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6-19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工人在甘肅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制作服裝。
甘肅宏銳服飾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產品。
工人在甘肅俊牧豐服裝科技有限公司熨燙服裝物料。
飛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在包裝粉絲。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興旺。
近年來,我省出臺一系列政策,全社會多方面綜合用力,積極支持多類型、多模式創辦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吸納村民就近就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讓村民變產業工人,在“家門口”實現靈活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日前,記者前往天水、定西,探訪當地鄉村就業工廠,發現家門口的“小工廠”幫助越來越多的群眾實現了就業,托起了他們的幸福生活。
“小工廠”的“大作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天水市把鄉村就業工廠(就業幫扶車間)建在家門口,讓當地群眾實現“顧家、務農、掙錢”三不誤。
為了照顧孩子,楊麗軍關掉經營多年的服裝店,回到甘谷老家,建在家門口的“小工廠”讓她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在家務農的焦玉吉,在家門口的鄉村就業工廠“靈活”就業,多了一份收入,也多了一份底氣。和楊麗軍、焦玉吉一樣,在家門口走上工作崗位的群眾越來越多……
早上7時許,甘谷縣居民楊麗軍像往常一樣從家出發,不超過3公里便到了工作地點,而此前,她在2000多公里外的地方工作。楊麗軍曾在西藏經營一家服裝店,兩個孩子慢慢長大后,楊麗軍決定回到家鄉照顧孩子和老人。去年,她關掉服裝店回到甘谷。今年春節過后,楊麗軍看到離家不遠的甘肅隴山馳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在招人,便成功應聘。
“廠里工作環境好,老人帶新人進步快,同事之間關系融洽;下班能在家陪伴孩子,娃娃們變得更開朗了?!睏铥愜娬f。
在楊麗軍工作的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趕制訂單:鞋模裁斷、幫面車縫、鞋子合成……
“開年以來,新增的訂單量持續上升,目前運行了5條生產線,其中3條電腦線、2條針車線,有近200名工人投入生產中,他們中有不少是陪讀媽媽,月收入在2500至4000元不等。”公司負責人李軍孝表示,未來,印刷、壓條等工序都將在甘谷當地完成,將吸納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走進位于甘谷縣的甘肅步隆毛織服飾有限公司就業工廠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依次完成縫盤、車嘜、洗水、包裝等工作。
今年41歲的席建偉正在統計并記錄出貨數量和碼數,他主要負責生產進度跟進、包裝出貨跟進及客戶需求對接等工作。
席建偉曾在深圳毛衫廠工作過10年,幾年前,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他回到了家鄉。如今,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他在步隆服飾有限公司實現穩定就業,月收入近5000元。
“我們的工人中,從事過手工加工的人員占到一半以上。當時在這里投資建廠,主要是考慮不少返鄉人員有手藝,是熟練工,在家門口做工,既能照顧家庭又能賺錢。”公司負責人張新勝說。
為了讓新人快速上手,廠里對新員工進行帶薪培訓,“剪線、包裝等工作很容易上手,歲數稍大點也能干?!?/p>
甘肅步隆毛織服飾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毛織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產品銷往美國、俄羅斯、韓國、泰國、丹麥、法國、印度等國家。2022年10月被認定為鄉村就業工廠,目前共吸納周邊村子460余名群眾上崗就業,其中264名群眾居家就業。
“我們充分利用縣內勞動力資源富裕的優勢,走出了一條‘車間駐村、居家就業、群眾增收’的路子,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睆埿聞僬f。
今年34歲的高換榮是一名陪讀媽媽,也是甘肅福雨塑業有限責任公司鄉村就業工廠的一名技術工人。
在秦安縣甘肅福雨塑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高換榮熟練地操作著機器,完成管芯投放、膜卷位移、產品下線、在線稱重等工序……
為了照顧孩子,曾在銀川打工的高換榮回到了家鄉,她先在附近工地找了一份做飯的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掙點兒錢補貼家用。成為福雨塑業的一名工人后,高換榮開始學習技術,很快成為一名操作工。如今她已成為能帶徒弟的主操手,月收入平均能達到1萬元。
在福雨塑業有限責任公司鄉村就業工廠,像高換榮這樣的陪讀媽媽已有不少成為技術骨干。
“我們積極吸納縣城周邊及進城的陪讀婦女前來務工增加收入,公司還建起了食堂,為員工提供公寓,節省了陪讀家庭的租房費用,讓務工農民工享受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權益,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备拭C福雨塑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二虎說,當地群眾積極應聘也解決了公司對工人的大量需求。如今,通過公司的培訓和指導,很多人成了技術骨干,為公司生產儲備了大量技能人才。
秦安縣一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生機勃勃,蜜桃、油桃、蟠桃長勢喜人,色澤鮮亮的果子掛滿枝頭。
60歲的馬德明查看桃樹的生長情況,他主要負責桃樹的管護工作,在這里工作近7年。
“年紀大了,出去打工難度大。在果園里干活,能照看家里的蘋果樹,還能跟著專家學習果樹管理?!瘪R德明笑呵呵地說,每年桃子成熟采摘之后,就開始修剪枝條、把大棚里的地膜去掉……溫室大棚一年四季有活干,全年都有收入!
據了解,一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18年10月被認定為扶貧車間,2021年6月轉型升級為鄉村就業工廠,截至目前,共帶動就業98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7人,脫貧戶就業人員最低工資每人每月2200元。
“我們依托現有果蔬基地內建設的100個蔬菜、油桃、育苗冬暖棚,開辟50多個大棚專門吸納脫貧戶就業。采取‘公司+基地+就業’的模式,幫助脫貧戶掌握技能,吸納更多的脫貧勞動力就業,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币划嬣r業負責人張君芳說。
走進秦安貴園宏果業有限責任公司鄉村就業工廠,蘋果的香氣撲鼻而來,工人們正忙著包裝蘋果、裝車運輸。
今年51歲的焦玉吉是孫陰屲村的村民,她正在麻利地給蘋果套網套。
“我一般農閑的時候過來打工,經過培訓后,現在手底下快多了,每個月平均收入4500元,還不耽誤家里種蘋果。去年家里的蘋果賣了十幾萬元,再加上我打工掙的錢,年收入近20萬元,最主要的是,我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焦玉吉說。
“我們廠主要是季節性用工,工人們大多家里都有果樹或者土地,自家農活不多的時候,來廠子里的工人就比較多,手速快的熟練工一天可以掙兩百元左右。”貴園宏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理何向東說,公司建立的“產地交易批發市場+冷鏈物流+基地+農戶”運營機制,在當地直接安置就業人員128余人,其中脫貧勞動力50人,間接吸納就業農民280人以上,帶動周邊1985余戶農戶實現增收。
讓群眾在家門口增收
夏日里,行走在隴西縣文峰鎮張磨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染綠了整片山坡。這里是云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花椒基地,30余名椒農正忙著除草、施肥。
“那一片是生態林,3月中旬種的樹苗,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順著合作社理事長潘紅霞手指的方向望去,半人高的云杉苗在風中輕輕搖曳……
2016年,潘紅霞放棄了自己從事多年的服裝生意決定返鄉創業。
“家里以前就種植花椒,我從小就喜愛各種樹木,我相信自己能干好!”
于是,她將多年積攢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荒山上,開山、修路、種花椒……
為了找到適合在張磨村種植的優質花椒品種,潘紅霞先后到隴南、天水和陜西楊凌等地考察學習,最終選定了花椒品種——伏椒。經過幾年時間的奮戰,原本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一座郁郁蔥蔥的花椒園。
“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1200畝,種植優質花椒900余畝,核桃300余畝,用工高峰期,平均每天有80人工作。我們在發展林果業的同時大力開展各類苗木的培育銷售,年銷售280多萬元,同時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馬鈴薯、黃芩、萬壽菊等,今年生態林種植了云杉和刺槐。”看著漫山遍野的綠,潘紅霞滿臉喜悅。
花椒地里,工人王歲雄正忙著修剪樹枝,他告訴記者:“家里有兩位70多歲的老人需要照顧,沒辦法外出打工。合作社讓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在這里我學會了修剪樹枝,還負責施肥打藥、采摘包裝花椒等工作。”
今年50歲的朱錄平曾在河北從事綠化工作,來到合作社后,他跟著合作社聘請的專家學會了花椒種植相關技術?!拔椰F在既能掙到錢,又能照顧老人,太方便了!”朱錄平高興地說。
潘紅霞告訴記者,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 “就業+創業+分紅”的模式,合作社技術引導農戶種植,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使用商標。截至目前,合作社吸納社員163戶,輻射帶動周邊225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戶56戶)就業。
從經濟林到生態林,從育苗基地到農產品加工車間,多年來,潘紅霞帶動村民就近就業,種植經濟林,讓山野 “綠起來”;統一收購銷售林果,讓林果“活起來”;創建品牌拓展產業鏈,讓農民“富起來”。
看到自己的努力讓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潘紅霞由衷地高興。
隨著天水麻辣燙的火爆,寬粉、麻辣燙底料、漿水等“爆款”產品的銷售也持續升溫。
這讓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的甘肅隴之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更忙了。漿水生產車間里,工人們身穿統一的工作服,有條不紊地洗菜、切菜、燙菜、發酵、裝袋打包,“一條龍”全封閉生產線實現了漿水規?;a。
公司負責人郭亞斌是一名90后,2018年辭去電器銷售工作回鄉創業。
“河那坡村是隴西縣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我們利用本地蔬菜資源優勢,采用恒溫厭氧蔬菜自動發酵系統生產漿水酸菜及漿水酸菜附屬產品的深精加工?,F有自主研發且屬國內首創恒溫厭氧漿水酸菜自動發酵系統生產線三條,8噸恒溫發酵罐12座,日產漿水9.6萬袋,年銷售3500萬元?!惫鶃啽蠼榻B說。
31歲的許鳳娟在公司工作3年了?!白罱?,借著天水麻辣燙的走紅,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漿水,我們的訂單多了,工資也提高了。”許鳳娟說。
郭亞斌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漿水生產線吸納46人就近務工,其中建檔立卡脫貧人口11人,年人均收入超過3.6萬元。同時,公司利用“企業+農戶”的訂單方式,聯合村“兩委”、企業、蔬菜種植戶、務工村民共同參與漿水產業鏈致富新鏈條。
“公司制作漿水所用的蔬菜均來自附近蔬菜大棚,我們與120余戶農戶簽訂種植協議,158個大棚由公司管理:統一提供芹菜種子、統一進行田間管理、統一收割標準、統一定價,既確保了公司原材料穩定供應,也保證了農戶收入穩定。”郭亞斌說。
此外,公司還有20多個臨時工人,這些天大家正在加緊生產寬粉及麻辣燙底料。
“寬粉供不應求,已經排單到一個月后了,主要銷往西北五省區。麻辣燙底料通過線上銷往全國……銷路好了,大家的收入更多了。”郭亞斌說。
村口就業陪讀暖人心
在隴西縣首陽鎮甘肅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的鄉村就業工廠,午飯時間格外熱鬧,不少“陪讀媽媽”帶著放學的孩子來到廠里的食堂一起吃飯。
尉艷敏是一名在廠里工作了3年的員工,正在生產線上趕制一批企業工服。她說,除了能在食堂吃飯,晚上孩子放學后還能在廠里的“兒童之家”寫作業。
“我家孩子特別喜歡來廠里,晚上6點一放學都跑來了,‘兒童之家’有老師輔導作業,我能多干點兒活,收入也更高了?!蔽酒G敏現在月平均收入2000至3000元。她笑著說,“我和孩子們的日常開銷夠用了,手頭也寬裕了。”
文員周莉的小兒子也是“兒童之家”的???,周莉說,廠里聘請了2位老師給孩子們輔導作業,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大家都能安心工作了。
甘肅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箱包、服裝服飾、鞋帽、床上用品、帳篷、針紡織品、工藝品等生產加工及銷售等于一體的龍頭企業。
企業里大部分工人都是“陪讀媽媽”,為此,公司建起了“陪讀生產線”,即工作時間和孩子們上學放學時間基本一致,讓工人們做工和照顧孩子兩不誤。
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汪有明告訴記者,2020年,他發現“媽媽們”來上班后,很多孩子沒有人看管,于是騰出一間會議室,把這些孩子集中在一起寫作業、看書。
后來,隨著職工和孩子數量的不斷增加,一間會議室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于是公司搭建了“兒童之家”,聘請了2名教師,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看管照料孩子們,輔導他們課業。
為了解決工人們沒空做飯、子女吃飯難的問題,公司又建起了食堂。“每餐1.5元,子女和家屬都可以來吃?!蓖粲忻髡f,建食堂就是希望工人們在忙的時候,不用著急趕回家做飯,讓她們和孩子都能吃上熱乎飯。沒有了后顧之憂,她們的干活效率更高,也更有歸屬感。
在通渭縣的甘肅俊牧豐服裝科技有限公司鄉村就業車間,廠房立柱上張貼的大紅色光榮榜格外醒目,上面公示著每個月收入最高的前十名員工的名字。
負責人鄭美滪告訴記者,廠里的員工大多數是陪讀家長,為了提高員工積極性,公司實施獎補措施,每天工作7個半小時,月底就可以獲得300元的全勤獎,上班一年每個月獲得100元工齡獎,上班兩年每個月補貼200元,三年及以上每個月補貼300元,除此之外每個月還有100元交通補貼。
“為了方便陪讀家長和住得遠的員工,我們還提供通勤車,減少員工通勤支出。目前,公司正在修建食堂……”鄭美滪說。
兩個月前,周乖旺來到俊牧豐服裝科技有限公司務工,為了照顧孩子他放棄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澳壳肮べY差不多每個月4000元,我們父子三人的日常開銷夠用了。每天下班回去就能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很滿足。”周乖旺說。
韓轉強和喬銀梅夫婦都在俊牧豐服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二人都曾在省外務工,都是熟練技術工人,目前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加起來在2萬元以上?!昂⒆哟蟮?0歲,小的1歲,兩個人一起回到家鄉,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工作。”一家人的團圓讓這個家庭更幸福了。
35歲的孔莉是通渭縣甘肅宏銳服飾有限公司鄉村就業工廠的一名工人。為了照顧孩子,孔莉放棄了外地的工作,回家做起了陪讀媽媽。3年前,她來到甘肅宏銳服飾有限公司工作,和孩子們在縣城租房居住?!皬S里的工作時間是早上7點半到11點半,下午2點到5點半,這個時間與孩子上學時間一致。每天送完孩子來上班,下班回去還來得及給孩子們做飯,實現了工作顧家兩不誤?!笨桌蛘f。
“企業所在位置和縣城還是有點距離,為了方便陪讀家長上下班,我們購置了通勤車,一天四趟接送員工上下班?!惫矩撠熑藦埢壅湔f。
甘肅通渭飛天食品有限公司的院子里,一輛核載40人的大巴車是企業的通勤車?!肮ぷ鲿r間自由,用工形式靈活,上下班有通勤車……我們調整了用工政策,希望吸納更多陪讀媽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惫拘姓偙O南延興說。
食堂、通勤車、“兒童之家”、靈活的工作時間……為了讓陪讀家長照顧孩子的同時能在家門口就業,各企業紛紛拿出實招,為“陪讀家長”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記者文潔 王君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