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1-22
- 點擊:421
-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八百里伏牛山,風景秀美無限。
河南省淅川縣地處伏牛山腹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近年來,全縣以林長制為抓手做好“活綠”文章,穩步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大力推動林旅融合發展,拓寬綠水青山富民通道,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森林城市創建
推窗覽勝景,青山綠相迎。
綠色是淅川的底色,生態是淅川的資本。淅川縣各級林長專注綠色發展,以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為載體,依托產業造林、荒山造林、生態修復、飛播造林和森林城鄉建設五大工程,全力抓好生態環境改善和城鄉品位提升。
在城區,實施改建擴綠、道路補綠、見縫插綠行動,建成5條景觀大道,打造5個森林公園、10個休閑游園,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31%,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3.33平方米。在鄉村,大力開展圍鎮圍村造林,建成森林特色小鎮9個、森林鄉村40個、森林人家46個,村莊林木覆蓋率達到35%。全縣形成了以城鎮社區綠化美化為中心,道路綠化及河岸綠化為廊道的林城相依、林居相依、林路相依、林水相依的城鄉一體化森林景觀格局。
“隨著生態文化宣傳活動的深入開展,群眾愛綠、植綠、護綠意識極大增強,城鎮適齡人口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淅川成為河南首批縣級省級森林城市。”淅川縣林業局副局長楊玉紅說。
未來,淅川將爭創國家森林城市。
統籌林旅融合發展
如今的渠首大地,宛若一幅山水畫卷。
隨著前來觀光的游客越來越多,庫區百姓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生態好了,日子也就好了。近年來,以林長制為引領,淅川縣以林旅融合為落腳點,激發森林旅游新活力,拓寬綠水青山富民通道。
毛堂鎮龍泉村,河水清清、山路宛轉,白墻黛瓦的民宿“九畹山居”就掩映在一片山茱萸之間。
“九畹山居”的不遠處,豎立著淅川縣踐行“兩山”理念、林長+示范基地公示牌,上面公布了該處森林康養項目的林長信息及幫建措施。“在基地建設過程中,縣、鄉兩級林長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企業爭取多項政策優惠,引導和鼓勵企業挖掘潛能。”基地負責人說。
“通過林長+活綠模式,鄉村老屋變特色民宿,盤活了鄉村美麗資源,增加了庫區群眾收入。”淅川縣林業局局長梁虎兵說,全縣初步培育了倉房鎮磊山村、上集鎮關帝村等36家鄉村旅游村,毛堂鎮銀杏樹溝等40家鄉村旅游產業園,馬蹬鎮丹懷莊園、香花鎮魚家等500多戶鄉村旅游專業戶。
同時,圍繞打造環庫旅游生態圈,不斷提高林業景觀化水平,推動林旅融合、互動發展。全縣建成4A級景區2家,培育集林業生態觀光、休閑采摘、森林康養、鄉村旅游于一體的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1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鎮4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12個、省級休閑觀光園2個,新建民宿10家、農家樂700余家,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賦能鄉村振興
“林業+生態旅游”新模式充分釋放生態紅利,“林長+活綠”持續為淅川鄉村振興賦能。
“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大石橋鄉昔日的貧困戶雷鐵紅至今還記得他第一次領到1.3萬元務工費的情景。
大石橋鄉橫溝村原本是個偏僻的窮山溝。近年來,他們成立淅川縣鳳凰毛竹專業合作社,先后種植竹子、連翹等1300多畝。他們修通了公路,發展集親子教育訓練營、花海棧道、影視創作、森林康養于一體的鄉村旅游,來休閑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
窮山溝變了,淅川縣也變了。
全縣投入資金2.8億元,采取專業隊合同造林模式,對縣內主要景區周邊的荒山荒坡實施綠化美化,植綠造景育花,種植海棠、櫻花、桂花等風景樹21萬株,栽植軟籽石榴、核桃、柑橘等經濟林木90多萬株,初步實現景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帶動全縣3000多戶農民通過參與林業生態建設,戶均增收2600余元。
“生態圍繞旅游育,產業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鄉村圍繞旅游興。”淅川縣縣長王興勇表示,淅川推動旅游業由傳統單一的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從觀光旅游向休閑體驗康養旅游轉變,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生態飯才是長久飯,我們將不斷探索‘林長+’模式,堅持不懈造林護林,守護好一庫碧水,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寫好用綠這篇文章,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更多群眾從林業中受益。”南陽市委常委、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信心滿滿。
在“林長+”帶動下,2022年,淅川縣成功創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縣共接待游客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億元。(?徐凡 周桃龍 寇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