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0-05-19
- 點擊:382
- 來源:
一、2009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全市上下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一手抓災后恢復重建,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全年生產總值增長9%,達到 13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9%,達到200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達到23.1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達到17.14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2%,達到17億元。其中,市縣級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5%,達到7.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5%,達到35.0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達到9477元,凈增7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1%,達到1995元(含災后重建因素為2300元),凈增215元;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完成了計劃控制目標。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災后重建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制定實施計劃。積極制定了《中央重建基金項目年度實施計劃》,將重建基金落實到了具體項目。二是明確工作責任。制定了《貫徹落實全省加快災后恢復重建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全面加快我市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了部門和縣(區)災后重建工作任務。三是實行目標管理。市政府與各縣(區)及市直部門、單位簽訂了《隴南市災后重建項目目標管理考核責任書》,細化了目標任務、量化了進度要求、靠實了工作責任。四是加快項目審批。制定了《隴南市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管理辦法》,簡化審批程序,加快項目審批進度。五是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及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全市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重要成果: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計開工災后恢復重建項目1793項(不含城鄉住房),竣工462項,在建1331項,累計到位資金207.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97億元(含城鄉住房)。農村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已全部竣工,農村居民住房重建竣工226130戶,竣工率達到99.21%;公共服務恢復重建項目累計開工1205項,竣工275項,完成投資14.56億元,縣以下學校、醫院重建任務完成較好;開工基礎設施、城鎮體系、農村建設、市場服務體系、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等領域恢復重建項目588項,竣工187項,累計完成投資33.6億元;深圳直接援建的19個項目已竣工13項,累計完成投資3.92億元。災后恢復重建基本達到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實現了災民妥善安置和生產生活條件的較好恢復。
---項目建設勢頭強勁。全市項目建設呈現出儲備多、開工快、投資高、效果好,各類建設項目協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加快,民生項目建設勢頭良好的局面。全市實施投資50萬元以上的正常建設項目1028項,完成投資106億元。新建項目764項,新開工項目和完成投資比上年有所增長。其中,蘭渝鐵路(隴南段)、蘭海高速公路(隴南段)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進展良好,文縣麒麟寺電站建成發電,世行貸款項目開工建設,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庫區移民項目順利實施。招商引資簽約合同項目180項,合同履約率達到80%。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蘭渝鐵路、蘭海高速等一批災后重建、擴大內需重點、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輻射、帶動和支撐了相關產業發展,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預計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同比增長69%,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8.32億元,同比增長6.3%。一是糧食總產量達到96.61萬噸,同比增長4.3%,創歷史新高。二是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水產養殖、蠶桑、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有新的發展。三是畜牧業穩步發展。肉蛋奶產量達到15.6萬噸,同比增長10.1%。四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加快,培育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市場配套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農業產、供、銷一體化進程。五是生態環境治理有序推進。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一是大力推進公路建設,“瓶頸”制約逐步破解。武罐高速公路以及國道212線宕昌至臨江段、省道205線江洛至武都段、國道212線臨江至罐子溝段等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開工建設。實施農村公路項目1340項8225公里,完成1083項5918公里。二是加快電網建設與改造步伐,電網結構日益完善。進一步發展330KV、220KV、110KV電網,優化35KV、10KV配網。武都、西和330KV送變電工程竣工投運,臨江330KV送變電工程、黃渚110KV送變電等10個110KV工程開工建設,35KV及以下工程穩步推進。三是扎實推進水利建設。完成農田灌溉工程85項,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建成防洪河堤36.27公里。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34項,解決了11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實效。相繼建成了一批城鎮道路、供水排水、垃圾處理、環境衛生、生態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江南長江大道、武都城區集中供熱等一批市區建設工程加緊實施,各縣城區道路改建、污水處理配套管網、亮化美化等縣城改造工程進展良好。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一方面由于災后重建、擴大內需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帶動,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全面落實了社會保障措施和支農惠農政策,增加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和標準,有效提高了城鄉低收入家庭、困難群眾的收入。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達到9477元,凈增7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1%,達到1995元(含災后重建因素為2300元),凈增215元。
---工業生產企穩回升。積極引導和支持鉛鋅、黃金、硅鐵、建材、綠色食品、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加工制造八大主導產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節能減排。加快苗家壩水電站、橙子溝水電站、成州集團10萬噸鋅冶煉、寶徽集團10萬噸鋅冶煉、徽縣8萬噸鉛冶煉、成縣120萬噸和武都1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等重點工業項目建設,有效遏制了工業生產大幅下降的趨勢,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逐步好轉。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3.14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14億元,同比增長2.3%。
---財政狀況逐步好轉。積極應對企業利潤空間狹窄、骨干企業開工不足、主體稅種下滑嚴重、新增稅源少等財政增收的困難局面,強化征管,加強財源建設,財政整體狀況逐步好轉。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完成市縣級財政收入7.9億元,同比增長3.5%。
---社會消費繼續趨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05億元,同比增長16.5%。一是旅游消費不斷上升。全年共接待游客26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6%,旅游綜合收入增長45.3%。二是市場景象日益繁榮。改造縣級農資配貨中心和鄉鎮級農產品供銷體系,實施“家電下鄉”、“汽車以舊換新”,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城鄉市場服務體系進一步改善。三是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推動了城鄉群眾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消費需求繼續增長。四是價格運行總體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平均漲幅為2.2%。
---民生建設取得實效。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年初確定的12件實事狠抓落實。一是全面深入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抓好五保戶保障、“兩免一補”、糧食補貼、農機補貼、基本醫療保險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措施落實。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足額發放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等各類補貼7.61億元。二是深入實施民生項目建設。建設551個重建村供水管網1261公里、供電線路501公里、通村公路1005公里、堤防63公里。建成便民橋113座。建成通村等級公路464條2043公里。實施扶貧整村推進項目110項,減少貧困人口7.6萬人。實施廉租住房項目19項、經濟適用住房項目18項。三是進一步加大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新增就業1.45萬人,輸轉勞動力65.9萬人,創勞務收入43.5億元。四是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民政福利等各類社會事業項目共212項,累計完成投資8.7億元。
---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目標順利實現。突出抓好冶金、煤炭、電力、化工和建材等重點行業的節能工作,年底完成萬元GDP能耗比2008年降低5.1%。基本實現了每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的控制目標。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深化國有企業轉換機制。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獸醫體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業行政執法體系等改革。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投資體制改革,規范完善了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全面推行了政府投資項目評估論證和專家評議制度,重點開展了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公示和聽證制度試點工作。推進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開展了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完善了“鄉財縣管鄉用”制度。推進了文化、衛生、科技等各項社會事業改革。進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發展體制。建立了比較合理的就業和勞動保障制度。
二、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和省委區域發展戰略,按照市委總體發展思路和把握大局、確定目標,抓牢重點、強化措施,深度落實、加快發展的工作要求,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扎實推進災后重建,著力壯大主導產業,全力夯實基礎設施,高度關注民生,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努力開創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46億元,增速達到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40億元,同比增長20%;工業增加值達到27.3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1億元,同比增長16%;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7.9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1億元,同比增長3%;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41.36億元,同比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30元(凈增853元),同比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34元(凈增239元),同比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2%。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災后重建,全力以赴完成重建任務。按照“三年重建任務力爭兩年基本完成”的總體要求,確保城鎮住房和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其它恢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一是抓好農村住房重建戶掃尾工程和重建村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爭三季度末全面完成城鎮住房恢復重建任務。二是全面完成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三是進一步加快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四是突出抓好工業企業、農村生產恢復重建,實施好以工代賑、貧困村重建、商貿流通、市場建設、旅游設施等項目。五是實施好泥石流、滑坡綜合治理工程,力爭年末基本完成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修復項目建設。六是積極配合省上抓好移民工作,促進移民項目盡快實施。七是進一步加快援建項目實施進度,確保援建項目順利完成。八是高質量完成《災后重建志》的編纂任務。
(二)咬定項目不放松,實現項目建設新突破。確保今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40億元,同比增長20%。首先,科學謀劃抓儲備,提高項目針對性、科學性、命中率。其次,加強管理抓質量。認真抓好項目前期工作,強化項目督查,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各項制度和工作機制,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第三,突出重點抓實施。確保新增中央擴大內需項目建設按期完成,切實抓好300項市列重點項目建設。第四,創新方式抓招商。力爭招商引資項目150項,簽約資金90億元以上,履約率達到80%。第五,千方百計抓爭取,爭取一批能夠促進隴南發展的好項目進入國家和省上的計劃盤子。
(三)全力破解“三農”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力爭糧食產量達到96.6萬噸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抓好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災后移民、生態移民等工作。繼續突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增全膜雙壟溝播面積35萬畝。繼續推進扶貧開發,實施扶貧整村推進100個村,減少貧困人口5萬人。抓好勞務輸出,多渠道輸轉農村勞動力 67萬人,力爭勞務收入達到52億元。
(四)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經濟發展條件。一是加強公路交通建設。力爭十堰至天水國家高速公路隴南段、成縣至武都地方高速公路、成州民用機場等重大項目年內開工建設,渭源至武都國家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繼續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完成通鄉油路61條1265公里,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完成通村公路219條1058公里,努力實現村村通公路。二是積極推進城網、農網建設與改造。進一步發展330KV、220KV、110KV電網,優化35KV、10KV配網,實現主網發展與配網發展協調配套。三是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閘改造、農村沼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項目實施。四是要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繼續抓好以長治工程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生態修復、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建設。
(五)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提高工業發展能力。緊緊抓住工業八大主導產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改造,優化產業升級。突出抓好以西城經濟開發區、徽成循環經濟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的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抓好苗家壩、橙子溝、椒園壩等50多個在建水電站建設,加快文縣陽山金礦、寶徽公司10萬噸鋅冶煉擴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力爭實現萬元GDP能耗下降4.2%的控制目標。
(六)堅持內外貿齊抓,著力拉動消費增長。一是推進旅游業發展。繼續抓好十大名牌景區和十大重點景區(點)開發,完善旅游設施,擴大旅游消費,提高旅游收入。二是加強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繼續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三是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引導和鼓勵城鄉居民擴大住房、汽車、通信、教育、體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費,優化消費結構。四是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著力培育具有特色優勢的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具有競爭優勢的出口商品,力爭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0%以上。五是加快服務業發展。積極向金融、保險、物流、咨詢等新型現代服務業拓展,優化結構,增加就業,擴大消費。六是維持良好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物價監管,確保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七)加快改善城鄉結構,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實施一批城鎮道路、給排水、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改善城鄉二元結構。重點抓好隴南市區主支干道路網、隴南物流中心、城區集中供熱,成縣濱河東西路改造、東河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設。
(八)注重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切實抓好便民橋、農村公路、農村人口安全飲水、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為重點的民生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配合推進醫改重點任務,繼續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完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人口計生工作。全面完成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試點任務。
(九)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完善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獸醫體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業行政執法體系等改革任務。開展土地流轉試點工作。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完善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機制。
(李東新 趙榮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