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03-15
- 點擊:227
- 來源:
一、2007年慶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7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緊扣“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提速發展”的工作主題和“開發三大產業、建設三大基地、推進三化進程、實現三增目標”的總體思路,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重點,謀長遠、抓大事、夯基礎、促發展、求突破,使全市經濟社會在面臨諸多困難和遭遇嚴重旱災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穩步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計劃目標圓滿完成,主要指標呈兩位數增長。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大關,完成200.82億元,占計劃101.99%,增長13.2%。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2.65億元,占計劃101.1%,增長2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72億元,占計劃103.66%,增長18.05%;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6.06億元,占預算105%,增長20.5%,小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0.42億元,占預算107%,增長2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96元,凈增806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030元,凈增156元,增長8.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61‰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2%;城鎮化率達到24.66%,增長3個百分點。
項目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慶化300萬噸搬遷改造集中加工、西長鳳高速公路、西平鐵路、慶陽機場改擴建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將開工建設。石油、煤炭資源勘探取得重大進展。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5億元,占計劃124.57%,增長49.5%。全年共啟動實施50萬元以上各類建設項目1874個,完成投資108.78億元,增長50.6%。其中:農業項目433個,完成投資26.17億元。工業項目340個,完成投資16.9億元。交通能源項目162個,完成投資20.4億元。城市基礎設施項目504個,完成投資32.15億元。商貿流通項目183個,完成投資10.21億元。社會事業項目252個,完成投資8.55億元。
農村經濟穩中有升,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年糧食總產完成88.13萬噸。種植瓜菜121.5萬畝。肉牛飼養量達到68.6萬頭,羊飼養量達到236萬只。種植油葵和白瓜籽52.9萬畝,種植紫花苜蓿119.83萬畝,新栽黃花菜11.98萬畝、優質蘋果30萬畝。完成人工造林17萬畝,新修梯田9.56萬畝,完成流域治理面積425.15平方公里。啟動實施1縣1區、20個鄉鎮、100多個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新建20戶以上集中連片小康農宅示范點118處,4058戶。全市絕對貧困人口下降到16.54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下降到32.85萬人,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7.4%。
工業生產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效益進一步顯現。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2.65億元,占計劃101.1%,增長21.5%,其中地方完成5.53億元,增長2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完成192.2億元,增長12.9%;其中地方完成16.4億元,同比增長29.1%。非公經濟完成增加值43.23億元,增長18.9%;上繳稅金2.06億元,增長26.7%。境內原油產量達到268.47萬噸,增長4.3%,加工量達到115.26萬噸,增長2%。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外貿經濟持續發展。全年共實施50萬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282個,完成投資25.52億元,增長33.26%;啟動民資項目510個,完成投資18.37億元,增長30.1%。全年完成外貿出口供貨總值5.91億元,增長24.2%,完成出口創匯9597萬美元,增長6.9%。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本公共服務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受惠覆蓋面達到97%,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四個全覆蓋”基本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7.37%;市、縣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旅游產業開發勢頭旺盛,人口生育得到有效控制。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深入實施。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節能減排工作有序開展。惠民實事全面落實,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過去一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取得了矚目成就,但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產業化、工業化程度低,與全國、全省相比,特別是與周邊地區相比較,差距仍在拉大,經濟發展面臨著擴大總量和調整結構的雙重任務。二是農業基礎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條件差、水資源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四是物價上漲對群眾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
二、2008年慶陽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慶陽和建設西部油城、隴上煤都、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突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提速發展主題,堅持“四抓三支撐”和“開發三大產業、建設三大基(勝)地、推進三化進程、實現三增目標”的基本思路,把握以人為本、好中求快原則,強化基礎增后勁,開發產業促調整,重視“三農”增收入,改善民生保和諧,改革創新促開放,確保實現“兩個高于”的目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開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新局面。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235.38億元,增長12%;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5億元,增長16%,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億元,增長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4億元,增長20%;大口徑財政收入30.5億元,增長17%,小口徑財政收入12.15億元,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5億元,增長16%;外貿出口供貨總值7.15億元,增長21%,出口創匯1.02億美元,增長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2203元,增長8%;非公經濟增加值48.8億元,增長12.9%;糧食總產量92.5萬噸,增長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GDP能耗降低4%;城鎮化率增加3個百分點。
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是:
(一)奮力打造甘肅能源化工基地,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堅持把大辦能源化工工業作為經濟提速發展的主攻方向,大力開發石油、煤炭、天然氣、煤層氣“四種優勢資源”,加快發展“四個產業集群”,配套建設“四個產業園區”,千方百計擴張工業經濟總量,推動全市經濟結構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變。同時注重發展建材、醫藥、食品、環保工業,著力培育機械工業,增加工業門類,優化工業結構,發展壯大地方工業實力。
(二)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良好勢頭。堅持從市情出發,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推進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一是把發展生產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不斷擴大“六個百萬”工程建設規模。二是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治本之策,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三是把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農產品賣難等問題,進一步加大勞務輸轉力度。四是繼續加大扶貧工作力度。
(三)加快以交通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破“瓶頸”制約
開工建設西長鳳高速公路、西平鐵路、慶陽<?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4C級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通鄉公路建設步伐,全力構建全市主干公路、鐵路和民航立體交通網絡框架,打通出境通道,逐步實現與境外交通網線的全程對接。加快建設以工代賑骨干油路工程和農村公路工程。立足煤田開發用水和解決城鄉生產生活用水,大力開發水資源。
(四)加快市政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
按照城鄉統籌,區域中心城市、縣城、重點小城鎮和小康村互動,城市建設和產業開發聯動的思路,進一步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重點做好慶陽市區舊城區改造和市容整治、新區擴容和設施完善,增強中心城市整體功能,提升現代城市品位。
(五)搞活商貿流通,擴大對外開放
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完善商貿流通體系,培育消費熱點,增強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大外資引進利用力度。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鞏固和擴大外貿出口基地建設。積極開展項目推介和經貿合作。
(六)全面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抓住國家政策向西部地區社會事業和基本公共服務傾斜的機遇,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大力推進文化產業開發,加快城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全民體育健身運動,全面建成公檢法司項目。切實解決好就業、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關系群眾貼身利益的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大力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上有關改革工作的精神,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抓創新”的要求,著力解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體制矛盾和問題,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八)全面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是落實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二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三是切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四是加大節能降耗減排工作力度。
(白常身 侯獻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