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9-07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傳承絲路文化與構建文明新形態(tài)論壇現場。 (記者田蹊)
9月的甘肅,山河壯美,絢麗多姿;今日的敦煌,高朋滿座,文思飛揚。
千百年前,這里就是繁榮富庶的商貿都會,也是包容開放的文化之都。絲綢之路孕育了璀璨的文化,交流互鑒鑄就了多彩的文明。
9月6日,作為第六屆敦煌文博會的主要活動之一,傳承絲路文化與構建文明新形態(tài)主題論壇在敦煌召開,來自國內外的文化學者濟濟一堂,暢想絲路文化交流互鑒的美好明天。
千年敦煌彰顯文化自信
“我從瀟湘大地飛來邊塞敦煌,從飛機舷窗俯瞰祖國壯麗河山,忽然覺得自己是在中國文學版圖上飛翔,無數清詞麗句、無數文學名詞意象映入腦海。壯美敦煌,讓我想起邊關冷月、孤城玉門、雪滿弓刀等古詩詞中常見的名詞意象,想起‘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等許多描寫茫茫大漠和河西古道的詩句。”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湖南省文聯原副主席、作家王躍文這樣講述自己對敦煌的印象。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交匯。敦煌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翻開中國版圖,似乎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敦煌這樣,因文化而獨具魅力、名揚四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說。
“敦煌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文化、西涼文化等在此融合,域內域外多民族人文交流所呈現出來的文化特色,使得鮮有其他的地區(qū)能夠和敦煌相媲美。”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獲得者王蒙說。
“敦煌飛天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的藝術形態(tài)和中國藝術的文化形態(tài),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飛天精神。飛天是一種形態(tài),也是一種動態(tài),更是一種藝術的想象和一種夢想的圖騰,是人類追求自由、渴望飛翔的精神所在。”中國作協創(chuàng)聯部主任彭學明說。
在當天的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眾多文化名人,對敦煌不吝贊美之詞。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多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曾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興衰榮辱。如今,新時代的敦煌,活力迸發(fā),彰顯出堅定的文化自信。
開放包容推動文明互鑒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古絲綢之路上,各國之間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源遠流長。
“佛教造像和石窟的建造首先是隨著外國造像的傳入而開始在中國中西部地區(qū)進行的,例如,早期印度用象牙雕刻的微型雕塑,它們具有裝飾圖案、建筑形式以及人物圖像,反映了同時代的外觀特征,沿著古絲綢之路運送的這些微型文物可能提供了融入早期中國佛教石窟雕塑與建筑的視覺元素。”美國籍漢學家、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副主任蔣人和說。
美籍漢學家、北大客座講席教授包華石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建立了絲綢之路的法律和制度基礎,為促進中國和外國之間的友好貿易,推出了一批開明的政策,保護商人權益,這種“雙方互相受益”的原則延續(xù)千年,推動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長期的商貿交流和文明互鑒。
“絲路文化因友好交流而生,因多元交流而興,因深層交融而盛,是中外文明互學互鑒的生動體現,彰顯著中華文明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胸懷、博大的氣象,我們要秉持開放視野,推動文明互學互鑒,以絲路文化彰顯新時代的文藝自信。”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宏說。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正一步步變?yōu)楝F實。“絲路文化也從古代走向新時代,從‘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新的內涵。我們將充分挖掘絲路文化所孕育的開放包容元素,創(chuàng)作更多具有中國審美情趣、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文藝作品,與各國人民友好交流當中彰顯自信,實現自強,助力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張宏說。
在嘉賓看來,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必須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
守正創(chuàng)新共創(chuàng)時代精品
文化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促進了解、增進友誼的基礎。深化人文交流,共建“一帶一路”,必將為推動各國共同發(fā)展、人類社會進步、維護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
“從文化的角度講,敦煌是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從文明交往的角度講,敦煌是四大文明交匯之地。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敦煌是典范,敦煌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我們要共同努力傳承弘揚敦煌文化,推動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甘肅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正茂說。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在王躍文看來,中國新時代文學既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也必須有適應時代的再造與創(chuàng)新。古老而漫長的中國文學卷軸上需要增添具有新時代典型意義的新名詞、新意象。
“我們應該以‘一帶一路’作為紐帶,借鑒成功經驗,花更大氣力,用更大的力度,在國內外推廣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優(yōu)秀文化經典。我們的優(yōu)秀作品推介出去后,還要深耕,還要細化,還要轉化,還要花大氣力做后續(xù)跟蹤服務,花大氣力在當地推廣和傳播。”彭學明說。
“今天的論壇,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者心靈的交流。敦煌在古代就埋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學藝術的種子。在新時代,我們期待著這顆文學藝術的種子能夠重新開花結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作家張檸說。
“我們將以弘揚敦煌文化為切入點,大力弘揚絲路文化,自覺融入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大潮中,呼喚并期待更多的中國作家能夠用自己的文學智慧,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鴻篇巨制,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讀者出版集團總經理、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馬永強說。(記者范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