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7-26
- 點擊:127
- 來源:隴南日報
農家客棧
許壩村
何家莊村書屋
三泉村
“新農人”直播帶貨
鄉村文化館
四合村
“城市后花園”的華麗蝶變
四合村
隴南日報記者 海秀芳
孩子在小巷里嬉戲、大人在家門口營生、老人悠閑地在廣場閑談……仲夏的傍晚,武都區姚寨鎮四合村內,水美天藍、綠樹成蔭,農家樂內燈火璀璨,客人滿座。
曾幾何時,河道內滿是污水和垃圾,臭氣熏天,馬路兩邊亂搭亂建,是四合村的真實寫照,而如今,這個臟亂不堪的村子,搖身一變,已然成了宜居宜養的“城市后花園”。
四合村是如何實現完美蝶變的?
四合村黨支部書記張侯德向記者介紹起了村子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按照姚寨鎮‘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文旅康養融合的發展定位,四合村著力建設集鄉村旅游觀光、農事體驗、養生度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旅康養勝地,全面推進鄉村旅游發展。”
談及細節,張侯德補充道:“我們通過對現有民居和農家樂進行提升改造,高標準實施雨污分流,實現了雨水入渠、污水入池,并對巷道溝道進行美化治理,全面清理亂堆亂放,拆除私搭亂建等,全力改善人居環境?!?/p>
村容村貌改變成效大不大,村民最有發言權,鄉村旅游發展好不好,源源不斷、慕名前來的游客最有說服力。
“最近天氣炎熱,聽說姚寨溝的四合村建設得好,今天我專門帶著全家人到農家樂品農家飯、賞姚寨美景,感覺不虛此行?!闭凳罴?,遠嫁他鄉回武都看望家人的王女士高興地說。
改善人居環境,推進鄉村旅游發展,重點在干,關鍵在人。
近年來,四合村堅持黨建引領促進鄉村振興,政府主導整體村容風貌,在民居房屋改造中,堅持“一事一議”原則,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議定民居及農家樂房屋改造事宜,營造了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圍。
“我們對原來的房屋、院落都進行了裝修改造,現在房間、院子空間都變大了,每天接待的客人也比以前多。”四合村鄉村百味農家樂老板王先生對新裝修的農家樂很滿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示范鄉村建設過程中,四合村還通過清理閑置集體土地,建設村集體智慧停車場,盤活了村集體資源,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如今,漫步在四合村,寬闊的瀝青馬路一眼望不到頭,一幢幢具有東羌漢風特色的房子盡收眼底,房前屋后綠意盎然,一幅宜居宜游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山根村
農文旅融合綻放“美麗經濟”
山根村
隴南日報記者 王 康
走進詩意棲居的康縣長壩鎮山根村,拾階而上,一步一景。
改造提升的打鐵房、榨油房、石磨房鄉土味十足,配套建設的農家書屋、牛欄咖啡館、云梯燈光秀、童趣廣場等休閑旅游業態不斷涌現……
眼前的山根村,處處透著精致,既保存著古村落的厚重質樸風韻,也融合有現代的朝氣蓬勃活力。
“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我們突出‘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引導大家投工投勞,對原先的住房進行修繕和改造提升?!鄙礁妩h支部書記胡彥康介紹道,近年來,山根村積極推動旅游與村莊自然資源、農耕文化、生態環境的深度融合和產業嫁接,促進農文旅產業高質高效發展,逐步實現了閑置資源活起來、村莊整體美起來、鄉村旅游火起來、村民共同富起來的美好愿景,持續將生態優勢發展為“美麗經濟”。
胡彥康告訴記者,山根村按照“支部帶動、農戶參與和企業投資”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的村集體合作社牽頭,整合流轉村內農房、土地、承包地等閑置資源,將其入股到村集體成立的“夢里山羹”旅游公司,發展集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俗體驗、網紅帶貨于一體的農文旅康養產業體系。
夏日的傍晚,隨著夜幕的緩緩降臨,山根村也變得熱鬧起來:民俗演出、燈光演藝先后開始,特色小吃、燒烤更增添了不少煙火氣息……
“現在,村里已經形成了‘白天可旅游、夜晚有食宿’,村民‘晝有勞務報酬、夜有服務收入’的鄉村經濟模式。村民們也意識到,只有把文旅產業當做幸福產業來打造,大家才能掙上‘文化錢’,吃上‘旅游飯’”。在長壩鎮綜治中心主任馮彩霞眼里,山根村正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據了解,今年“五一”期間,由村集體經濟領辦的“桃園喜居”民宿開始試營業,僅一個月的營業額就突破了10萬元,預計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0多萬元,同時還提供了60多個就業崗位。
“我將自家的舊房子流轉給旅游公司能夠帶來一筆收入,平時自己也在民宿里打工,再加上村集體經濟分紅,一年下來要增收不少?!睂Υ迕窈B紅來說,最高興的事情莫過于招待四方游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根村正利用它獨特的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充分融合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讓山水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美麗經濟”持續綻放。
花橋村
全域旅游鼓起群眾“錢袋子”
花橋村
隴南日報記者 李俊興
白墻青瓦,綠樹成蔭,盛夏的康縣長壩鎮花橋村,山峰如黛,碧溪潺潺。
“這里曾是遠近皆知的‘窮溝溝’,自從建設美麗鄉村之后,小村莊大變樣,村里環境好了,村民錢包鼓了,臉上的笑容多了。”長壩鎮武裝部部長崔自坤說。
近年來,花橋村走生態立村、生態致富的路子,通過整體化建設和品牌化經營,圍繞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大力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鄉村賓館等項目,為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吸引著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鄉,他們在新建的寬敞、高效、衛生的酒店式廚房里做起了農家菜、辦起了農家樂。從最初的一兩家農家樂發展到如今的30余家,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我們在不斷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的基礎上,探索康養文旅的發展新方向。目前,我們計劃推出康養旅居系列的食療餐飲和文化體驗等活動,這是一個不斷摸索、學習和總結經驗的過程,但我們依然充滿信心?!贝迕駰钚≤娬f,他率先創辦旅游公司,在全域旅游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
“在花橋村的背后,就是康縣第一峰——青龍山。2023年,青龍山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它的建設將給花橋村帶來更多的機遇。”楊小軍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2年花橋村接待游客約21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30多萬元,花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58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綠水青山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態紅利。
福壩村
藏在大山里的詩意村莊
福壩村
隴南日報記者 尚敏賢
盛夏的康縣,隱匿于大山深處的美麗鄉村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展現出勃勃生機。
來到康縣長壩鎮福壩村,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從村口向村內緩緩延伸,漫步其中,曲徑通幽的小巷,古香古色的民宿,別具風格的農舍,以及隨處可見的“?!弊?,都為福壩村增添了厚重的韻味。
近年來,福壩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深度融合,按照“國際范、甘肅味、鄉土情”的建設思路,保留傳統村落形態,打造出青山掩映、碧水環繞的美麗鄉村,堅持培育“美麗鄉村+”模式,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通道,把“生態優勢”變成了“民生福利”。
修建村道、完善配套設施、開發民宿、發掘旅游景點……昔日的“爛泥村”成了熱鬧的“網紅村”。福壩村黨支部書記權連華告訴記者:“如今的福壩村鄉村旅游發展如火如荼,大家都想回來找商機。”
2020年3月,隨著美麗鄉村論壇會址項目在福壩村開工建設,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的福壩村村民李飛抓住機遇在村里建民宿客棧,12月,李飛的民宿和農家樂順利完工并開始運營。
“打了這么多年工,現在終于在家門口有了自己的一點事業,好的時候一天能掙1000元左右,感到很滿足?!崩铒w說。
“山清水秀空氣好”是福壩村最大的優勢和財富。依托綠水青山,福壩村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發展模式,成立經營主體13家,新建農業產業示范園,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康養旅游,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4年的36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4萬元。
從川壩到半山、從一隅到全村,一幅環境優、產業興、村民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福壩村更是緊緊立足資源優勢,完善旅游產業功能配套設施,促進旅游業轉型發展提質升級,同時,堅持做優做強多元化富民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不斷為鄉村振興添“薪”助力。
李子壩村
藏寨煥發新生機
隴南日報記者 羅 艷
沿著白馬河溯流而上,就來到了文縣鐵樓藏族鄉李子壩村陽尕山社,放眼望去,坐落于群山環繞之中的陽尕山寨在藏金菊的裝扮下顯得格外美麗、詳和。
位于李子壩村“腹地”的歸園田居民宿依山而建,青瓦白墻三層小樓格外“顯眼”,這里的山景房將陽尕山的美盡收眼底。
“水秀山清,空氣新鮮,民族風情獨特,以后還會常來?!薄吧胶?、水好、景色好、清幽靜謐?!薄懊袼卓蜅L貏e好,裝修很自然,住著很舒服?!薄按遄永锏教幎际乔嗍?、流水,還有柵欄、薔薇花,我們很喜歡這樣的環境?!薄澕偃占爸苣?,慕名而來的游客被原生態景觀深深吸引。
“以前的李子壩村,群眾居住條件簡陋,臟亂差現象十分突出。”李子壩村黨支部書記曹瑞林回憶說。
近年來,李子壩村積極探索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的路徑,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及自然資源,打造民俗村落,留住淳樸、自然的鄉村民俗文化,力求做到白馬文化原汁原味,逐步建成了集白馬民俗風情歌舞、民俗民居、飲食文化等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村。
如今的李子壩村,路邊的爛圈舍被拆除干凈了,兩旁白墻黛瓦的民房錯落有致,以及那極具特色的農家院落成了白馬河流域的一道靚麗風景。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
“家鄉不斷變好,鄉村變美了,游人多了,白馬人‘敞開大門’迎接各族朋友探秘、了解白馬文化。”文縣鐵樓藏族鄉鄉長楊歲榮說,“近年來,鐵樓鄉借助國家各項有利政策,有效加快了鄉村發展,老百姓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日子越過越好了!”
楊昊
解鎖返鄉創業的“青春密碼”
隴南日報記者 尚敏賢
盛夏時節,宕昌縣官鵝溝氣候涼爽宜人,自然風光秀美,游客來來往往。在溝內立界村三疊湖邊,有一家“三疊湖”農家客棧,在這里可以安靜喝茶,慢慢吃飯,康體養生……這家農家客棧的主人,正是“90”后返鄉青年楊昊。
早上6時,天已大亮,楊昊開始樓上樓下檢查客棧的衛生情況。
“現在天氣比較熱,來官鵝溝游玩的人多,就更要做好客棧餐飲和住宿的衛生管理,給游客留下一個好印象?!睏铌徽f,“現在正值旅游高峰期,預計今年凈收入大概能有四五十萬元?!?/p>
不僅是“致富能手”,楊昊還有另一個身份——立界村村支書。2014年,24歲的楊昊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毅然選擇回鄉創業;2015年,成立旅游合作社。他說:“實現夢想不一定只在大城市,回到農村一樣能實現自我價值。”
一路走來,他將這句話堅持到底,不僅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致富夢想,更讓村民們鼓起了腰包,帶領大家齊頭并進。
在楊昊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返鄉創業。同村的唐銀想經營著一家名為“官居”的農家客棧,“我之前一直在北京務工,2015年的時候聽楊昊說起他回鄉經營農家客棧,我一合計,干脆也回來創業?!?/p>
正說著,唐銀想手機上又來了一個預訂39間房的訂單,“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沒有錯?!碧沏y想笑著對記者說。
截至目前,立界村現有農家樂、農家客棧43家,旅游接待床位1800余張,同時,發展特色小賣部8戶、固定攤點2戶,旅游從業人員達到160多人。今年“五一”期間接待游客5萬人次,營業額達150余萬元;5月份以來,全村的營業收入大概有八九百萬元。
看著家家戶戶紅火的日子,楊昊談起了今后的打算:“在村內修建游客集散中心,完善配套設施;成立公司規范運營;積極與周邊景區銜接,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