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11-02
- 點擊:671
- 來源:甘肅日報
梁璐 魏麗
金秋十月,碩果累累。生機盎然的崆峒大地,澎湃著紅色動力、坐擁著藍天碧水的魅力小城,正敞開胸懷笑迎八方賓客。
治國安邦,重在基礎;管黨治黨,重在基層。黨的十八大以來,崆峒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著力培養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狠抓基層基礎,廣聚優秀人才,在服務大局中凝神聚力,在聚焦主業中實干擔當,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造形”“鑄魂”
理論武裝走深走實
組織是“形”,思想是“魂”。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不但要“造形”,更要“鑄魂”。
組織開展紅色知識競賽活動,提高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堅定革命信念;走進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紅色教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層層推進,平東工委紀念館、虎山紅色鄉村記憶博物館等諸多教育陣地助推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全體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
十年來,崆峒區將基層黨組織建設貫穿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實踐在不畏艱難為民挺身的疫情防控一線、履行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等全區各項事業中……
十年來,崆峒區建立以“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基層干部+鄉土人才+黨校教師”為主體的師資庫,舉辦黨政干部能力提升、優秀年輕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等重點班次452期,分期分批系統培訓黨員干部3萬余人次,抽調政治素質好、演講能力強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組建宣講團,深入一線宣講輔導3000余場次,覆蓋黨員干部群眾5萬余人……
十年來,崆峒區嚴肅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充分發揮“甘肅黨建”信息化平臺作用,推動948個支部全覆蓋在線學標用標,全區廣大黨員干部在黨內生活“大熔爐”的教育引導中百煉成鋼。
“織網”“筑基”
鍛造堅強戰斗堡壘
“樓道、外墻、院內的蜘蛛網線拆掉了,樓頂廢舊太陽能、樓后雜物統統清理干凈了,樓道燈、路燈隨滅隨換;在確保消防通道的前提下規劃了停車位;以前幾乎成為垃圾堆的小花園都種滿了綠色植物……”崆峒區天豐六號樓元亨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朱志杰細數著小區變美的“證據”。
業主進駐業主委員會,手把手管理自家小區。這是崆峒區東關街道解放中路社區天豐六號樓元亨小區依托“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物業管理”模式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給出的基層黨建工作范本。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崆峒區白水鎮幸福村也有自己的發展模式。“支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這一模式的根基便是村里世世代代的養殖種植傳統。
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致富能人先后成立平涼市崆峒區榮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甘肅鑫垚恒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平涼市崆峒區幸福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頭人聯系幫帶群眾12戶,帶動全村養殖肉牛610頭、羊390只,種植玉米2500余畝,村集體經濟發展了起來,百姓的口袋鼓了起來。
崆峒區白水鎮幸福村黨支部書記董風彥難掩喜悅之情:“2021年,我們村集體分紅收益8000元,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引進了4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為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增加收入1.24萬元。”
村村有希望,家家有盼頭。從“散亂無序”到“步步為營”,這樣的轉變,源于一股不斷探索發展的紅色力量——基層黨組織。
十年來,崆峒區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突出抓好農村、城市、國企、機關、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等領域基層黨建,不斷優化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健全組織體系,設立了九大重點產業鏈黨委,成立交通運輸、物業服務2個行業黨委,全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91.3%和65.8%,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更加嚴密。
十年來,崆峒區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309個;嚴格發展黨員標準和程序,黨員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累計發展黨員3911名;從黨員管理基礎環節、基本制度入手,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顯著增強。
十年來,崆峒區共打造275個有“溫度”的黨群服務中心,筑牢為民服務紅色陣地;累計爭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資金3070萬元,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03個,鄉村振興動能更為強勁;先后培育了新世紀集團黨委、柳湖鎮十里鋪村黨總支等全國、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已然樹立。
“輸血”“固本”
凝聚事業中堅力量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
作為家中長子,崆峒區安國鎮尚堡村村民楊龍打小就從看不到頭的日子里和辛勤為民卻苦于無門脫貧的支書父親口中領教了“從前的難”。
老父已年邁,長兄當如父。2019年,脫貧攻堅風頭正勁,在外打工多年的楊龍返鄉當選尚堡村新任村支書。
吃透政策、動透腦筋、熬黑眼圈,楊龍和崆峒區其余251名村支書一道,吃盡了干事的苦頭,也嘗盡了收獲的喜悅。
未硬化的道路鋪好了、臟亂差的村子干凈了、文體設施陳舊的村部實現了信息化、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曾經連出行都困難的鄉親們如今收獲著鄉村振興的紅利……
為黨的事業做了什么,為崆峒百姓干了什么,為子孫后代留了什么?
面對新時代新考題,崆峒區“不斷輸血”“培元固本”,確保黨的領導“一根鋼釬插到底”。
十年來,崆峒區以事業為上,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制定出臺區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治素質考察辦法,推行正反向測評、家訪、征求社區黨組織意見等考察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維度甄別掌握干部政治素質。改進干部推薦考察方式,鮮明樹立重品行、重實績、重公認、重擔當、重一線的選人用人導向。創新干部考核方式,考核結果與干部提拔、評先選優掛鉤,培養造就了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
十年來,崆峒區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人才體制機制,聚集各類英才服務崆峒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全區人才資源總量快速壯大,六支人才隊伍從2012年的1.2萬人增長到現在的3.62萬人。緊盯全區主導產業和人才需求實際,十年來為教育、衛生、農業農村等領域引進各類緊缺人才995名。
十年來,崆峒區堅持重保障強服務,在優化人才創業環境上傾力付出。從2020年起,區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經費,健全引進人才專用編制“周轉池”制度,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商調安置引進人才配偶就業,申領“隴原人才服務卡”22名,協調解決人才周轉房和子女入園入學,發放慰問金53.9萬元慰問各類人才198人次;全面推行縣級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制度,累計協調解決專家人才實際困難220多件,人才融入感和歸屬感增加,后顧之憂減少,干事創業勁頭更足了。
矢志不渝守初心,奮發有為擔使命。一系列扎實的舉措,一項項喜人的成就,凸顯出崆峒區黨的建設取得的驕人成績。1047個“戰斗堡壘”、2.5萬名“先鋒模范”正在以“嚴快實”的作風,錨定既定目標,堅定發展信心,保持只爭朝夕的奮斗熱情,知重負重,銳意進取,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美麗崆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