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8-12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浩浩黃河水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保護上游生態、為下游送去一河凈水,是甘肅的責任所在。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要求,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省人大常委會將黃河保護法及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實施情況作為今年監督工作的重點,組織開展了執法檢查。7月23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推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工作情況的報告,并召開聯組會議進行專題詢問,推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開展執法檢查,讓法律落地生根
開展執法檢查是人大履行監督職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省人大常委會創新開展了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重點圍繞黃河保護‘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等在全省開展監督檢查。”省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朱建海介紹,為提高執法檢查的針對性,省人大環資委今年4月赴全省14個市(州)和蘭州新區進行了先期調研,并開展了問卷調查。
此外,今年6月初,省人大常委會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黃河保護法執法檢查組對蘭州、白銀、臨夏進行了實地檢查。在此基礎上,省人大常委會結合“雙千行動”,成立6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小組,分赴河西、沿黃、隴東南三個片區14個市(州)和蘭州新區,進行了視察調研。
值得一提的是,省人大常委會堅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貫穿執法檢查全過程,邀請環保、水利、林草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全程參與,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執法檢查的專業水平。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組織200多名代表參與視察檢查,30多名環境資源保護小組行業代表現場點評發表意見,召開五級人大代表及一線執法人員座談會,聽取和掌握法律實施的真實情況和意見建議。在檢查中,把問卷調查與走訪群眾相結合,把重要點位與隨機檢查相結合,有效提升了檢查組了解情況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提升了執法檢查工作的精準度。
“執法檢查報告從五個大的方面出發,分解成十五個小問題,從點到面,從整體到局部,有需長久堅持治理的突出問題,有仍需重視的歷史遺留欠賬問題,有亟須完善的制度機制建設問題。”朱建海說,檢查報告緊扣黃河保護“一法一條例”的規定,對各級政府各部門對法律法規明確的法定職責、制度機制、剛性約束等方面的落實情況進行了梳理,讓法律和制度真正長出了“牙齒”。
同時,報告針對問題提出了嚴格落實法律制度、認真履行法定職責,采取務實有效措施、持續推進突出問題解決,強化制度機制保障、提升保護治理水平,加快推進綠色轉型、提高生態產品價值等四個方面的建議,為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聽取審議報告,聚焦主題建言獻策
我省推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工作情況如何?
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審議了省政府關于推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5年來,省委、省政府堅定有力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黃河蓄水池”作用進一步凸顯;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黃土高原保水固沙能力顯著增強;深入落實“四水四定”,水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協同推進污染防治,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堅持綠色轉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底色更加亮麗;深化文旅融合,甘肅黃河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千秋大計,久久為功。報告中也提到,雖然我省推進實施黃河國家戰略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面臨生態保護治理任務依然艱巨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分組審議時,落實黃河國家戰略的“甘肅之為”備受與會人員的關注,大家集思廣益,諫直言、獻良策、謀良計。
常委會組成人員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是系統工程、復雜工程、長期工程,必須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治標和治本相結合,統籌謀劃、系統治理。特別要堅持問題導向,把鞏固擴大突出問題治理成果作為重中之重,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要不打折扣,逐一治理到位,整改銷號。同時,要運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以創新的思維研究解決一些根本性問題。
“要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立足資源生態優勢,注重生態價值轉換,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生物醫藥、裝備制造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真正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常委會組成人員說。
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特別是專職機構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和沿黃省區的溝通銜接,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聚發展、區域開放協作、科技創新引領、黃河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大力推動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和產業聯動互補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甘肅作為。
開展專題詢問,“問”出責任“答”顯擔當
人大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進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專題詢問是人大監督的方式之一。
7月25日下午,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結合審議省政府關于推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一問一答中回應關切,凝聚共識。
我省肩負著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省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吳仰東率先發問:“請問省發展改革委,我省在統籌推動區域合作,落實黃河國家戰略方面采取了哪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工作中有哪些短板?下一步將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開門見山,直面問題。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丁巨勝應詢回答時說,近年來,我省突出政策規劃引領,強化項目支撐帶動,強力推動戰略實施。同時主動加強與沿黃省區交流合作,推動黃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治理,先后與青海、四川、陜西、寧夏、內蒙古5省區簽訂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框架協議,與四川、寧夏分別簽訂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設立生態補償資金,專項用于流域內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下一步,將深入抓好黃河流域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重點工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國土空間規劃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指導和約束作用。省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朱建海對此很關注:“請問省自然資源廳,如何發揮總體規劃的基礎統籌作用?”
“我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基本建立但專項規劃存在短板。下一步將督促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抓緊開展水利、交通、農業、生態環保、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編制或修編工作。加強底圖、底數信息共享,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進行項目落地等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陳志強應詢回答。
問舉措、問進展、問成效,答原因、答對策、答承諾……8位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1位省人大代表聚焦黃河國家戰略和“一法一條例”實施中的突出問題發問,省政府各有關部門負責人一一作答,在交流碰撞中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舉措,匯聚推動工作的合力,描繪出一幅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圖景。(記者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