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2-09
- 點擊:171
- 來源:甘肅省生態環境廳
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作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是提升環境治理科學化、精準化水平的關鍵,也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
我省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經過近5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初步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覆蓋各地級城市,形成較為完善的空氣、水體、土壤、噪聲、生態監測基礎網絡,在污染防治攻堅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服務作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并能高效運行,需要進一步建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優化監測基礎網絡、加快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加強數據管理應用、加大人才培養能力提升、促進公眾參與社會監督,通過實時、準確的環境數據收集與分析,來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堅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公眾提供必要的環境信息,同時對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綠色發展和推動我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深遠影響。
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方面。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明確規定環境監測的職責、標準、程序和監督機制。對數據的采集、處理、存儲和發布等環節作出明確的規范,確保監測活動的合法性、科學性和標準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多部門協作,包括環境、科技、工信、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法律保障體系。標準體系除方法標準外,還應包括監測設備的校準和維護,以及監測人員的操作規范、數據質量評估和驗證機制等,同時也應考慮與國際標準的對接。
優化監測基礎網絡方面。在全省范圍內科學合理布局固定和移動監測點位。這些點位應覆蓋城市、鄉村、工業區、自然保護區等關鍵區域,以及重要的水體和大氣環境。布局要考慮地理分布、人口密度、經濟活動強度以及環境敏感區等因素,確保能全面準確監測到各類環境問題。同時也需靈活布設到污染事故現場或者特定的區域,以獲取即時的監測數據。監測基礎網絡需利用多元監測手段,充分采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監測數據處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方面。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數據管理是核心,涉及到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和發布等多個方面。需要完善統一的數據集成平臺,將來自不同監測網絡、不同地區、不同監測手段的數據進行集成。信息平臺是連接政府、企業、公眾和數據的橋梁,可實現數據可視化、在線分析、預警推送等功能,同時也需具備良好的交互界面,方便不同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服務。
數據管理應用方面。綜合性數據平臺要具備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夠處理來自不同監測站點和監測手段的大量數據,并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能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跨部門、跨地區實現數據共享,可以揭示環境變化的趨勢和規律,為環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可以向公眾開放數據,增強公眾對環境問題的了解和參與。
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方面。生態環境監測的高效性取決于操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必須加大力氣培育專業人才隊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生態環境監測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鼓勵和支持環境監測相關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加大資源投入,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和機構進行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
公眾參與社會監督方面。通過建立在線平臺,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和分享,使公眾能輕松獲取各類生態環境質量信息。這種信息的透明化有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環境問題,提升公眾參與度和監督力度。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環境監測和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通過社會監督來促進環境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解決。
構建好現代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才能當好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梁柱”,才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需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頂層設計,通盤謀篇布局,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緊緊圍繞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甘肅建設來構建現代化監測體系,努力去做到“美麗甘肅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最終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定西監測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