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4-25
- 點擊:71
- 來源:甘肅省生態環境廳
近年來,甘肅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按照省生態環境廳具體工作要求,牢記“國之大者”,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地處我國西北的祁連山,橫亙高原,巍峨雄峙,綿延千里,是守護“中華水塔”、涵養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態屏障。雄渾壯美的祁連山阻止了騰格里、巴丹吉林、庫姆塔格三大沙漠南侵,阻擋干熱風暴直撲青藏高原,哺育了歐亞大陸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甘肅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堅持把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考核、監測與評估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通過進一步創新生態環境監測手段,著力打造高效能、信息化、多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效能持續提升,為祁連山生態環境常態化監管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一、堅持問題導向,鞏固整治成效
自2017年起,每年配合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處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依據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監測要求,基于國內外現有的遙感監測手段能力,在我省蘭州市永登縣,金昌市永昌縣,武威市涼州區、天祝縣、古浪縣、民勤縣,張掖市甘州區、肅南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酒泉市肅北縣、阿克塞縣和山丹馬場范圍,對工礦用地、水電設施、旅游設施、居民點、其他人工設施等主要人類活動現象在一定期間內的變化進行衛星遙感監測。祁連山保護地問題整治已由“深摸細查、嚴懲警示”的排查整治期,轉向“源頭防治、鞏固成效”的長效監管期。
二、推進生態監測,豐富監管手段
充分發揮衛星遙感、無人機、手機終端等技術手段,著力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對祁連山區域實施科學化、精準化監管。對祁連山保護區范圍內25個旅游設施,42個水電站,144宗礦權,共計211個點位整治情況開展了現場核查,并利用高分遙感影像,對整改情況前后進行對比判讀和遙感監測。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相關5市11縣,開展生態遙感監測,利用遙感影像對祁連山地區植被覆蓋指數進行提取,并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進行動態監測。2017—2023年,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狀況等級為良,主要保護對象的原生生境保護狀況較好。
三、拓寬監測范圍,豐富監管手段
對祁連山地區開展科學監測、系統評估,拓寬監測范圍,在開展水、氣、土、聲等常規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的基礎上,整合環境監測自動站點及加密手工監測等數據,通過自動監測與手工監測互補,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生物多樣性等各生態要素拓展,動態摸清全生態系統要素底數,結合氣象、水文等影響因素,科學掌握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做到對趨勢性問題能提前預警、對規律性問題能有效應對、對突發性問題能及時發現。不斷豐富監測手段,加快監測隊伍內便攜、快速監測儀器設備的普及,實現更科學、更精準、更全面、更快速。不斷豐富技術裝備,從傳統單一快檢設備向水、氣、聲、生態、土壤現場監測設備全面裝配轉型,實現從多個維度判斷環境狀況。不斷豐富監測方式,從單純依靠定量監測向定性、半定量、定量監測組合運用發展轉型,實現對環境變化的快速感知、范圍鎖定、精準定量。
四、提升監測能力,強化科技支撐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用數據說話,科學整合現有自然保護地數據基礎和硬件資源,完善數據監測、傳輸和實時通信等信息網絡系統,加快推動“多元參與、協作共享、智慧監測”的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使省站監測數據經得起考驗,能夠和不同地區和部門對同類要素的監測數據相互驗證,既有效提高數據應用效率,也為多部門、多行業、多要素監測數據接入整合提供支撐,使各類監測信息數據的應用發揮出高效的作用。強化科技支撐,一方面立足現有科技創新體系基礎,充分聯合發揮各類科技創新聯盟、研究中心及科研院所的骨干支撐作用,優化整合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科研項目,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學術交流。另一方面鼓勵省站同高校、科研院所及社會組織間加強合作,增強協同創新攻關能力,圍繞退化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生態系統碳匯增儲、生態變化監測預警評估等關鍵技術,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冰川雪山和高原凍土監測等主要方面,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注重監測內容和結果應用的真實性、及時性、有效性,為自然保護地建設、保護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及理論依據,助力加快建設山川秀美現代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