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7-05
- 點擊:120
- 來源:甘肅日報
天津、甘肅,千里攜手,情深意長。
作為天津東西部協作交流和對口支援的主戰場,在甘肅,天津的幫扶地區覆蓋7個市州、34個縣市區。
怎樣激活鄉村振興“智力引擎”?如何發揮最大效能,取得更好的幫扶成效?
人才是關鍵。
近年來,天津市聚焦甘肅發展所需,持續加大人才支援力度,探索形成全方位“組團式”人才支援模式,將援甘教師隊伍、醫務人員、科技骨干以團隊形式安排在重點幫扶學校、醫院、產業園區。
集中優勢力量,形成規模效應。
目前,天津市各區在甘援派專業技術人才586人,其中組團式專業技術人才125名,組團式幫扶教育人才84名,組團式幫扶醫療人才41名。
除教育、醫療等專業人才之外,還增加選派52名園區管理人才、46名城鄉管理人才、39名農業技術人才,豐富和拓展了專技人才的專業和領域。
來自渤海灣畔的人才“雨露”,滋潤著人才缺乏的隴原。專業對口、結構互補、協同高效的幫扶團隊輸出“天津之智”,為開展協作支援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組團式+示范校”幫扶教育,補齊發展短板
陳敬,天津市和平區新星小學教師。2021年8月,她主動請纓來到會寧縣文昌小學援甘支教。
“千方百計教好會寧的每一個學生。”這是陳敬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在學校教研工作中,陳敬帶領學科教研組長,設計教研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依托學校成立的“陳敬語文工作室”,她毫無保留地把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的教學理念傳授給同仁,與受援地教師共同進步。在她的指導下,2022年全縣、全市優質課競賽中,文昌小學有兩位教師獲得市級一等獎,是全市小學里唯一一所獲得兩個一等獎的學校。
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而“組團式”教育幫扶,則是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實現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天津精心選派84名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分赴甘肅12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23所學校開展教育幫扶,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甘肅孩子們多彩人生的希望。
——創新開展“示范校”“示范班”組團幫扶。在環縣的習仲勛紅軍小學設立“南開基地班”,采取“包班”模式確保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學科全覆蓋,做到智志雙扶,持續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
——形成“手拉手”結對關系。天津市900所中小學與甘肅1573所中小學結成“手拉手”結對關系。慶陽一中與南開中學簽署合作協議,開展中考高考備考專家線上講座指導。
——加強津甘兩地資源共享。結合成熟的線上教學經驗,開展“云上課堂”“空中教研”等活動,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津南區幫助秦安縣打造蓮花教育園區,對鎮域內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共享。
——發揮職教優勢建設“技能甘肅”。津甘兩地簽訂《天津·甘肅職業教育協作實施方案》,天津12所高職國家示范校和骨干校、14所中職國家級示范校分別與甘肅26所職業院校建立幫扶關系。
——凝聚高校力量合作培養人才。天津醫科大學與甘肅醫學院簽訂教育協作框架協議,有力推動天津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甘肅的持續有效供給,一體化加快推進雙方合作平臺建設。
“組團式+院包科”幫扶醫療,守護群眾健康
2022年8月,天津市人民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王蕾,作為天津市第八批“組團式援甘醫療幫扶團隊”成員,與全市10家三甲醫院的18名醫生一起進駐甘南州人民醫院,開啟了為期一年半的援甘任務。
一路走來,獨特的高原風光、質樸的甘南群眾深深打動著王蕾。
為患者做什么?為醫院留什么?踏上甘南的那一刻,王蕾就在思考,如何利用所學、所歷、所見、所得,盡可能多作貢獻。
來到醫院沒多久,王蕾便發現這里麻醉科的同事們對于藥品的使用以及病例的書寫還未建立規范化的標準。王蕾帶著大家制定標準,規范麻醉用藥以及誘導藥劑的使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科室逐漸步入正軌。
此后的時間里,無論是為肝癌患者完成全麻下的全肝切除術,還是成功使異位妊娠的失血性休克病人轉危為安,抑或是與骨科大夫一道為一名有50年癲癇病史的病人在癲癇發病期實施手術……面對一個又一個困難,王蕾帶領團隊經受住了考驗,為病患解除了病痛。
在“組團式”援甘醫療幫扶團隊的助力下,甘南州人民醫院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甘南州,一直以來都是全國市(州)級唯一沒有三級醫院的地區。天津市“量體裁衣”制定了“多院對一院”的“組團式”和“一院對一科”的“院包科”幫扶模式,利用5年時間,終于在去年將甘南州人民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到三級醫院水平。
為醫院管理“把脈開方”、為醫護人員“傳經送寶”、為就診群眾祛病散痛……不斷深化健康幫扶甘肅的廣度和深度,是天津“組團式”醫療幫扶的初衷和使命。
針對結對地區醫療機構發展短板和群眾就醫需求,天津組織開展 “組團式”“院包科”“師帶徒”醫療幫扶,堅持派出最好醫院、最好學科、最好專家、最好干部對口幫扶甘肅53家縣級醫院。
注重“師帶徒”培養本土人才,充分發揮幫扶人才“傳幫帶”作用,精心設計培養措施,近年來,通過“師帶徒”等方式培訓醫務人員29353人次,開展新適宜技術225項、新項目207項。
守望相助的故事,每天都在隴原大地上演——
南開區中醫醫院幫助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打造糖尿病特色專科,成為“一院一特色”的標桿性幫扶成果;
天津專家團隊幫助鎮原縣第一人民醫院成立了“乳腺腫瘤外科”,使該院影像科首批加入“甘肅省磁共振技術聯盟”;
南開區援助環縣工作組依托天津東西部協作財政援助資金為縣域10個鄉鎮衛生院購置醫療救護車10輛,在山城鄉謝莊村、合道鎮梁坪村建設2個村級衛生室,為八珠鄉、樊家川鎮衛生院購置超聲多普勒胎兒監護儀、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
“組團式+科技特派員”幫扶產業,助力高質量發展
“牛博士”叫馬毅,是天津市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奶牛育種指導專家、天津市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為探索省際科技特派員合作新機制新模式,2020年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應運而生。馬毅,就是首批東西部“雙地”科技特派員之一。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的馬毅,研究的對象是牛。甘南州和武威市是他經常往返的地方。
在迭部縣達拉鄉次哇村,馬毅了解到當地牦牛個頭小,出肉率不高,產奶量也不足,還處在粗放養殖階段,牦牛的繁育缺乏技術支撐。
針對這種現狀,馬毅和團隊技術人員另辟蹊徑,將農戶們集中起來,在牛舍里為養殖戶現場演示,并將養殖和繁育知識印成圖文并茂的手冊發放給大家。
幾場培訓下來,周邊的農牧民紛紛聞訊而來。“‘牛博士’給我們親自演示,大家一下子就能掌握方法。”養殖戶贊不絕口。
紅牛,是平涼市的“城市名片”,“肥瘦相間,脂肪沉積豐富、氣味純正。”通過調研,馬毅認為平涼紅牛具有開發成高端牛肉的基礎。
如何讓紅牛打入高端市場?“牛博士”帶來了基因組選擇技術。通過血液檢測,馬毅將高端肉質的基因進行分子選育和遺傳評估,篩選形成優秀種公牛和種母牛群體,建立平涼紅牛自主培育體系,提升制種、供種能力,支撐高檔肉牛產業。
在“牛博士”的助力下,當地紅牛養殖規模已達50萬頭以上,平涼市通過應用全基因組選擇等先進技術,建立平涼紅牛自主培育體系后,可以輻射帶動養殖戶1000余戶。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津甘聯合認定科技特派員257名,覆蓋甘肅特色主導產業,提供全鏈條服務。建立科技特派員(專家)工作站10余個,21支科技團隊活躍在生產一線,依托“津科幫扶”APP在線開展咨詢服務,引進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超過300個。
在涇川縣朱家澗村、靖遠縣北灣鎮富坪村、迭部縣達拉鄉次哇村,創新“全產業鏈+專家站點”模式,因地制宜帶動農戶全覆蓋發展蔬菜產業,打造肉牛產業鏈,真正形成全產業鏈幫扶格局。
濱海新區援派科技干部發揮“組團式”幫扶作用,積極投身合作市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幫助園區對既有市政管網進行勘察和測繪,將以往園區項目建設過程中未收集留存圖紙的電子版文件,使用CAD軟件重新繪圖,把園區的道路管網整合為一張圖,為園區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薊州區選派畜牧專家赴古浪縣開展人才支援,對該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和管理、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畜禽養殖技術推廣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推介天津市奧群、騰源兩大肉羊核心原種場和薊州區4家擴繁場,推廣牛羊種群在古浪落地生根。
跨越山海,扎根隴原。天津市援派專業技術人才傾心傾力支援,用心用情幫扶,為甘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深化東西部協作注入了“海河情”“天津力”。在人才活水的滋潤下,鄉村振興的山海樂章,必將更加響亮。(記者洪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