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8-04
- 點擊:2586
- 來源:中國環境報
?
甘肅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通過開展“崗位大比武、業務大練兵”等活動,錘煉生態環保鐵軍,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支撐。
圖為甘肅省2019年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現場。
大西北遼闊的藍天之下,沐浴著生態文明的和煦春風,曾貫通中西文明的絲綢之路,綿延在九曲黃河之濱,掩映在蔥翠祁連山之下。
牢牢把握住“危”與“機”的辯證關系,甘肅省化祁連山生態之“危”為發展轉型之“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進行著一場綠色嬗變。今天的甘肅省不僅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更為重要的是,找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的道路,正在牢牢扭住十大生態產業發力,圍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為,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新時代甘肅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蓄積著源源不斷的生態力量。
“危”“機”之變護祁連山新生
橫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和西北部沙漠的巨大山脈——祁連山綿延起伏、雪嶺橫空、冰峰俊俏。春夏時節,千峰消融、溪澗爭流、草木蔥翠。視線延展開來,冰雪融水澆灌下,廣闊的沖積平原良田縱橫,綠洲欣榮。
此時,行進在千里河西走廊,遠山潑墨近水如藍,公路兩側,金葉榆、云杉、圓柏等人工綠植排排矗立,時而,會看到三五人群仍在忙碌栽種著新苗木。經歷刮骨療傷之痛后,祁連山生機再現。
2017年,在經歷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問責風暴”后,甘肅全省上下痛定思痛,在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重新定位,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
張掖市寺大隆自然保護站站長孫京海見證了這一巨大轉變。上世紀80年代的林場伐木,孫京海看到一車車上好的木材被運往山外。禁伐后,采礦“轟隆隆”的聲音又開始在山脈之間回響,“河都挖得不是河了。”而現在,“山里安靜得能聽到風吹過每一片樹葉,再也看不到冰冷的采礦機械和過往的大卡車。”
2018年,孫京海多了一支特殊的管護隊伍,?16名隊員都是從核心區康樂鎮楊哥村搬遷出來的牧民。核心區牧民搬遷是祁連山問題整改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在多方努力下,張掖市核心區149戶484人全部搬出,95.5萬畝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同時,得益于此,一批長期懸而未決的生態問題迎來徹底解決良機。用時三年,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全部分類關停退出并完成補償工作,111個歷史遺留無主礦山完成恢復治理;保護區內42座水電站完成分類處置;?25處旅游設施已按差別化整治措施完成分類整改;保護區所有草原納入草原補獎政策范圍,草原減畜21.97萬羊單位;林權證與草原證“一地兩證”問題妥善解決。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已完成投資31.29億元,占規劃調整后總投資的86.22%。
猛藥去沉疴。祁連山保護區內,白泉門砂石料場、九個泉選礦廠、皇城馬營礦區、千馬龍煤礦等大大小小的礦山區一度因為無節制開發,土石裸露,山體斑駁。經大規模礦山關閉、人員撤離、設施拆除、礦井封堵、現場清理、平整覆土、種草造林、圍欄封育、加固護坡和生態恢復治理后,祁連山的“疤痕”逐個修復,礦山變草原,與原始草場融為一體。
徹底祛除沉疴仍需時日,但祁連山生態環境質量開始向健康、良性方向發展,生物種群數量不斷恢復。雪豹、巖羊、馬麝、白唇鹿、鵝喉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常與人類“邂逅”。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被稱為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博物館”“教科書”。甘肅省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整治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
祁連山生態環境的變化,折射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甘肅省的深入貫徹落實。甘肅省將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和“綠盾”專項行動自查發現問題“三大整改”作為推動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持鞏固成果、消化存量、控制增量的思路和人到現場、眼見為實、手觸為真的原則,以群眾是否滿意為衡量標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各項整改任務落實。
截至目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62項具體整改問題,已完成47項。祁連山生態環境專項督察反饋的31項問題中,17項已按時限要求完成整改,其余正在加快整改;“綠盾”專項行動全省自查發現的1845個問題,已整改完成1820個,完成比率為98.64%。
與此同時,甘肅省積極構建?“天眼”監測平臺,打造“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模式,探索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現代監管制度體系,開展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治理與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研究,切實維護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安全穩定。
如今,甘肅省境內多處自然保護地不僅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而且,也教育了干部群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綠色嬗變開隴原新局
祁連山的“危”“機”之變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范例。恢復祁連山保護和滋養河西走廊的功能,不僅需要刮骨療傷祛沉疴,還需要從生態文明的更高視角進行戰略和總體規劃。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但是,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尚無范例可循,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進行艱苦的探索。那么,甘肅省如何認識和建設生態文明,走出一條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綠色發展之路呢?
甘肅省省委書記林鐸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改變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的傳統發展格局,加快綠色發展崛起步伐。
甘肅省省長唐仁健在甘肅·祁連山高峰論壇上指出,甘肅省深刻吸取祁連生態破壞問題的教訓,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發展實體經濟、培育新動能改造舊動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五篇文章”一起做,全面吹響綠色發展的號角。
綠色發展在甘肅省的落地方案是: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先進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數據信息、軍民融合等十大生態產業,推動甘肅省在綠色發展中崛起。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肖錚表示,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倒逼、引導、優化、服務功能,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讓生態經濟成為發展的新增長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在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的國家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一輛報廢車輛在程序化拆解后,變成了鐵、銅、鋁、橡膠、塑料等可回收利用資源。報廢汽車拆解加工中心項目負責人龐亮介紹,這個中心已建有700多處回收網點,遍布陜、甘、青三省。
“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項目,是甘肅省十大生態產業中節能環保產業的帶動性工程,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廢棄—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加工”模式為核心的循環型產業鏈條,力爭新增城市礦產資源綜合利用73萬噸,形成年拆解廢舊汽車1.18萬輛、廢舊電子產品100萬臺、廢電線電纜5萬噸、加工處理廢舊塑料10萬噸、廢金屬35萬噸、年處理加工廢紙20萬噸、廢舊橡膠6.5萬噸的生產能力,努力打造一流的國家級“城市礦產”基地。
此外,年產5萬噸高檔電解銅箔項目在蘭州新區投產運營,截至去年底,全省棄風棄光率由2016年最高的43%和30%下降到7.6%和4.3%,新能源消納持續改善,一批新興綠色產業正在持續釋放動能。
不少傳統工業企業也正在通過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加快轉型。酒鋼集團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已完成多臺機組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都實現了超低排放;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施了企業綠色化改造工程,二選擴能降耗技術改造提升了對貧礦資源的加工處理水平。
近年來,甘肅省生態環境廳不斷提高服務和監管水平,為助推全省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保駕護航。全面實施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幫助企業查找和解決環評等工作中的卡點,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讓“辦事不求人”成為全省生態環境系統的一張名片;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采取差異化生態環境監管措施并實行動態調整,推行非現場監管方式,落實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紅黑榜”制度,嚴格禁止“一刀切”,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同時,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正在加快推進“三線一單”劃定和成果發布實施,搭建“三線一單”成果應用系統框架,并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確保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在空間上落地,充分發揮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積極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持續強化清潔生產審核,以嚴格環保標準倒逼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動重點企業綠色化改造。
一組數據印證甘肅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相得益彰的態勢已初步形成。2019年全省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達2061.9億元,比上年增長7.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3.7%,十大生態產業成為甘肅省推動綠色崛起的新引擎。與此同時,節能降耗形勢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清潔能源發電量比上年增長7.4%,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下降2.7%。全省環境質量也顯著好轉,空氣綜合質量指數較2018年下降3.5%,14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比率較2018年提高4.5個百分點,全省38個地表水國考斷面終優良比例為94.7%,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繪絲路新篇
馬蓮河是甘肅省慶陽市的母親河,也是黃河二級支流涇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積占涇河流域面積的42%。然而,馬蓮河寧縣橋頭跨界出境考核斷面,多年不達標。
慶陽市委、市政府把攻堅馬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作為保障推動慶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根據國家采測分離第三方機構監測反饋結果,2019年,馬蓮河寧縣橋頭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結果達到年度考核目標要求,與2018年相比,這個斷面水質從Ⅴ類提升至Ⅳ類,?今年1月~4月,馬蓮河寧縣橋頭平均水質改善到了Ⅲ類,河流水質呈現穩定改善趨勢。
這是甘肅省突出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保護治理兩大重點,統籌推進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取得的局部性成果。與此同時,甘南州圍繞瑪曲沙化退化草原鞏固治理工程,河西地區強化祁連山水源涵養保護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都在同步推進。各市州以水環境質量的鞏固和改善為核心,緊盯工業、城鎮生活、農業面源和尾礦庫4類污染源,穩步推進重點治理項目,實施河道、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經過努力,相較于“十二五”末,黃河干流、涇河、汭河、牛頭河水質由Ⅲ類改善至Ⅱ類,渭河、湟水河、蒲河由Ⅳ類改善至Ⅲ類,馬蓮河水質由劣Ⅴ類改善至Ⅳ類,葫蘆河水質由劣Ⅴ類改善至Ⅲ類,大夏河、達溪河、四郎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洮河、大通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位于黃河上游的甘肅省牢牢把住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歷史機遇,鞏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勢頭。甘肅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突出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圍繞“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標,強化上游意識,擔好上游責任,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奏好甘肅樂章。
為全面摸清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底數及污染現狀,助力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2018年,甘肅省生態環境廳籌資1300萬元,啟動全省流域環境風險排查工作。在前期流域環境風險排查的基礎上,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成果,認真研究論證,組織編制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實施方案》及監測、無人機航空遙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等四個配套子方案,籌資6000萬元,于2019年12月,正式啟動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工作,分三批開展現場排查工作。
甘肅省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生態環境部的高度肯定,已列入國家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三個試點省份之一。目前,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正在推動建立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數據庫,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信息“一張圖”、監管“一平臺”,為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提供支撐和保障。
黃河流域污染治理同步開展。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及時組織市州申報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良好水體生態環境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地下水環境保護及污染修復等方面項目,積極爭取納入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儲備庫。推動實施黃河干流、洮河、渭河、涇河、馬蓮河、蒲河等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不斷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有機統一在甘肅省綠色轉型發展中得以實現。?由“危”轉“機”到綠色嬗變,再到高質量發展成為根本要求,不僅為甘肅省的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代表甘肅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努力探索的方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天,給黃河多一點呵護,給祁連山多一點珍愛,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所有的努力和心血終將迎來一個幸福美好的生態新甘肅,以生態文明之力托舉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再現輝煌。
吳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