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12-22
- 點擊:1471
- 來源:甘肅日報
特色民居連片林立、平坦村道戶戶直通、農家小院溫馨別致、濃厚鄉韻令人流連……如今的隴原大地,一個個精心打造的美麗鄉村正在詮釋著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豐富內涵。
眼前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群眾的感受最多。
什么是新生活?搬進獨棟小二樓的永昌縣六壩鎮九壩村村民南長云說:“頭一回住上了帶沖水馬桶的房子,高清電視、冰箱、電炕、節能暖爐,買東西門口就有超市,閑了還可以在村里的活動中心下下棋、跳跳舞,日子美得很呢!”
什么是新農民?剛喂完牛的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頡嶺村村民馬龍說:“家里新買了拖拉機、旋耕機、鍘草機,干農活輕松多了。以前養牛遇到問題沒辦法,現在縣鄉常常組織養牛技術培訓,有問題我和專家視頻溝通,遠程給我指導呢!”
什么是新農村?清水縣黃門鎮小河新村村民張連信把垃圾扔進政府配發的垃圾桶里,說:“以前垃圾隨手就往河道里、街道邊一扔。現在村里修得跟公園一樣,大家愛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了,鄰里和諧、互幫互助,一起把咱村打造得更美。”
近年來,我省以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為目標,以“千村美麗”“萬村整潔”“全域無垃圾”、農村“廁所革命”和村莊清潔行動等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造了一批美麗鄉村。
一張藍圖繪到底
青瓦白墻、小橋流水,群山環抱、曲徑通幽……一村一特色,一戶一景觀,在隴南市康縣,建設美麗鄉村不僅是干凈整潔,而且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19年,康縣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和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
美麗變革,規劃于前。近年來,康縣按照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的思路,堅持用城市理念規劃建設農村,根據全縣350個村不同的文化資源、鄉土風情和民俗特點,對全縣350個村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分年建設、整體推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根據實際確定了生態旅游型、古村修復型、產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文化服務型等五種建設類型。大力推進縣內各類道路全綠化,突出保護原生態風貌,加強對古村、古街、古樓、古坊和古樹名木的保護,不砍樹、不埋泉、不毀草、不挪石,繪就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凈家潔”的秀美畫卷。
如今的康縣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全域旅游,建成4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及69個旅游示范村,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317戶,鄉村旅游日接待能力5000人。
從昔日的“臟亂差”到如今的“潔凈美”,康縣是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我省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從2017年開始,整合各類項目資金38.04億元,集中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短短一年,全省建成900個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2000個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8797個“萬村整潔”村。甘南州“全域無垃圾”治理經驗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專題報道,隴南市康縣被國務院評為2019年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天水市清水縣、隴南市康縣、臨夏州積石山縣被評為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今年10月,中央改革辦對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開展情況專項督查時,給予充分肯定。
我省持續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堅持“無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一張藍圖繪到底,因地制宜編制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有效銜接,做到多規合一。在堅守建設風格方面,防止形式主義、大拆大建,提倡因地就勢、因陋就簡、修舊如舊,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和歷史傳承。
同時,我省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緊密結合,積極培育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健康養生、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每個縣市區依托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打造了一批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積極推進“萬村整潔”工程建設。整治農村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著力解決柴草亂堆、垃圾亂扔、污水亂排等環境“臟亂差”問題,拆除殘垣斷壁,打造出一批樣板村。
“三大革命”惠民生
家居碧水青山畔,人在春風和氣中。如今,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李葉由衷地感到生活美美的。
“村里環境更好了,生活更加便利。不說別的,解決了冬天上廁所的難題,就讓人覺得高興。”李葉坦言,“以前我家的土旱廁,一到冬天就結冰凍住,腳下容易打滑,鏟土掩埋費勁,上個廁所還得挨凍,很不舒服。現在家里蓋的新式廁所,不挨凍,不結冰,干凈不費水,也沒有異味,生活方便了很多。”
近三年來,我省在廣大農村地區掀起了農村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啟動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與尾菜處理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編制、“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六項行動”。
讓“方便”更方便,我省各地因村因戶施策,宜水則水,宜旱則旱,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經濟適用、適應“寒”“旱”環境、群眾接受的改廁模式,確保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農村衛生戶用廁所達到162.7萬座,普及率達到33.2%;全省97.8%的行政村建成衛生公廁,基本實現有需求有條件的行政村衛生公廁全覆蓋。
當前,全省“垃圾革命”深入推進,配備專職、兼職村莊保潔人員14.9萬名,配備各式農村保潔、垃圾收集、運輸車3.8萬輛,全省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閉合體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可行、有效、穩定的村莊保潔管理機制。
各地以村莊清潔行動為抓手,以村莊干凈整潔為基本要求,引導群眾積極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全省共創建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10個、清潔村莊示范村1萬個。
內外兼修真鑄魂
農戶家的院墻上,醒目地寫著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的標語;村里的公示欄,掛著本月環境衛生紅黑榜;戶戶門前,張貼著“孝老愛親戶”“清潔家庭示范戶”“文明信用戶”標牌……在甘州區堿灘鎮普家莊村,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文明理念浸潤人心。
打造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以美麗“塑形”,更要以精神“鑄魂”。
鄉風民風好起來,文明之花正在全省各地綻放。蘭州市永登縣龍泉寺鎮開展“小手拉大手、環境保護我參與”活動,向學生普及環保知識;天水市秦州區中梁鎮動員群眾“天天掃院子、月月洗被子、建成好園子、住上好房子”;積石山縣開展了“集中大會戰”等特色活動,營造了良好氛圍。
2018年以來,我省先后投入1800余萬元,建成“巾幗家美積分超市”3528家,覆蓋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積分超市”項目以“小超市”實現“大撬動”,帶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掙積分,換取生活用品,鼓勵群眾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群眾環境保護和衛生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各級婦聯積極組織巾幗志愿者廣泛開展以清理、清潔、清掃為主要內容的“三清”行動,幫助孤寡老人、殘病弱者等群體開展清理內務、清洗被褥、清掃院落和房前屋后等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用實際行動踐行“山清水秀環境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尊老愛幼形象美、淳樸善良人心美”。(記者王朝霞 薛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