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9-05
- 點擊:3066
- 來源:甘肅日報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壯美樂章
——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第三次會議交流發言摘登
協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政協青海省委員會
黃河發源于青海,在省境內干流長度1694公里、占黃河總長的31%,流域面積15.31萬平方公里,地表水資源量占黃河全流域的49.4%,是國家重要生態屏障。
強化水源涵養功能,不斷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歷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河保護和治理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八膫€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決扛起生態保護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責任,推進以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消費、綠色農牧業為架構的綠色發展方式,不斷強化水源涵養功能,積極探索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形成了生態保護建設新的時空格局,實現了對重要自然生態的有效保護。
青海省生態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補短板強弱項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青海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歐亞大陸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是中國以及東南亞的重要水源地,發源3518條河流,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全省90%國土面積被列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且生態環境脆弱,同時,還集中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的所有困難,生態保護壓力大,鞏固脫貧任務重,發展制約因素多。高質量發展基礎支撐不足,生態治理難度較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基礎設施欠賬較多。
保護黃河源頭生態,增強水源涵養功能,需國家的有力支持和各省區的大力幫助。因此,建議和呼吁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支持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推進保障、改善民生。
保護好生態是青海最重要的擔當,也是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政治責任,更是青海不斷前行的永恒動力。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源頭責任,強化干流擔當,進一步樹牢“不抓生態就是失職,抓不好生態就是不稱職”的理念,以生態保護優先、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與沿黃各?。▍^)攜手共進,共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政協四川省委員會
四川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四川省內黃河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雖只占總流域面積的2.4%,但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達100億立方米,每年為黃河干流枯水期和豐水期分別貢獻了約40%和26%的水量,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強化上游意識,加強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切實肩負起保護母親河的重大政治責任。通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四川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以上,9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有效保護。黃河四川境內干流及支流水質達標率100%,水土流失面積和土壤侵蝕強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輸入黃河的泥沙量明顯減少,確保了黃河出川一河清水向東流。
四川提升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功能的主要做法。一是切實擔負起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二是持續完善生態治理保護體制機制。三是加強與兄弟省份的協同合作。
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與生態補償機制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有待化解。二是生態保護所需資金與現有補償資金缺口較大。三是現有補償政策還需進一步研究完善。
探索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幾點建議。一是加強生態補償頂層設計。二是推動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落地落實。三是探索創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擔負好黃河上游生態保護重任
政協甘肅省委員會

俯瞰雁灘巨變?萬翔
黃河在甘肅境內“兩進兩出”,流經913公里,其中流經甘南草原433公里,共補給黃河總徑流的11%、源區總徑流的58.7%,約60%的黃河水來自蘭州以上河段。重要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生態功能,決定了甘肅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期間,強調“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
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工作推進情況。(一)擔好上游責任,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二)系統保護治理,提升黃河水源涵養能力。(三)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改善黃河上游生態質量。
流域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主要問題。(一)生態環境脆弱,修復治理難度大。(二)生態補償政策依據不足,指標體系不健全。(三)生態保護補償方式單一,資金缺乏合力。(四)生態補償資金缺口大,市場化多元化程度不高。(五)中央縱向支持和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需進一步加大。
加快推進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建議。(一)加強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頂層設計。(二)加大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的國家支持。(三)在黃河流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示范工作。(四)?推動生態補償市場化多元化發展。(五)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關系。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黃河水源涵養
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賦予了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寧夏人民倍感榮幸,無比珍惜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自治區黨委出臺了《關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貫徹新思想,勇擔新使命,既要保證母親河永遠川流不息,又要推動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水源涵養區的人民也共享小康生活。
寧夏黃河流域生態現狀。在沿黃九省(區)中,寧夏唯一全境屬黃河流域,對黃河水源涵養責任重大。其中六盤山是黃河5條支流的發源地,是黃土高原重要的天然“水塔”。經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勇擔政治責任,精心呵護黃河,全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總體講,寧夏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氣候干旱,水源涵養退化,水資源嚴重短缺。加強國土綠化、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養、改善水生態環境,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迫在眉睫的大事。
寧夏涵養黃河水源重大舉措。寧夏正在舉全區之力,匯萬眾之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先行區”的重要指示,將采取以下重大舉措。一是建設南部水源涵養區;二是實施水源涵養工程;三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修復。
黃河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的主要問題。就寧夏黃河水源涵養而言,一是財政支撐不足;二是補償標準偏低;三是發展壓力很大。就補償機制而言,頂層統籌協調機制還有待完善,法制建設滯后,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缺乏整體規劃。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及加強水源涵養的建議。就生態補償機制而言,需要加強頂層統籌,加快法制建設,加快平臺建設,合理調整機制。就加強黃河水源涵養而言,應開展流域生態環境普查,編制黃河水源涵養規劃,統籌保護與發展關系。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政協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
黃河貫穿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7個盟(市),流經段長843.5公里,占黃河總長的七分之一,流域面積15.19萬平方公里。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是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內蒙古段的三分之二位于黃河上游,三分之一位于黃河中游。流域內地形地貌多樣,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沙漠及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物多樣性集中,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祖國北方生態屏障。
水源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建設的基本情況。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站位黃河全流域,始終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積極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污染防治、水利防洪除險設施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強化政策制度保障,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林草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土保持工程促進生態修復,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水源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水土保持任重道遠,礦產開發對生態影響較大,投入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幾點建議:站位全流域謀劃;加強區域協調聯動,加強沿黃省區交流合作,特別是項目合作,明確各自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加大協作力度,定期調度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共同研究解決工作中重大問題;著力推進黃河流域防沙治沙;強化礦產資源開發補償費征收;改革林草生態建設投融資制度;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推進黃河流域陜西段高質量發展
政協陜西省委員會
陜西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環境保護,黃土高原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植被蓋度大幅增加,水土流失與水體污染基本得到遏制,整體持續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向前推進。
黃河流域陜西段水源涵養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采取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工作。(一)黃河流域陜西段區域特點。陜西省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腹地,黃河流經陜西省8市1區13.3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總人口和經濟總量的65%、78%、85.7%。(二)黃河流域陜西段水源涵養。陜西省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機制,提升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能力。(三)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湖長制體系并向村延伸,全面開展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考核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節約利用、監管。生態環境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到“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轉變。
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陜西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多方籌措資金,為生態治理提供可靠資金保障。首創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持續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完善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陜西作為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也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省份之一,保護黃河責任重大,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支持。圍繞本次會議主題,根據黃河流域陜西段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一)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二)加大黃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四)加大對陜西的資金支持力度。
加強水土保持推動高標準保護
政協山西省委員會
黃河流經山西省4市19縣(市、區),境內全長965公里,流域面積9.7萬平方千米,占行政區域的62.2%,占整個黃河流域的12%。沿黃區域集生態環境脆弱、資源開發強度大和貧困集中連片等問題于一體,尤其是水土流失嚴重。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定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采取一系列舉措,有效遏制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沿黃區域水土流失防治任重道遠,是問題所迫、發展所需、責任所系。下一步,要重點推動以下幾方面工作。
站在新高度對水土保持進行科學謀劃。山西省把“高標準保護”作為“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的重要內容,以汾河和太行山、呂梁山為重點,部署實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包括黃河流域護岸林工程、荒山綠化工程、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工程,以及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五水同治”等。
抓好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基礎工程。山西省將開展以生態植被為主的水土保持林草建設,有效防風固沙,改善生態;以小流域為單元,?坡溝梁峁川綜合治理,科學布置各項水保措施,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資源,減少入黃泥沙;加強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對病險淤地壩及時除險加固。
全面提升科學造林綠化水平,健全以生態補償為重點的保障機制,創新監督管理機制和手段。抓好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必須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來保障,結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資源產權、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制度落地。加強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地方立法工作。以推進林長制配套政策落實為抓手,優化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
協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治理
政協河南省委員會
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是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河南省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持續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
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主要做法。(一)提高站位,合力推動黃河生態保護治理。(二)多措并舉,不斷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加快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大力開展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飛播造林,持續加強伊河、洛河等黃河重要支流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營造,極大地提升了涵養水源和調節地表徑流的生態防護功能。(三)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政策協同和制度建設,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
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黃河流域河南段保護治理任務艱巨。(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監管機制不健全。(三)?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推進難度大。(四)補償方式和資金來源單一。(五)流域生態補償與其他環境保護政策銜接不足。(六)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推進內生動力不足。
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和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對策建議。(一)強化流域統籌、省區負責、協同推進的生態保護機制。(二)支持黃河中下游實施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三)加強黃河下游灘區生態補償工作。(四)健全生態補償保障機制。(五)加大中央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支持力度。(六)強化市場機制支撐作用。(七)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溝通協商機制,形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格局。
力爭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前列
政協山東省委員會
山東是沿黃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山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科學謀劃山東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制定完善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規劃,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扛起主體責任,主動擔當作為,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龍頭,高水平編制規劃實施方案,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批重大事項,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山東力量。
突出黃河三角洲保護,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山東省堅決落實“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指示,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和修復,實施黃河沿岸濕地資源、植被、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高標準推進東平湖、單縣黃河故道等一批骨干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大汶河流域(黃河山東段唯一入黃河流)治理和水源涵養。
突出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優化提升沿黃生態環境。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集約型轉變。一是著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二是重點抓好農業節水。三是優化城鄉布局。四是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
突出凝心聚力,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問題及有關建議。生態補償機制需要根據實踐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補償標準太低,還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建議:一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二是統籌考慮,探索建立跨省界斷面水質水量雙控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三是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加大支持力度,建設長效機制;四是支持南水北調西線加快論證、盡快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