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2-08
- 點擊:279
- 來源:民族日報
民族日報記者?馬瓊潔
冬日的大夏河畔,成群的候鳥接踵而至,拍打著翅膀,輕盈地在水面“嬉鬧”,路過的市民紛紛拿起手機記錄下這美好時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來,臨夏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給群眾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生態環境保護答卷。截至11月22日,全市PM10濃度均值為54微克每立方米,PM2.5濃度均值為30微克每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為85.3%。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城市聲環境按功能分區基本達標。
堅決守衛“臨夏藍”
雖有冬的寒意,但在東郊公園里,抬頭依舊可見湛藍的天空和潔白的流云,人們或三三兩兩坐在長椅上休息,或在健身步道上跑步健身。這樣的城市美景,得益于臨夏市深入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各項舉措。
臨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根據年初制定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堅持精準導向,為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強力攻堅控揚塵。嚴格落實煤炭市場駐場監管、卡口24小時值班檢查、巡查隊動態巡查、煤質檢測制度和優質煤購置補貼政策,堅決杜絕劣質煤流入市區。全面落實建筑工地“六個百分百”和商砼站場地圍擋、料堆遮蓋、罐車沖洗等防塵抑塵措施。加大餐飲油煙、零散流動燒烤攤點、機動車尾氣管控整治力度。
持之以恒抓管控。加強涉氣企業監管,對冬季供熱的3個熱源廠實行駐廠監管,督促企業規范運行環保污處設施。持續加大動態巡查力度,嚴查秸稈垃圾焚燒行為,嚴格落實煙花爆竹禁限放管控措施,督促村社區專職環保網格員按時到崗開展網格巡查。
“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臨夏市將持續鞏固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成果,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大力改善空氣質量,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州生態環境局臨夏市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馬廷明表示。
“臨夏藍”已成為臨夏市最耀眼的生態底色,“藍天指數”是該市吸引力、宜居度的最好見證。
打造碧水凈土“綠色家園”
記者來到枹罕鎮馬家莊村的一個農家小院,掀開門簾,一股暖流撲面而來。“以前,家中燒煤,麻煩又不安全,污染還非常嚴重。如今,房子封閉改造,安裝清潔能源取暖設備,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村民祁換梅有感而發。
正是臨夏市冬季清潔取暖改造工程的順利實施,村民們不再為冬季取暖鬧心。
“天藍地綠水清”是臨夏人的美好愿景,臨夏市全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實施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污染防治各項工程,從嚴開展環境監管執法,全面落實環保督察整改,一系列精準舉措,旨在守護好青山綠水,共建幸福美好家園。
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爭取項目資金730余萬元,全力實施臨夏市環境監測站實驗室提標改造項目。總投資3.4億元的臨夏市再生水綜合利用工程,一期工程計劃年底前投入運行。總投資6970余萬元的臨夏市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第二系列工程建設項目,爭取年內竣工驗收。
全面落實冬季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新建南區熱源廠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7%;無暖樓“煤改電”清潔供暖項目已完成;完成農村150戶“煤改氣”改造工作,農村“煤改電”項目已改造2422戶;城區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完成30萬平方米,農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完成728戶。
全力打好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全市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置,深入開展土壤污染調查工作,嚴格落實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土壤環境監測制度。
如今,碧水清波蕩漾、青山樹木蔥蘢、候鳥飛來棲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成為臨夏市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好體現。
厚植綠色“聚寶盆”
走進折橋鎮折橋村,縱橫交錯的鄉間小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和潺潺流淌的小橋流水相映成趣,古色古香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喬木花草點綴其中,村民們盡享四季皆景、康養游園的生態福利。
“這幾年,我們村建得越來越好,游客也越來越多,不少客人隔三差五過來品嘗特色美食。”農家樂老板馬哈三告訴記者,雖是冬季,但不乏專程來品嘗折橋灣美食的各地游客。
如今,生態旅游全面興起,鳳凰山文旅景區、東郊公園和折橋灣旅游景區等一批集生態防護、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綜合生態景區陸續建成或正在建設中,生態觀光游引來八方客。從“增綠量”到“增顏值”,從“護生態”到“謀致富”,生態優勢逐步變為經濟優勢,生態收益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該市圍繞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堅決扛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按照“園在城中、城在綠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總體思路和“綠隨路建,有路皆綠、因路配綠、路在綠中”的現代綠化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緊密結合,切實把臨夏市打造成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生態城市。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展望未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臨夏市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的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