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1-10
- 點擊:177
- 來源:甘肅日報
糧滿倉廩,“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特色產業,遍布隴上田野,鼓起農民“錢袋子”;鄉村建設,熱火朝天,鄉村環境干凈整潔,擦亮生態美麗底色,農村群眾生活質量步步提升。
回首2022年,甘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甘肅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全省上下埋頭苦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克服疫情和局地發生旱情等不利影響,全省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為全省穩物價、穩預期、穩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重農穩糧 筑牢農業基本盤
綠苗青青,冬小麥苗壯苗齊。在靈臺縣中臺鎮安家莊村,村民馬登云在小麥地里忙著滅草保墑,他2022年種植了1036畝有機小麥,喜獲豐收,生產有機小麥114噸,石磨加工面粉80噸,全部訂單售出。
“今年又種了1000多畝有機小麥,按照有機認證標準種植,除了嚴禁使用化肥農藥,地下水質、空氣質量及土壤檢測必須合格。”馬登云表示,作為全省首個通過國家認證的有機小麥生產基地和有機冬小麥石磨面粉及有機麩皮生產企業,要生產高品質的小麥,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2022年,全省糧食面積4049.64萬畝,較上年增加34.51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3986萬畝的目標任務;糧食總產量1264.99萬噸,較上年增加33.53萬噸,創歷史新高。
甘肅分別作為全國夏糧生產貢獻突出的15個省份之一和全年糧食油料生產工作成績突出的21個省份之一,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糧食產量、面積“雙增長”,得益于甘肅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層層壓緊責任,逐級簽訂穩定糧食生產目標責任書,分季節、分作物推進糧食安全生產。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藏糧于地。全省去年新建高標準農田370.8萬畝,復耕復墾撂荒地123萬畝,其中復墾種植糧食作物50.2萬畝。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藏糧于技。我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省去年玉米制種面積157.6萬畝、產種6.5億公斤,生產馬鈴薯原原種13億粒,進一步挖掘增產潛能。
同時把旱作節水技術作為保糧食安全的主要技術措施,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525.5萬畝、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技術391萬畝;落實落細農機服務,全省小麥機械化率首次突破90%,小麥玉米機收減損1.35億斤。
真金白銀投入,糧食顆粒歸倉。甘肅落實中央和省級支持糧食生產的財政資金55億元,比上年增加5億元,市縣財政投入春小麥擴種等補助資金7564萬元,主要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承保覆蓋率達到38%,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對沖了農資價格上漲影響,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糧食喜獲豐收,重要農產品也穩定供給。去年全省新增生豬存欄144萬頭;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11.19%、9.87%和35.05%;蔬菜播種面積980萬畝、產量2940萬噸。
延鏈補鏈 打好產業優勢牌
位于定西市安定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馬鈴薯堆積如小山。在清洗車間,工人們擰開水閘,沖刷著馬鈴薯表皮的泥土。經過全自動、全旋流、密閉式等多個生產線,馬鈴薯淀粉、全粉、蛋白粉、變性淀粉等“脫穎而出”。
馬鈴薯淀粉被運到園區內其他企業,加工制成的薯條、餅干、月餅、土豆泥等食品,琳瑯滿目。“以前賣洋芋是賣資源,農民收入較低,如今我們通過馬鈴薯主食化、工業化、鮮食化發展精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1斤洋芋從一兩毛錢提高到一兩塊錢。”藍天公司負責人李幸澤深有感觸。
聚焦打造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地,我省大力實施“牽引帶動”戰略,通過“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強主體”,深入實施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鏈長制,加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全省特色產業總體上呈現結構優化、產量增加、效益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
西部牧歌,悠揚嘹亮。我省以養殖業為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扎實推進“甘味”肉羊、平涼紅牛產業集群和肉牛增量提質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3個百萬頭肉牛產業帶、3個千萬只肉羊產業帶和河西走廊50萬頭荷斯坦奶牛產業帶,全省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占比提高到27%以上。
延鏈、補鏈、強鏈,特色產業“鏈式”發展。去年全省新增引培農業龍頭企業188家,新增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46家,新創建縣級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399家,“五有”合作社達到5.13萬家,獲批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產業集群1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3個、鄉村振興示范縣3個,1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認定并給予獎補,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8∶1。
“甘味”品牌持續擦亮。“甘味”品牌實現商標注冊,250個企業商標品牌認定納入“甘味”品牌目錄;“甘味”品牌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國商標品牌建設優秀案例;5個“甘味”區域公用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計劃;“甘味”獲新時代農業品牌十年·卓越影響力品牌,蟬聯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100強榜首。
特色產業拔節生長,增收后勁越來越足。去年我省加大資金傾斜支持,脫貧縣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達到128.69億元,占總支出資金的58.47%;持續開展到戶產業培育,為6.7萬戶28.7萬脫貧群眾落實產業幫扶措施;完善聯農帶農機制,龍頭企業共帶動脫貧戶41.5萬戶、脫貧人口136.2萬人,農民合作社帶動脫貧戶86.7萬戶。
內外兼修 繪好鄉村新畫卷
太子山下,康樂縣八松鄉納溝村靜謐質樸,白樺林漫山遍野,冰雕滑雪,美不勝收。
賈從兵、賈從祥兄弟倆開的民宿,院落干凈,客房整潔,讓爬山登高的遠方游客很舒心。“今年元旦假日期間,鄉村旅游快速回升,迎來了旅游小高峰。”賈從兵介紹,縣里發展鄉村旅游項目以來,村里路通了、自來水通了、房子翻修了,農家樂火起來了。
我省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示范行動,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制定出臺《甘肅省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全力推進以8大行動和7大工程為重點的鄉村建設,深化“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去年建成50個省級示范鄉(鎮)、新建500個省級示范村。
持續扮靚人居環境,鄉村處處煥然一新。甘肅制定實施《甘肅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去年建成農村衛生廁所40.66萬座、普及率達到66.1%,開展三輪次問題廁所摸排整改,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文明鄉風沁潤人心。甘肅鄉村治理國家級試點任務穩步推進,成功創建15個省級試點縣。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全省村規民約實現全覆蓋、96.7%的村鎮成立紅白理事會,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
如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愿景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隴原兒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記者王朝霞 王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