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6-24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山川逶迤,氣勢磅礴;和合南北、澤被天下。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守牢秦嶺生態安全底線、推動秦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環秦嶺地區,河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青海、陜西六省一市政協胸懷“國之大者”,高質量履職的題中之義。六省一市政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牢記“國之大者”,認真做好秦嶺“中央水塔”保護工作。
6月22日,由全國政協指導、甘肅省政協主辦的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第二次會議在康縣召開。會議圍繞“環秦嶺地區尾礦隱患治理與綠色礦山建設”深入協商研討、積極建言獻策、廣泛凝聚共識,共同下好秦嶺生態保護“一盤棋”,推動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
“把環秦嶺地區的各類尾礦治理好,把各種礦山建設成綠色礦山,需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綜合賬,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對此,環秦嶺地區六省一市政協有著清晰的認識。
如何有效治理,各地在進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銅鑼山礦山公園曾是重慶渝北區最大的石灰巖采礦區。礦區自明清時期開始開采石灰石,到上世紀90年代達到頂峰,礦山企業一度多達上百家,大規模的露天采礦活動,形成了大小41個廢棄礦坑和14.87平方千米的影響區。目前,經過長達十年的修復,銅鑼山礦區舊貌換新顏,取得良好的成效,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和聯合國十年修復典型案例。
河南省是全國尾礦庫數量大省,高峰時的2008年數量一度達到了1004座。近年來,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理,尾礦庫數量已減少了三分之二左右。
陜西省80%以上的金屬礦產和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分布在秦嶺地區。2020年開始,陜西省組織實施了312座尾礦庫“一庫一策”全覆蓋整治提升工程,對重點領域、高風險區域實施閉庫銷號。
甘肅省緊盯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尾礦庫綜合治理和綠色礦山建設,久久為功,為守牢秦嶺生態安全底線、推動秦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取得良好成效。共建成綠色礦山15座,其中,金徽礦業郭家溝鉛鋅礦已成為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桿。
……
環秦嶺地區六省一市政協充分認識到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持續強化尾礦治理,是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都是秦嶺生態衛士!”環秦嶺地區六省一市政協負責人一致表示,要切實擔負起守護秦嶺的責任,深入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二
秦嶺,我國南北之間地質、氣候、水系、生物、土壤五大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線,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
近年來,隨著綜合治理不斷深入推進,秦嶺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態勢有目共睹。但在不斷治理的同時,大家也深刻感受到:秦嶺的可持續發展,是長期工作、系統工程,遠不是靠一時一地就可完成的任務。
還需要從哪些方面持續加力?環秦嶺地區六省一市政協在不懈探索。
甘肅涉秦嶺地區分屬長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漢江水系和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多年來,甘肅始終樹牢上游意識,擔好上游責任,展示上游作為,努力在推動秦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中貢獻甘肅力量。
實現可持續治理,需要資金的支持。
甘肅省政協建議:設立環秦嶺地區尾礦庫隱患排查和治理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和補助力度,在補助比例上綜合考慮省(市)實際和各方面因素并體現差異性。將申報尾礦庫閉庫治理等項目時需要地方財政配套20%的資金比例調整為免除配套或將配套比例降低到5%。
秦嶺是湖北西北部地區的“靠山”,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湖北省政協建議:建立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尾礦庫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綜合考慮尾礦庫等別、壩高和庫容等因素,每年安排固定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做好已閉庫尾礦庫日常監測、安全管理和維護工作。
秦嶺在陜、豫交界處分三支延伸進入河南。河南省政協建議,加快推進“頭頂庫”閉庫治理、下游搬遷、改址重建等工程治理措施和智能化改造、提級改造、隱患治理等安全風險管控措施的綜合實施。同時,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法律法規建設政策支持,對已納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的企業,在資源配置、金融扶持、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鼓勵做大做強。
秦嶺所覆蓋的青、甘、陜、豫、鄂、川、渝六省一市,地質構造相通、自然地理相連、人文歷史共生、經濟社會相融、交通網絡相連,形成了中華大地一山(秦嶺)兩水(長江、黃河)核心生態圈、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核心文化圈、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核心經濟圈。
秦嶺生態保護,需要六省一市聯動、共同發力。大家一致建議:由國家大數據管理部門統籌牽頭,加快推進部建監管系統、省市建監管系統及部門自建監管系統的融合互通,強化數據整合共享,提升尾礦庫智能綜合監管水平。
三
秦嶺高高聳立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中央,充沛的水汽在秦嶺地區上升凝結形成降雨,在良好生態環境下流出的優質淡水,分別從南、北兩麓匯入黃河、長江,形成中國南北兩大水系。發源于秦嶺的主要河流渭河、漢江分別是黃河、長江最大的一級支流。
秦嶺山系分布有大小河流及山溝20萬條左右,秦嶺水資源不僅孕育了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五大城市群,還以大型跨流域調水的形式,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送到京、津、冀、豫的20多座大中城市。
秦嶺是名副其實的“中央水塔”。如何保護秦嶺水資源、改善水生態,讓“中央水塔”恩澤永惠后代?環秦嶺地區六省一市持續在探索。
重慶城口、巫溪、巫山地處秦嶺南麓大巴山區,是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重要生態屏障及國家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涵養地。
“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層面的法規政策,強化對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礦山建設的硬約束,為地方管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重慶市政協建議。
巍峨秦嶺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譽,其南麓嘉陵江流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四川省政協建議,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政策資金支持,國家層面制定更有操作性、指導性的激勵政策,對已納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企業,從礦權審批、礦業用地、資源配置、金融扶持、稅收優惠、上市融資、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強統籌、細化落實,鼓勵其加強工程技術人員培訓,開展技術改造,不斷提升安全風險防控和綠色礦山建設能力。
湟水流域橫跨青、甘兩省,是蘭西城市群核心組成部分。青海省政協建議,建立非煤礦山智能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標準,加快融合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推進實施機器人替代工程,不斷提升礦山本質安全水平。
秦嶺的主體在陜西,東連豫鄂,西接甘隴,南望巴蜀,北瞰關中。陜西省政協建議,建立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秦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環秦嶺地區礦產資源以及石料開采的管理力度,形成共享、共進、共治、共同保護的格局。
……
一句句務實建言,凝聚著六省一市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一條條可行舉措,承載著六省一市對秦嶺美好未來的向往。
六省一市政協負責人一致表示,將密切溝通協作,加強協調聯動,共下“一盤棋”、共繪“同心圓”,合力守護秦嶺寧靜、和諧、美麗,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更為堅實、更為可靠、更為優質的生態環境。(記者崔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