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1-16
- 點擊:706
- 來源:甘肅日報
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河西堡化工循環產業園。呂兆
金昌市區一角。 陳興明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這是一組令人欣喜的數字:預計金昌市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500億元、人均突破11萬元,同比增長11%,排名全省前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8%,連續三個季度獲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獎第一名……
2022年,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企業生產運營成本持續增加等壓力,金昌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對標對表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主動融入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實施“四強”行動,以市企融合為基礎,聚焦“2+4”產業鏈培育提升、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重大任務和重點工作抓落實,實現了經濟發展大跨越、改革開放大突破、城鄉建設大變化、民生福祉大提升,取得了“走在前列、爭創一流”的好業績,在奮進新征程中迸發出生機與活力。
金川集團鎳合金有限公司鎳板帶材生產車間。張俊成
甘肅金拓鋰電新能源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產線。
市企融合,厚植發展新優勢
企業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火力全開”趕訂單;項目工地上,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忙建設……寒冬臘月,走進鎳都金昌,處處都是生產建設的火熱場面。
克服疫情不利影響,金昌市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細化出臺58條具體舉措,與金川集團公司共同設立鎳都產業投資基金,設立強工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企業應急周轉金,擴充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風險補償金,強化經濟運行監測服務和生產要素保障,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全年累計減稅降費28.5億元,新設立市場主體6335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家,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5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增長逆勢上揚、亮點頻頻。
新興產業提速崛起。圍繞國家所需、金昌所能,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積極引進鏈主企業、頭部企業,實施延鏈補鏈強鏈項目216個,一大批支撐作用明顯、帶動力強的產業項目建成投用,產業鏈由單一延鏈向融合補鏈強鏈轉變,“2+4”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45%。聚焦打造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及新材料基地,量身定制支持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發展的13條政策,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發展。設立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新能源電池產業聯盟,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500萬千瓦,新能源電池原材料及輔材本地產業化率達75%,為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壯大現代產業體系注入了新動能;金川集團公司生產的寬幅純鎳帶材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大規格銅鎳合金管材、“手撕銅箔”國內首創,有色金屬產品加快由“原”字號向“材”字號轉變。金川集團公司營收和利稅均創歷史新高,國際信用評級全省國企最高,為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頂梁柱作用。
項目建設大干快上。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堅持要素圍著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緊盯產業政策導向,聚焦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動態更新項目清單,以項目大建設促進經濟大發展,謀劃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42個,省列、市列重大項目全部開復工,35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88億元。先后組織兩批次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和觀摩活動,成功承辦全省重大項目開工活動,新洋豐、心連心等重大項目當年引進、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市企聯合舉辦新能源電池產業招商引資推介暨項目簽約大會,第28屆蘭洽會簽約項目47個267億元,全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40個,預計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0.6%,向上爭取資金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是近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產業類投資占比達到80%以上,新興產業投資占產業類投資的70%以上,民間投資占比接近50%,投資結構明顯優化。
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堅持把園區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項目建設的主陣地,完善“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持續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和項目布局,放權賦能加快園區發展。標準化廠房建設、園區道路提升改造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20宗“標準地”帶標出讓、“拿地即開工”,網絡貨運數字產業園交易額達到30億元,招商引資展示中心加快布展,園區發展能級和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升,金昌經開區產值突破千億元,增速全省第一;河西堡工業園產值突破70億元,被列為全國發展農藥產能重點園區;永昌工業園被評為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工業園區。永昌縣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金川區通過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績效評估。
改革創新加力加效。堅持創新驅動、改革賦能,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大力實施強科技行動,強化廳市、市企、校企協同創新,配合金川集團公司成功舉辦第24次金川科技攻關大會,推進鎳鈷共伴生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成立金昌科技支行,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穩居全省前列。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深化金(昌)武(威)融合發展,全國首例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監管通關模式落地金昌,外貿進出口總值預計增長20%,總量穩居全省第一。統籌推進110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完成。永昌縣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金川區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通過驗收,城市信用排名位列全國261個地級市第三十位、較2021年提升74個位次。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市大數據管理局和大數據中心,“數字政府”全面上線運行,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達到97.5%,在全省率先全域開展企業投資項目信用承諾制改革,設立全省首家企業投資項目代辦中心,每季度召開政銀企溝通對接會、表彰獎勵優秀企業家,營商環境評價位列全省第三。
城鄉融合創示范,區域協調發展更趨均衡
“住得舒坦、吃得健康、環境還好,現在我們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饞。”近日,說起生活新變化,金川區雙灣鎮陳家溝村民徐海燕滿臉自豪。
過去的一年,金昌市堅持把城鄉融合作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高標準編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規劃,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文明創建成效明顯。以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抓手,持續夯基礎補短板、增顏值提氣質,加快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序實施城市照明、風貌色彩、全域綠化、綜合水系連通等專項規劃,扎實推進精致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金川區城市更新行動PPP等項目,新建改造市區13條道路,改造提升20個老舊小區,提檔升級6個農(集)貿市場。重拳出擊拆違治亂,扎實開展“一難兩亂”專項整治,新建停車場18個,新增停車泊位11511個,地下排水不通、供熱管線老化、路網循環不暢、停車難、“蜘蛛網線”、“飛線”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持續深化“逢6包街包幫”“德潤金昌”“文明交通”等品牌活動,創新實施“百千萬”工程、家庭文明積分、“三隨”等志愿服務項目,統籌推進文明村鎮、文明校園、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創建“細胞工程”,常態化開展創城督導,健全完善“紅黑榜”制度,推動形成全面動員、全域覆蓋、全民參與、全力推進的創城工作格局。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糧食安全“兩條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實現“雙提升”。整合各類資源要素,統籌推進“五大振興”,啟動鄉村振興示范片帶創建,集中力量打造示范試點,以點上突破帶動面上整體推進。深入實施鄉村建設突破年行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加大農村改廁、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度,拆舊建新、改造提升農宅9985院,金川區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區)。深入實施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項目,完成熱源清潔化和建筑節能改造171萬平方米;扎實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2476戶6971名群眾喬遷新居。新建省市級鄉村建設示范村34個,雙灣鎮省級示范鎮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整市推進鄉村建設示范市成效明顯。
縣域經濟爭先進位。大力實施強縣域行動,設立1億元農業特色產業投資基金,持續推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培育壯大高原夏菜、優質牧草、畜牧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和多元富民產業,焦家莊鎮獲批實施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朱王堡鎮(高原夏菜)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永昌縣加快建設工業富縣、農業強縣、文旅名縣,列入全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試點示范縣,經濟總量預計突破110億元,總投資逾57億元的金川銅冶煉項目為縣域經濟爭先進位注入強勁動力;金川區加快建設經濟強區、質量強區、服務名區,縣域經濟綜合排名全省第五,經濟總量預計突破400億元。
用情用力惠民生,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金昌高原夏菜生產基地。
民生之大,家國所系;民生之微,衣食住行。
金昌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對疫情沖擊,因時因勢調整優化防控舉措,加強統籌調度,提升處置能力,領導干部包抓督導、基層組織沖鋒在前、機關干部下沉一線、醫務工作者負重前行、廣大群眾守望相助,群防群控、保供保暢、共克時艱,重點企業不停產,重大項目不停工,招商引資不停步,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減少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生態環保常抓嚴管。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抓好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祁連山常態長效保護成效不斷鞏固。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行動,實施金川區綠洲邊緣經濟型生態林建設、永昌縣退化草原修復治理等工程,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市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穩定,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全國前列,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成功入圍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民生事業提標擴面。民生類支出占全市財政總支出的75%,省市民生實事全部兌現。在全省各地因疫情沖擊就業形勢普遍嚴峻的背景下,完成新增城鎮就業近1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8160元、19980元,穩居全省前列。堅決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投訴線索辦結率保持全省前列。“雙減”政策落實落細,教育“五好工程”實現一年見成效階段性目標。健康金昌深入推進,市人民醫院整合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公共衛生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建成投用,城鄉居民醫保、養老、低保、特困供養等保障標準持續提升。全面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證”改革,實現“交房即交證”常態化。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縱深推進,完成率達到76.12%,全省排名第二。國有土地上已售城鎮住宅歷史遺留“登記難”問題有效化解,總體發證率達到100%,位列全省第一。蘭張三四線高鐵金昌段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具備開工條件,鎳鈷工業基地水源保障工程主體基本完工,韓家峽水庫達到蓄水條件,永清、河清公路改建工程完工通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
社會治理提質增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學習借鑒北京“接訴即辦”經驗,謀劃推動“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臺融合升級,以市場主體和群眾訴求驅動基層社會治理。建立市委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實施治理高效現代化新金昌“八大工程”,不斷完善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全面推行“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基層治理模式,加強零散樓棟和“三不管”樓院物業管理。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大力倡樹文明新風,金川區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順利通過驗收,全市基層協商民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平安建設扎實推進。堅決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持續鞏固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懲治群眾反映強烈的非法集資、電信網絡詐騙、養老詐騙等違法犯罪。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突出抓好金融、政府債務等領域風險排查整治。統籌抓好安全生產、信訪維穩、防災減災、道路交通、食品藥品安全等工作,高效完成國家“應急使命·2022”抗震救災實戰化演習。入選第五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創建推薦城市。
春山在望,未來可期。站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起點,金昌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將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昂揚的姿態,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緊迫感抓落實、謀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更加絢麗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