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9-04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在我省旱作區,農膜覆蓋栽培具有顯著的增溫保墑、抗旱節水、增產增收作用。但普通農用地膜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不易降解,在耕地中大量殘留會影響土壤透氣、滲水,阻礙農作物根莖生長,還會污染生態環境。
如何破解農膜帶來的環境問題,打好“凈土”保衛戰?近日,記者走進張掖市山丹縣的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萬畝示范基地,實地探究我省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工作成效。
回收地膜減“白”護“綠”
“以前我們都是隨手扔棄隨風刮,如今廢舊地膜也能換錢,大家都主動撿拾上交。”山丹縣霍城鎮西關村村民王有亮說。霍城鎮鎮長丁勇解釋道:“我們采取資金獎補的方式,政府每年補貼150萬元作為回收資金,鼓勵村民每回收5公斤廢舊地膜兌換1公斤新地膜,回收網點回收1噸廢舊地膜補貼資金100元,調動廣大種植戶主動到田間地頭拾撿廢舊農膜。”
村民馬有平說:“現在再也看不到殘膜滿天飛的景象了。地里的殘膜少了,土壤更透氣、保水性更好,農作物產量也高了。”
山丹縣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通過實施農田廢舊地膜清除回收獎補項目等重點項目,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2家、回收網點11個,使全縣廢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5%以上。村民們也培養了良好的耕作習慣,自覺購買使用0.015毫米以上的黑色地膜,主動撿拾殘膜、主動交售到回收點。
為打造農田清潔、環境優美、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解決地膜殘留問題,2009年我省就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成為全國最早開展廢舊農膜殘留污染治理的省份之一。2022年起,省農業農村廳根據農業農村部安排的“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分別完成了2022年、2023年試點地膜試點建設任務,分別完成試點地膜推廣面積918萬畝、1302萬畝,當季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4.7%、85.34%。
以舊“變”新變廢為寶
地膜回收了,如何讓其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呢?“回收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能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山丹縣位奇鎮鎮長何多生認為。
位奇鎮建起“一隊一站一中心”(綜合執法隊、環保站、農綜中心)的聯合工作機制,加強“春耕覆膜備案制”和“回收農膜獎補制度”等機制,督促流轉大戶簽訂廢舊農膜回收協議,并繳納保證金,推動廢舊農膜回收,形成了“撿一片、驗一片、退押金”的模式,從源頭上推進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
這些回收后的地膜都被送到了當地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實現了“華麗變身”。記者在甘肅昊信塑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加工車間看到,回收的廢舊農膜和滴灌帶經過分切、破碎、清洗后進入造粒機,加工成一顆顆圓柱形的黑色塑料顆粒,再根據需求制成塑料制品。
“去年我們公司共產銷農膜3800噸,回收廢舊農膜3000余噸。”公司負責人龍昊介紹,公司按照縣里確定的“政府引導、部門負責、企業分片回收、群眾參與”廢舊農膜回收工作機制,形成了“回收—拉運—加工”為一體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全面落實廢舊農膜包片回收協議,對所負責片區的廢舊農膜做到了應收盡收,不留死角。
2024年,山丹全縣覆膜面積達到28.23萬畝,其中加厚高強度地膜18.83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7.9萬畝,地膜使用量1947噸,截至目前,全縣廢舊農膜回收1182噸(折純),逐漸構建起一條地膜循環經濟供應鏈。
全省范圍內實施“價格補貼”“以舊換新”“實物補助”等三種試點地膜推廣方式,引導建立市場化運行方式,鼓勵經營規范的企業擴大回收范圍,延伸產業鏈條,支持回收主體提高廢舊地膜回收價格,鼓勵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培育和穩固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市場。
因地制宜探索創新
地膜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全省各地瞄準關鍵,補齊短板,加快推進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工作取得新進展。
武威市涼州區通過設立回收點開展地膜“以舊換新”活動,農戶每收集1立方米舊膜,可以兌換10公斤新膜,提高了群眾撿拾廢舊地膜的積極性,2023年,涼州區通過“以舊換新”已兌換新膜74.2噸,回收舊膜7420立方米;
定西市將7縣區全部納入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縣區,因地制宜探索項目運行機制,降低廢舊農膜回收成本,提高廢舊農膜處置率,形成了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模式;
酒泉市敦煌市2024年按照“購2.5補1”的補貼方式,共補貼發放加厚高強度地膜74.05噸,帶動種植戶自購加厚高強度地膜185.05噸,全市加厚高強度地膜總用量達到259.1噸。
2023年全省共回收廢舊農膜20.08萬噸,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34%,連續7年保持在80%以上。我省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一張網”要求,連續多年在全省覆膜農田開展地膜殘留監測,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包括960個省控監測點、30個國控監測點的穩定監測網絡,2023年全省地膜殘留監測點監測結果顯示,我省覆膜耕地畝均地膜殘留量為1.3015公斤,地膜殘留量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記者海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