宣傳教育蓬勃發展,“綠色文明”創建成效顯著。目前,全省共創建“綠色單位”114個,其中國家級“綠色單位”8家,省級“綠色文明單位”58家。五年來,省環保局共培訓環境執法人員730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
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多種原因,甘肅省生態環境脆弱,結構型污染突出,污染治理歷史欠帳較多,全省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十一五”期間,隨著甘肅經濟社會的發展,全省GDP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兩高一資”的產業結構在短期內還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資源開發型的經濟結構還將長期存在。
二是全面實現污染減排任務難度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甘肅省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也隨之大幅增加,使得污染減排任務更加繁重,尤其是化學需氧量減排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全省廢水排放總量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進一步加快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和運行,已成為能否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任務的關鍵環節。
三是環保資金投入不足。雖然全省近年來的環保投入逐年呈上升趨勢,但由于經濟總量小,部分污染治理項目受資金制約進展較慢,環保機構執法手段落后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不能適應新時期環境執法形勢要求。
二、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務和2008年工作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甘肅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根據全省環保“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實現“4322”的環境保護目標。即四個達標:黃河甘肅段、黑河、疏勒河、白龍江水質按功能區劃穩定達標;市州所在地城市飲用水水質全面達標;嘉峪關、酒泉、隴南、合作等市州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城市交通及區域聲環境按功能區劃全面達標。三個控制:部分地區、流域環境質量下降趨勢得以控制;工業排污總量和排污強度增加趨勢得以控制;城市廢棄物污染得以控制。兩個改善:蘭州、白銀、金昌等城市空氣質量得以改善;石羊河、涇河、渭河、大夏河、馬蓮河等河流水質得以改善。兩個確保:一是確保全省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二是確保污染減排任務完成。到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要控制在2005年的56.3萬噸之內(其中,火電行業不超過19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16.8萬噸,削減率7.7%(其中,黃河流域控制在13萬噸,削減率9.1%)。
今后三年是實施甘肅環保“十一五”規劃和落實“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的關鍵時期。一要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從源頭上防范環境問題,促進全省經濟發展。二要以污染減排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努力確保完成全省“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三要以改善重點城市、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為根本,突出抓好全省污染防治工作。四要以確保環境安全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全省環境監管和環境執法力度。五要以農村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面源污染治理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農村環境保護,不斷推進全省生態保護工作上臺階。六要以加大環境保護能力建設為手段,全面提升全省環境保護執法水平。
2008年是實施“十一五”環保任務的攻堅年。今年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省委“四抓三支撐”戰略部署,嚴格環境管理,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在優化經濟發展中作用,確保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比2007年下降2%和1.5%;黃河甘肅段水環境質量按功能區穩定達標,渭河、涇河、石羊河等重點流域和蘭州、金昌、白銀等重點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建成省級環境監控中心、13個市州環境監控中心和全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裝置;加快輻射自動監測站和核預警點建設步伐,完善國控輻射監測網;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斷深化生態保護工作;完成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年度工作;加強環境監察能力建設和環境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重點要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把嚴格環境準入和服務科學發展相結合,全面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良性互動
一是緊緊圍繞發展抓項目,確保環境保護為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凡是省上和各地確定的重點項目,環保部門要主動提前介入,及時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從環保角度進一步優化建設方案。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污染重、效率低的項目,要堅決否決,以免出現重大投資失誤。對一些有利于促進甘肅又好又快發展的項目,要積極支持,重點扶持。樹立環境保護為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服務意識,按照要求及時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文件的審查,確保環保審批的高效率。對污染治理、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環保基礎設施、科技示范工程等建設項目,要加大環保支持力度,以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
二是繼續推進規劃環評工作。重點促進工業開發區的區域環評,督促未完成區域規劃環評的工業開發區,在年內完成區域規劃環評工作。
三是做好重點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加強和規范新開工項目管理,對新建項目和異地改造項目,嚴格把好廠址選擇關,嚴格控制增量,從源頭上防范污染產生。積極支持和促進老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工藝更新、節能降耗和“以新帶老”等清潔生產措施,加快治理污染,削減存量,努力做到增產不增污。加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的檢查力度,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和環保“三同時”執行率。
四是進一步深化建設項目“陽光審批”工作。完善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程序,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只要不涉及到保密問題,都要大力推行公眾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座談會和調查會。對重點項目實行審批前和環保驗收前公示制度。
(二)加大攻堅力度,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實現雙下降
按照省政府批轉的《全省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和即將批轉的《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規劃》,認真組織制定實施好2008年全省污染減排年度計劃,全面推進污染減排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建設,確保實現2008年污染減排目標。
一是抓好結構減排。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加強對鋼鐵、水泥、電解鋁、有色等重點行業宏觀調控,嚴格執行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政策,繼續加大對電石鐵合金等重污染行業清理整頓力度,按照《全省關停小火電機組責任書》,繼續做好小火電關停工作,確保實現二氧化硫結構減排任務。繼續加大對造紙、淀粉、酒精等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涉水行業的關停力度,強化監督檢查,防止死灰復燃,確保實現化學需氧量結構減排目標。
二是抓好工程減排。重點抓好燃煤電廠煙氣脫硫、有色冶煉企業煙氣綜合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配套管網改造等工程。各地要盡快確定減排重點項目,落實項目建設方案和資金來源,明確完成時限和責任單位。尤其要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確保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盡快投入正常運行。污水處理收費政策不到位和污水處理廠不能穩定達標的,要加緊進行調整和改造。
三是抓好管理減排。加大環保現場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對已建成投用的污染減排項目的監督管理,保證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持續發揮減排作用。加強重點行業和上市公司環保管理,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監管力度,積極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今年重點要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好燃煤電廠脫硫電價政策,加強對已建成脫硫設施運行情況的監督和考核,為火電行業污染減排提供政策保障。全面加強污染減排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建設,提高環保監管和環境執法水平,為污染減排提供執法保障。
2008年,省政府將嚴格按照國務院批準實施的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進一步加大對各地污染減排工作完成情況的督查和考核,定期公布各地上年度污染減排指標完成情況,各地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三)強化管理,確保全省飲用水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按照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抓緊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調整工作,科學劃分飲用水源地。按照全國河流工作會議精神,繼續組織開展飲用水源地一、二級排污口清理整頓工作,堅決取締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認真組織做好各地《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項目的實施,不斷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根據國家環保總局部署,按時完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工作。
進一步做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好各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案內項目的建設,確保黃河甘肅段水質按照功能區穩定達標,涇河、渭河和石羊河等重點流域水質有所改善。建立和完善黃河、涇河和渭河等跨省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協商機制,加強與有關省市工作協調,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互通信息,從源頭上預防跨省界水污染事件發生,確保國家考核的黃河和渭河出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要求。加強跨省、跨地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的監測,凡是已建成的水質自動監測站要盡快投入運行,按期上報監測數據。
(四)加強綜合防治,確保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全面加強
認真落實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努力確保市區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繼續做好清潔能源改造工作,落實天然氣氣源,確保改造工程取得實效。加快實施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建設步伐,抓好市區熱源和供熱管網建設。
繼續推進二氧化硫控制區污染防治力度,確保蘭州市和張掖市二氧化硫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金昌市和白銀市二氧化硫污染進一步改善。加快實施列入《甘肅省“十一五”二氧化硫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中燃煤電廠脫硫項目和重點企業二氧化硫治理項目,完成國電靖遠發電公司4#爐脫硫工程、白銀公司三冶煉廠“三廢”治理工程和金川公司新建70萬噸硫酸配套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啟動實施大唐蘭州西固熱電公司和國電蘭州熱電公司脫硫工程。加快全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13個市州醫療廢物管理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力爭年內建成試運行或開工建設。積極做好全省持久性有機污染調查、全省危險廢物焚燒單位及規劃內項目專項檢查和鉻渣治理督辦檢查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抓好嘉峪關、酒泉和蘭州等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
(五)強化環境執法,確保群眾環境權益得到保障
一是認真做好國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和環境監察執法標準化建設項目。2008年上半年,要全面完成省級監控中心、13個市州監控中心、72個重點污染源、9個城市污水處理廠環保在線監控裝置和36個環境監察機構能力建設工作。落實好配套資金,嚴格按照項目建設要求和國家招標采購的有關規定,確保工程質量,盡快發揮項目在污染減排和提升環境執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繼續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繼續鞏固造紙、電石鐵合金和涉鉛行業專項整治成果,嚴防死灰復燃。重點抓好城市污水處理廠、燃煤電廠和造紙行業環保設施運行監管,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繼續做好飲用水源地清理整頓和各類開發區“環評”及“三同時”制度專項檢查,對嚴重影響群眾健康又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環境問題要進行掛牌督辦。建立環保后督察工作長效機制,對掛牌督辦企業、流域限批地區和嚴重違法企業實行后督察,確保已掛牌督辦環境問題整改措施的落實,按期完成整改任務。
三是繼續做好重點行業和居民集中區、重點流域沿岸及水源地上游環境敏感地區污染隱患排查,落實和完善應急預案,加強環境應急演練,有效防范突發環境事件。組織對省上確定的11家環境安全隱患重點企業整改情況進行檢查,凡是沒有完成環境安全整治的企業,要盡快落實相關整治要求,確保盡快完成整治任務。
四是認真做好環境信訪案件和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理工作。及時做好環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報告,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訴求,認真做好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對和處置工作。
(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確保生態保護工作不斷上臺階
全面落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努力改變農村環境保護滯后的局面。加強農村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控制重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向農村和落后地區轉移。一是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廣畜禽養殖污水處理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技術。積極開展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工作,進一步推動“甘肅省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抓好平涼市、甘州區、永靖縣國家試點工作。指導有條件的市州編制《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各市州要結合本地實際在污染減排、面源污染控制、有機循環農業等方面有選擇的抓2-5個試點。二是繼續做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夯實工作基礎,高度重視和做好土壤污染調查工作,確保完成有關土壤樣品采集、分析測試、數據整理和成果集成工作。三是嚴格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認真做好非污染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項目和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聯合有關部門,對在建交通、水電、礦山、油田等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保措施執行情況,進行風險排查和專項整治檢查。四是根據《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的要求,編制《甘肅省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的實施方案,加強甘肅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五是繼續抓好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和執法監管工作。
(七)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全省核與輻射安全
2008年,在全面理順核與輻射環境管理體制的基礎上,要以輻射環境安全為落腳點,全面加強核與輻射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甘肅省放射性廢物庫擴建工程和國控輻射監測點建設,建成蘭州市輻射監測自動站。二是出臺《關于加強放射源管理的意見》,進一步加大放射源管理和輻射安全許可證發放工作。加強對重點核設施的監督性監測和管理。繼續做好運進甘肅乏燃料的監督性監測。三是開展電磁輻射、伴生礦、廢舊金屬冶煉、破產倒閉企業放射源等四個專項檢查,確保全省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八)加強環境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省環保工作水平
2008年是污染源普查的沖刺年,重點要做好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匯總等工作。近期,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要組織對各地機構、人員、經費落實及培訓情況進行督查。各地要按照“倒計時”的方法,不折不扣地按進度要求,做好入戶調查、數據審核、錄入及匯總上報等階段的重點工作,建立污染源信息數據庫,開發應用好普查成果,為環境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支持。
繼續抓好規劃、科技、監測、產業、信息工作。扎實做好全省“十一五”環保規劃中期評估,建立規劃的年度執行、績效評估和考核機制,全面推進各項環保工程順利實施。加大環境科技投入,加強環保產業,大力推進環境科技能力創新,啟動一批高科技環境科研和技術攻關研究項目,重點抓好省級科技團隊創新工程和環保監測系統有機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技術支持作用,重點做好全省空氣、水環境質量監測和重點污染源等監督性監測工作,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減排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強環境政策研究、環境立法和環境信息化工作,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管理環境事務和服務社會的水平。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環保工作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四抓三支撐”的戰略要求,狠抓污染減排、環境安全、生態保護、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在全省經濟連續兩位數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環境質量穩定改善。主要體現在:
(一)積極探索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互促共進的新路。堅持把削減污染和促進項目相結合,把淘汰落后產能和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把改革行政審批和推進政務公開相結合,把嚴格把關和落實限時辦結制度相結合,為全省順利完成4550億元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做出了積極貢獻。省環保局實行了重大建設項目領導負責制和限時審批制度,堅持提前介入,搞好服務,凡是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項目特事特辦,加快了對金川公司、白銀公司等一批節能減排項目的環評審批速度。五年來,全省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有3000多個,環保投資占項目總投資的6.3%。在項目實施中,堅持“以新帶老”削減污染,新增廢氣處理能力164.29億標立方米/時,新增廢水處理能力266.6萬噸/日,形成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污染減排成效顯著,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將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污染減排工作要求,省政府成立了以徐守盛省長為組長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與各地簽訂了《“十一五”期間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落實了減排責任。通過強化各項減排措施,兩年來,全省削減二氧化硫3.98萬噸、化學需氧量0.79萬噸,在全省經濟年增長11%以上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已連續兩年實現雙下降,分別比2005年下降7.07%和4.35%,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改善了重點區域、流域環境質量,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減排騰出的容量為新上項目創造了條件,為推進工業強省戰略和“發展抓項目”奠定了基礎。
(三)重點流域區域環境質量穩定改善。切實加大黃河甘肅段、涇河、渭河、石羊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五年來,沿黃各市州政府認真落實省政府批轉的《關于加強黃河甘肅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意見》,推動總投資8.22億元的20項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有力促使黃河水質逐年好轉,由“十五”初期的Ⅳ類提高到現在的Ⅲ類。涇河、渭河、石羊河等流域水質逐步改善,黃河五佛寺、渭河葡萄園、白龍江等出省斷面水質均達到功能區劃標準。
進一步強化了蘭州市大氣污染和二氧化硫控制區污染防治。實施了集中供熱、清潔能源改造、有色行業煙氣綜合利用和火電廠脫硫等措施,蘭州、白銀、張掖三市二氧化硫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金昌市空氣質量首次達到國家三級標準。蘭州市通過實施“123”工程,2007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71天,比2003年增加64天。嘉峪關、平涼、定西、酒泉及合作等5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積極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嘉峪關市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驗收。全省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利用國債資金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21個,新增日處理能力99萬噸。在建省級危險廢物處置中心1個,5個市州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得到國債資金支持,現已建成1個。
(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啟動和建設了總投資上百億元的黑河節水灌溉、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項目。五年來,有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57個,占全省國土總面積22%以上。
2004年率先完成了《甘肅省生態功能區劃》,將全省劃分為3個生態區、20個生態亞區和 67個生態功能區。省人大頒布實施了《甘肅省油田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奠定了基礎。
全省土壤污染現狀調查進展順利。“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和“優美鄉鎮創建”活動有序開展。平涼市鄉鎮環保所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酒泉市建立了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啟動了農村污染減排試點工作。張掖市甘州區、臨夏州永靖縣等市縣區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國家級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地區。
(五)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加強了核與輻射機構建設,省輻射環境監理站更名為“甘肅省核與輻射安全局”,9個市州設立了輻射監督管理機構。開展了“清查放射源讓百姓放心專項行動”,摸清了放射源底數,加強了對放射源身份管理、重點核設施監管,安全收貯廢舊放射源300多枚,受理各類糾紛460多起。放射性廢物庫擴建工程已開工建設,及時應急、回收、查處放射源丟失及被盜事件,確保了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全省核與輻射水平處于天然正常水平。
(六)環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連續五年開展了環保專項行動,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98173人次,檢查企業23799家次,集中開展了以飲用水源保護、環境安全隱患排查、造紙、電石鐵合金、小淀粉、涉鉛企業等重點行業的專項整治行動,查處了一批環境違法企業。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652件,掛牌督辦651件。對137家符合產業政策的電石鐵合金企業實施限期治理,117家通過了環保驗收。2007年,取締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排污口68個;取締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造紙企業33家;加大了查處黃金非法堆浸力度,對甘南州28家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小堆浸進行了取締和處罰。2007年4月,中辦、國辦環保聯合督查組對甘肅省進行督查后,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組成聯合督查組,對相關市州落實整改情況進行了督查。針對一些工業園區環境違法行為,開展了工業園區清查整治,特別是蘭州市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和白銀市被國家環保總局“流域限批”后,蘭州、白銀兩市舉一反三,集中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七)環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加大了黃河甘肅段等重點流域沿線、危險廢物產生和存貯單位、飲用水源、人口密集區和各類尾礦壩(庫)環境監管,預防污染事故的發生。完善了《甘肅省環保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下達了兩批11家省、級環境安全隱患企業整治計劃,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蘭州新西部維尼綸有限公司、白銀公司等重點隱患企業,建設了環境安全應急設施,完善了應急預案,提高了防范和應急能力。針對徽縣“血鉛”超標事件,環保系統迅速行動、及時處理,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與各有關單位緊密合作,為污染事故的妥善處置提供了重要保障。
(八)環保能力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14個市州和85個縣市區獨立設置了環保局,建立了環境監察機構。省環保局加強了環境監察、核與輻射安全機構建設,成立了固廢管理中心和環境評估中心。
五年來,省級環保部門共完成環保投入5.5億元。其中,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資金1.9億元,主要用于環境監察能力、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系統等方面的建設。2007年省上為全省101個環境監察機構配備了執法車輛。開展了全省環境監控中心和環境監察執法標準化建設項目,基本完成了市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工作。特別是2006—2007年,甘肅省緊緊抓住中央財政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三大體系”建設的機遇,積極向國家爭取資金,共爭取各類環保資金8201萬元,省級財政配套資金3315萬元。自2006年起,環境保護已被正式納入政府預算支出科目,標志著政府環保投入的重大突破,為環保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積極推進環境科技創新,組織完成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等一批重大環境科技成果,有15項環境科研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省環保局獲“全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開展了武威、嘉峪關等6個城市、100家企業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試點,使蘭州石化等企業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環境信息化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建成省級和4個市級環境信息系統,半數地區建立了政府環保網站,完成了省環保局與國家環保總局的電子公文遠程傳輸系統和環境信息廣域網系統一期工程及視頻會議系統建設。
各地圍繞“六•五”世界環境日、“污染減排環保行”等主題活動內容,積極開展新聞宣傳活動,環境宣傳教育蓬勃發展,“綠色文明”創建成效顯著。目前,全省共創建“綠色單位”114個,其中國家級“綠色單位”8家,省級“綠色文明單位”58家。五年來,省環保局共培訓環境執法人員730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
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多種原因,甘肅省生態環境脆弱,結構型污染突出,污染治理歷史欠帳較多,全省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十一五”期間,隨著甘肅經濟社會的發展,全省GDP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兩高一資”的產業結構在短期內還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資源開發型的經濟結構還將長期存在。
二是全面實現污染減排任務難度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甘肅省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也隨之大幅增加,使得污染減排任務更加繁重,尤其是化學需氧量減排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全省廢水排放總量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進一步加快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和運行,已成為能否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任務的關鍵環節。
三是環保資金投入不足。雖然全省近年來的環保投入逐年呈上升趨勢,但由于經濟總量小,部分污染治理項目受資金制約進展較慢,環保機構執法手段落后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不能適應新時期環境執法形勢要求。
二、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務和2008年工作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甘肅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根據全省環保“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實現“4322”的環境保護目標。即四個達標:黃河甘肅段、黑河、疏勒河、白龍江水質按功能區劃穩定達標;市州所在地城市飲用水水質全面達標;嘉峪關、酒泉、隴南、合作等市州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城市交通及區域聲環境按功能區劃全面達標。三個控制:部分地區、流域環境質量下降趨勢得以控制;工業排污總量和排污強度增加趨勢得以控制;城市廢棄物污染得以控制。兩個改善:蘭州、白銀、金昌等城市空氣質量得以改善;石羊河、涇河、渭河、大夏河、馬蓮河等河流水質得以改善。兩個確保:一是確保全省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二是確保污染減排任務完成。到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要控制在2005年的56.3萬噸之內(其中,火電行業不超過19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16.8萬噸,削減率7.7%(其中,黃河流域控制在13萬噸,削減率9.1%)。
今后三年是實施甘肅環保“十一五”規劃和落實“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的關鍵時期。一要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從源頭上防范環境問題,促進全省經濟發展。二要以污染減排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努力確保完成全省“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三要以改善重點城市、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為根本,突出抓好全省污染防治工作。四要以確保環境安全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全省環境監管和環境執法力度。五要以農村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面源污染治理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農村環境保護,不斷推進全省生態保護工作上臺階。六要以加大環境保護能力建設為手段,全面提升全省環境保護執法水平。
2008年是實施“十一五”環保任務的攻堅年。今年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省委“四抓三支撐”戰略部署,嚴格環境管理,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在優化經濟發展中作用,確保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比2007年下降2%和1.5%;黃河甘肅段水環境質量按功能區穩定達標,渭河、涇河、石羊河等重點流域和蘭州、金昌、白銀等重點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建成省級環境監控中心、13個市州環境監控中心和全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裝置;加快輻射自動監測站和核預警點建設步伐,完善國控輻射監測網;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斷深化生態保護工作;完成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年度工作;加強環境監察能力建設和環境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重點要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把嚴格環境準入和服務科學發展相結合,全面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良性互動
一是緊緊圍繞發展抓項目,確保環境保護為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凡是省上和各地確定的重點項目,環保部門要主動提前介入,及時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從環保角度進一步優化建設方案。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污染重、效率低的項目,要堅決否決,以免出現重大投資失誤。對一些有利于促進甘肅又好又快發展的項目,要積極支持,重點扶持。樹立環境保護為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服務意識,按照要求及時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文件的審查,確保環保審批的高效率。對污染治理、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環保基礎設施、科技示范工程等建設項目,要加大環保支持力度,以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
二是繼續推進規劃環評工作。重點促進工業開發區的區域環評,督促未完成區域規劃環評的工業開發區,在年內完成區域規劃環評工作。
三是做好重點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加強和規范新開工項目管理,對新建項目和異地改造項目,嚴格把好廠址選擇關,嚴格控制增量,從源頭上防范污染產生。積極支持和促進老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工藝更新、節能降耗和“以新帶老”等清潔生產措施,加快治理污染,削減存量,努力做到增產不增污。加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的檢查力度,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和環保“三同時”執行率。
四是進一步深化建設項目“陽光審批”工作。完善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程序,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只要不涉及到保密問題,都要大力推行公眾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座談會和調查會。對重點項目實行審批前和環保驗收前公示制度。
(二)加大攻堅力度,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實現雙下降
按照省政府批轉的《全省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和即將批轉的《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規劃》,認真組織制定實施好2008年全省污染減排年度計劃,全面推進污染減排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建設,確保實現2008年污染減排目標。
一是抓好結構減排。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加強對鋼鐵、水泥、電解鋁、有色等重點行業宏觀調控,嚴格執行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政策,繼續加大對電石鐵合金等重污染行業清理整頓力度,按照《全省關停小火電機組責任書》,繼續做好小火電關停工作,確保實現二氧化硫結構減排任務。繼續加大對造紙、淀粉、酒精等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涉水行業的關停力度,強化監督檢查,防止死灰復燃,確保實現化學需氧量結構減排目標。
二是抓好工程減排。重點抓好燃煤電廠煙氣脫硫、有色冶煉企業煙氣綜合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配套管網改造等工程。各地要盡快確定減排重點項目,落實項目建設方案和資金來源,明確完成時限和責任單位。尤其要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確保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盡快投入正常運行。污水處理收費政策不到位和污水處理廠不能穩定達標的,要加緊進行調整和改造。
三是抓好管理減排。加大環保現場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對已建成投用的污染減排項目的監督管理,保證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持續發揮減排作用。加強重點行業和上市公司環保管理,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監管力度,積極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今年重點要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好燃煤電廠脫硫電價政策,加強對已建成脫硫設施運行情況的監督和考核,為火電行業污染減排提供政策保障。全面加強污染減排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建設,提高環保監管和環境執法水平,為污染減排提供執法保障。
2008年,省政府將嚴格按照國務院批準實施的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進一步加大對各地污染減排工作完成情況的督查和考核,定期公布各地上年度污染減排指標完成情況,各地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三)強化管理,確保全省飲用水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按照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抓緊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調整工作,科學劃分飲用水源地。按照全國河流工作會議精神,繼續組織開展飲用水源地一、二級排污口清理整頓工作,堅決取締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認真組織做好各地《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項目的實施,不斷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根據國家環保總局部署,按時完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工作。
進一步做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好各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案內項目的建設,確保黃河甘肅段水質按照功能區穩定達標,涇河、渭河和石羊河等重點流域水質有所改善。建立和完善黃河、涇河和渭河等跨省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協商機制,加強與有關省市工作協調,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互通信息,從源頭上預防跨省界水污染事件發生,確保國家考核的黃河和渭河出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要求。加強跨省、跨地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的監測,凡是已建成的水質自動監測站要盡快投入運行,按期上報監測數據。
(四)加強綜合防治,確保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全面加強
認真落實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努力確保市區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繼續做好清潔能源改造工作,落實天然氣氣源,確保改造工程取得實效。加快實施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建設步伐,抓好市區熱源和供熱管網建設。
繼續推進二氧化硫控制區污染防治力度,確保蘭州市和張掖市二氧化硫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金昌市和白銀市二氧化硫污染進一步改善。加快實施列入《甘肅省“十一五”二氧化硫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中燃煤電廠脫硫項目和重點企業二氧化硫治理項目,完成國電靖遠發電公司4#爐脫硫工程、白銀公司三冶煉廠“三廢”治理工程和金川公司新建70萬噸硫酸配套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啟動實施大唐蘭州西固熱電公司和國電蘭州熱電公司脫硫工程。加快全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13個市州醫療廢物管理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力爭年內建成試運行或開工建設。積極做好全省持久性有機污染調查、全省危險廢物焚燒單位及規劃內項目專項檢查和鉻渣治理督辦檢查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抓好嘉峪關、酒泉和蘭州等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
(五)強化環境執法,確保群眾環境權益得到保障
一是認真做好國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和環境監察執法標準化建設項目。2008年上半年,要全面完成省級監控中心、13個市州監控中心、72個重點污染源、9個城市污水處理廠環保在線監控裝置和36個環境監察機構能力建設工作。落實好配套資金,嚴格按照項目建設要求和國家招標采購的有關規定,確保工程質量,盡快發揮項目在污染減排和提升環境執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繼續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繼續鞏固造紙、電石鐵合金和涉鉛行業專項整治成果,嚴防死灰復燃。重點抓好城市污水處理廠、燃煤電廠和造紙行業環保設施運行監管,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繼續做好飲用水源地清理整頓和各類開發區“環評”及“三同時”制度專項檢查,對嚴重影響群眾健康又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環境問題要進行掛牌督辦。建立環保后督察工作長效機制,對掛牌督辦企業、流域限批地區和嚴重違法企業實行后督察,確保已掛牌督辦環境問題整改措施的落實,按期完成整改任務。
三是繼續做好重點行業和居民集中區、重點流域沿岸及水源地上游環境敏感地區污染隱患排查,落實和完善應急預案,加強環境應急演練,有效防范突發環境事件。組織對省上確定的11家環境安全隱患重點企業整改情況進行檢查,凡是沒有完成環境安全整治的企業,要盡快落實相關整治要求,確保盡快完成整治任務。
四是認真做好環境信訪案件和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理工作。及時做好環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報告,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訴求,認真做好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對和處置工作。
(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確保生態保護工作不斷上臺階
全面落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努力改變農村環境保護滯后的局面。加強農村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控制重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向農村和落后地區轉移。一是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廣畜禽養殖污水處理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技術。積極開展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工作,進一步推動“甘肅省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抓好平涼市、甘州區、永靖縣國家試點工作。指導有條件的市州編制《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各市州要結合本地實際在污染減排、面源污染控制、有機循環農業等方面有選擇的抓2-5個試點。二是繼續做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夯實工作基礎,高度重視和做好土壤污染調查工作,確保完成有關土壤樣品采集、分析測試、數據整理和成果集成工作。三是嚴格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認真做好非污染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項目和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聯合有關部門,對在建交通、水電、礦山、油田等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保措施執行情況,進行風險排查和專項整治檢查。四是根據《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的要求,編制《甘肅省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的實施方案,加強甘肅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五是繼續抓好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和執法監管工作。
(七)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全省核與輻射安全
2008年,在全面理順核與輻射環境管理體制的基礎上,要以輻射環境安全為落腳點,全面加強核與輻射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甘肅省放射性廢物庫擴建工程和國控輻射監測點建設,建成蘭州市輻射監測自動站。二是出臺《關于加強放射源管理的意見》,進一步加大放射源管理和輻射安全許可證發放工作。加強對重點核設施的監督性監測和管理。繼續做好運進甘肅乏燃料的監督性監測。三是開展電磁輻射、伴生礦、廢舊金屬冶煉、破產倒閉企業放射源等四個專項檢查,確保全省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八)加強環境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省環保工作水平
2008年是污染源普查的沖刺年,重點要做好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匯總等工作。近期,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要組織對各地機構、人員、經費落實及培訓情況進行督查。各地要按照“倒計時”的方法,不折不扣地按進度要求,做好入戶調查、數據審核、錄入及匯總上報等階段的重點工作,建立污染源信息數據庫,開發應用好普查成果,為環境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支持。
繼續抓好規劃、科技、監測、產業、信息工作。扎實做好全省“十一五”環保規劃中期評估,建立規劃的年度執行、績效評估和考核機制,全面推進各項環保工程順利實施。加大環境科技投入,加強環保產業,大力推進環境科技能力創新,啟動一批高科技環境科研和技術攻關研究項目,重點抓好省級科技團隊創新工程和環保監測系統有機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技術支持作用,重點做好全省空氣、水環境質量監測和重點污染源等監督性監測工作,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減排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強環境政策研究、環境立法和環境信息化工作,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管理環境事務和服務社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