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4-09
- 點擊:93
- 來源:甘肅省水利廳網站
瓜州縣雙塔溝河又名葫蘆河,屬于縣級河流,全長22.45km,流域面積231.7km2,流經瓜州縣雙塔鎮、布隆吉鄉。
由于瓜州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降雨量少,所以水資源在這里顯得尤其重要。在河長制治理體系未完全建立以前,由于沒有有效的河湖保護與管理制度,加之群眾生態環保意識不強,生態環境得不到重視,葫蘆河周邊經常會有群眾傾倒生活垃圾,對河湖環境造成影響,被破壞的水環境反過來又影響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河長制建立以來,瓜州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河長制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建構河流倫理,把自然界河流視作生命體,尊重河流生存與健康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良好的河湖水環境真正造福于民。雙塔溝河流域生態的改善就是瓜州縣河湖環境變化的縮影。
在全面建立河長制工作機制以后,瓜州縣成立了由縣鄉村三級河長組成的河長體系,加強了與檢察院、公安部門的聯合力度,成立了河湖包抓組織,同時,為了河湖“四亂”問題“能發現、有人清”,瓜州縣在全縣配備了河湖保潔員192名、巡河員14名,全面構筑了河湖保護網格體系,葫蘆河也有了自己的三級河長、包抓組以及河湖保潔員。
借助檢察院、公安部門力量,通過不定期多部門聯合檢查的方式,對各類河湖“四亂”問題進行大排查、大整治,針對查出的問題,通過每月通報倒逼相關鄉鎮及時完成問題的整改,確保發現一處、清理一處、銷號一處,形成閉環式管理。近年來,瓜州縣先后開展了“攜手清四亂 保護母親河”“春雷2021”“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聚焦小微邊 共建幸福河”等各類專項行動,通過定期與不定期巡查相結合、獨立巡查與聯合巡查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人力巡查與無人機巡查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各類專項行動全面開展,實現了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促進了瓜州縣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明顯改善。葫蘆河生態環境在河長制的治理保護下有了很大提升,再現清澈秀美景象。
在葫蘆河生態環境好轉之后,瓜州縣依托葫蘆河資源優勢,借助路衍經濟、鎖陽城遺址景區建設有利契機,以“陌上花開、夢里鄉愁”為主題,積極打造鄉村文旅產業,構建“依河而行、傍水而憩、觀花而游、踏草而嬉、聽史而立”的生態文化觀光綜合體。葫蘆河驛站花田充分利用“雙石”公路穿村而過的交通優勢,和“唐玄奘夜渡葫蘆河”歷史人文資源稟賦,在葫蘆河整治河岸,種植綠化帶,提升河湖“顏值”,全力打造“鄉村特色旅游村”名片,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旅促農,以農興旅,構建良性循環的發展生態,實現產業、文化與生態的互促共贏,推動鄉村旅游拓展延伸,成為全鄉促農增收的“新產業”、文化旅游的“新去處”。
布隆吉鄉雙塔村依葫蘆河而建,河湖環境與這里居民生活質量密切相關,這里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歷史文化也異常厚重。有專家認為,唐玉門關就位于雙塔村附近,相傳當年著名僧人唐玄奘西行取經,到瓜州后“夜渡葫蘆河”就是在此處,所以葫蘆河也有很高的歷史文化開發價值,當地在這里建立起了玄奘取經的文化雕像,和葫蘆河風景有機融合形成了整體景觀。
在葫蘆河環境改善后,優美的河湖風景加上有趣的歷史傳說,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參觀旅游,當地群眾在這里開起了農家樂,通過農旅融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葫蘆河也因此成了當地的幸福河。
河長領治,壓實責任全覆蓋。在全面建立河長制工作機制以后,瓜州縣形成了由縣鄉村三級河長組成的河長體系,建立了“縣級河湖長+縣政府辦對口主任+責任單位及責任人+鄉級河湖長+村級河湖長+河長辦”的“1+N”河長服務保障機制,成立了河湖包抓組織,同時,為了河湖“四亂”問題“能發現、有人清”,瓜州縣在全縣配備了河湖保潔員192名、巡河員14名,全面構筑了河湖保護網格體系,各級單位在河長的帶領下共同開展河湖保護工作。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制度,每月由河長辦牽頭,對各鄉鎮、河長制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進行督查,對發現的問題匯總進行通報,倒逼各鄉鎮、相關部門及時整改存在的問題,全面貫徹落實好河長制工作。
部門聯治,層級聯動同推進。為了進一步增強河長護河力量,加強了與檢察、公安的聯合力度,將刑事司法力量納入了河湖保護工作中,制定了《河湖管理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為“四亂”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檢察機關累計向相關鄉鎮發送近10份檢察建議書,大大增強了河湖保護力度。此外,瓜州縣還統籌水務、司法、公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應急管理、農業農村等多方力量,對河湖“四亂”問題及涉及采砂任務的重點河段進行定期檢查,避免水務部門一家單打獨斗,增強了工作合力,促進了河湖環境持續好轉。
包抓分治,齊抓共管新格局。瓜州縣積極借鑒各地已成熟的包抓經驗,結合實際,成立了河湖包抓工作組,由縣水務局主要領導擔任包抓組總指揮,縣水務局副科級及以上領導擔任各包抓組組長,每組包抓一個鄉鎮。各包抓組定期開展河湖巡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河長辦匯總,由河長辦交辦各鄉鎮進行整改。通過包抓責任制,將河湖巡查范圍延伸到農村中小河流,有效解決了河長辦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確保了巡查全覆蓋。
全民共治,構建河流倫理新秩序。積極建構河流倫理,引導群眾把自然界河流視作生命體,尊重河流生存與健康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瓜州縣積極創新,將信用承諾制融入河湖治理,以沿河居民為重點,進村入戶開展河湖保護宣傳,并由村民簽署河湖保護承諾書,承諾不隨意將生活及建筑垃圾傾倒于河道內,切實維護好自己身邊的“一方水土”,為廣大群眾創造良好生活環境。
村民自治,網格管理顯成效。在縣河長辦的指導下,各鄉鎮結合各村實際情況,積極助推將河湖長制納入村規民約,持續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不僅規范了群眾保護水環境的行為,得到廣大村民的踴躍支持,而且村規民約在規范全村居民行為規范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河湖長制工作在全村群眾中的知曉度,調動了村民參與支持河湖長制的熱情。
創新巧治,轉變思路治污染。各鄉鎮根據各自實際,在傳統管護方式基礎上創新治理方式,全面提升了河湖環境。其中瓜州縣三道溝鎮將疏勒河三道溝河大橋臨岸的垃圾場進行改造,實施了疏勒河生態修復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將垃圾清理后,在原地種植了花草樹木,配套了旅游觀光設施,發展為“福?花田”,不僅消除了環境污染,還大大美化了河湖環境,并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布隆吉鄉將河岸周邊報廢汽車停車場進行徹底清理,并在沿岸種植樹木,不僅避免了“四亂”問題的發生,還全面提升了河湖生態環境。
“智慧”防治,科技護河提效能。針對環境復雜而人力難以到達的溝道,瓜州縣充分利用無人機視野開闊、機動性好、時效性強的特點,對全縣河湖全面排查、全面監督,采用高空與地面、人力與機器相結合的方法,有效消除了監管盲區,大大提升了巡河能力。積極探索“智慧”治水方式,在河湖關鍵位置架設視頻監控,將實時監控畫面接入河長辦監控平臺與工作人員手機,將傳統人力巡查方式轉變為24小時“技防”,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網上管”立體化監管模式,彌補了河長巡河過程中效率低、問題發現不全、溯源能力較弱等問題,推動河湖監管從“人工”走向“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