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0-19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他家建房占了我家原來的水路,我家的水無法流出,一遇到下雨,積水嚴重影響房屋根基。”
“你家水路不暢,咋能賴到我頭上?”
……
在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董家坪村黨群服務中心人民調解辦公室里,當事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
“都別著急,有話慢慢說。”安撫好雙方當事人情緒后,該村人民調解委員會3名調解員認真聽、耐心記,了解雙方的訴求,并最終化解了矛盾。
在我省各地,遇到矛盾糾紛,大家習慣來到調解室找調解員“主持公道”。近年來,我省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強化調解隊伍建設,推動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筑牢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有效維護全省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基層社會治理,促進平安甘肅、法治甘肅建設。
健全組織網絡
矛盾糾紛在哪里,調解組織就建設到哪里。
我省堅持以健全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為目標,抓好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在全省1229個鄉鎮、126個街道和15923個村、1481個社區共建立了18759個人民調解委員會,實現人民調解組織全覆蓋,形成了村民小組糾紛信息員、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三級聯動,糾紛信息預警、預防、排查、化解四位一體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網絡體系。
為有效化解勞動、金融、物業等行業內的矛盾糾紛,我省著力推進在勞動爭議多發、高發的企業設立251個人民調解委員會,護航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在道路交通、醫療、勞動爭議、物業、消費、旅游、商會、保險、金融、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環保等領域,推動建立1156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切實助力民生保障和營商環境打造。
同時,我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能手的引領示范作用,培育以個人命名的人民調解工作室532個,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243個。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銜接,推動在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派出所、信訪部門設立或派駐人民調解組織426個。目前全省設立的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已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體系,激活了調解為民的“神經末梢”。
加強隊伍建設
活躍在隴原大地上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人民調解員,正成為維護社會和諧安全穩定大局、給人民群眾帶來安全感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我省以提高矛盾糾紛化解能力為目標,持續抓好人民調解隊伍建設。積極動員和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糾紛排查化解,推動在村民(社區)小組、樓棟(院落)等建立糾紛信息員隊伍,幫助了解社情民意,排查發現矛盾糾紛線索隱患,發展調解志愿者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人民調解員,充實到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推進人民調解員隊伍結構不斷改善。
在選聘人民調解員時,我省注重吸納當地德高望重人士和“兩代表一委員”,并優先選聘熟悉社情民意、熱心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鄉賢名人、“五老人員”等加入人民調解員隊伍,同時全面提升具有法律等專業背景的人民調解員比例,注重選聘律師、公證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退休法官、檢察官、民警、司法行政干警等具有法律專業背景人員和醫生、教師、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退休人員擔任人民調解員,建立了人民調解工作專家庫、法律咨詢專家庫、心理干預專家庫、行業性專業性矛盾調解專家庫。
此外,充分利用一村(居)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人員力量,積極吸納法律服務工作者、醫生、專家學者和退休法官、檢察官等擔任調解員,優化調解隊伍結構,充實人民調解法治力量。
整合調解資源
白銀市發展“楓橋經驗”創新“173”工作模式、人民調解團助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平涼市建立“3345”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助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行“343”新模式、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
金昌市拓寬人民調解渠道,將人民調解程序前移,積極促進人民調解與民事訴訟的有效銜接……
我省始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探索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配合的工作機制,推動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不斷擴大人民調解“朋友圈”,著力提高調解的成功率和時效性。
我省探索建立了“訴調對接”“檢調對接”“警調對接”“訪調對接”“交調對接”等多項聯動機制,從制度和實踐層面促進全省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增強矛盾糾紛化解能力,使一些重大疑難復雜的矛盾糾紛得到了依法及時化解。
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實現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動方案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扎實推進“三年行動”,命名甘肅省“楓橋式”司法所14個、人民調解組織18個、人民調解員18名,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點、可推廣、可復制的工作模式。2023年上半年全省調解各類矛盾糾紛58408件,調解成功57454件,調解成功率98.4%,不斷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根基,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甘肅、平安甘肅。(記者崔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