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4-26
- 點擊:73
- 來源:中國環境報
當前,各地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相關工程項目全面鋪開。筆者在調研生態文明示范鄉村創建時發現,很多地方借助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的池塘、溝渠、坑塘、河浜、季節性水塘、洼地等小微生境,輔以適當的人工干預,種植一點鄉土水生植物,建設一些小型濕地或生態安全緩沖區,用于進一步凈化水質、調蓄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治理效果。
與建設鄉村污水處理廠等措施相比,農民房前屋后的小河、小溪和水塘等小微生境,不需要很大投入,也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特別是在江蘇水鄉,許多鄉村周邊匯集了大量的河道、養殖塘等,這些自然演變形成的小微生境,具有蒸散速率高、水土接觸面大、氣候調節作用明顯等特點,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為生物提供更多適宜的棲息地。將這些數量多、分布廣泛的小微生境充分利用起來,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讓這些小河、小塘等盡快實現生態回歸。目前分布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的小微生境,正在各類開發活動中退化甚至消失。在土地整理、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退耕還濕、河道治理、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對村里的水塘、溝渠進行生態修復和改造。通過設計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小微生境,保持原有生境的地形地貌,不破壞原有的河、岸、埂,盡量用本地樹種,杜絕河道堵塞和河岸硬化,搭配水位調節,確保水系暢通,保留農村生態基底,提高生物多樣性。
其次,恢復小微生境,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辦法。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降解和恢復能力,盡量減少過多人為干預。基本保留原有地形,把原來的干溝恢復成季節性干濕兩用的溝渠,讓水系連通,構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擴大生態環境容量,降低治污成本,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稟賦。
第三,要因地制宜指導小微生境改善。與自然保護區、濕地等大型保護區域不同,這些小單元不可能編制統一的技術規范等,而且這些小微生境往往與人們距離更近、難以切分,保護修復繞不開人的生產生活。鑒于此,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或資金支持,用于今后的管理、維護。如果能和其他休閑、娛樂等功能結合起來,后期人工管理維護的成本可以更低。(?朱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