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方“南水”進京 南水北調為首都發展保駕護航
- 時間:2024-06-25
- 點擊:1
- 來源: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日前,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公布數據稱,截至6月12日15時20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來,累計向北京市調水達1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萬,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從1.0提升至1.3,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及以上。
有力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北京市水資源嚴重短缺,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前,全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資源量不到100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
2014年底“南水”進京后,北京市年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極大緩解了首都水資源緊缺形勢,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也為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等重點區域提供了水資源支撐。
近日,隨著昌平新城地表水廠進行通水調試,北京接納“南水”的水廠已達15座。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供水范圍基本覆蓋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經開區等區域。充足的“南水”為北京市大規模開展自備井置換工程和老舊小區管網改造創造了條件。
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調配套密云水庫調蓄工程反向輸水,累計向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大寧調蓄水庫、十三陵水庫等存蓄水量約8億立方米。2021年10月,密云水庫蓄水量達到35.79億立方米,創建庫以來最高紀錄,此后持續保持高水位運行,有力增加了首都水安全的戰略儲備。
“南水”進京后,北京市進一步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條水資源剛性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北京市先后出臺多部節水相關政策文件,大力推進生活、農業、工業、園林綠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節水,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態環境修復,節水理念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
生態文明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前,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永定河常年斷流,“盧溝曉月”不再。
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通過水源置換,源源不斷的“南水”增加了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底氣,長期被城市生產生活擠占的生態用水得到退還。根據北京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全市生態環境用水量從2014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6.36億立方米。
近年來,北京市出臺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方案,通過壓減地下水超采量,持續推進流域補水、區域補水、分段補水、協同補水,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8年回升,累計回升超11米。
有了優質“南水”的加持,密云水庫不僅維持了庫區生物的多樣性,而且在重點保護鳥類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23年底,密云水庫庫區監測記錄到的鳥類已由2020年的190種增加到了235種,不僅涵蓋蒼鷺、白鷺等密云地區常見鳥類,還記錄了丹頂鶴、東方白鸛等14種國家一級、3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
對口協作實現南北共贏
2006年以來,國務院連續批準實施四輪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建立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推動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丹江口庫區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環境標準Ⅱ類及以上。
2013年,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北京市與河南、湖北兩省建立地方領導互訪、部門間協商推進、各區包縣等工作機制,受水區通過項目投資、產業對接、設立基金、引進技術、互派干部、專業培訓等多種舉措,為水源區相關市縣提供多方面協作支持,實現南北經濟發展共贏。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安排資金50億元,實施項目1177個,助力河南、湖北水源區16縣市區生態環境改善,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基本形成了南北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北京市還累計與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在對口協作方面互派掛職干部600多人次,培訓專業人才上萬人次。北冰洋、燕京啤酒等54家在京企業落地十堰。通過政府推動,引導企業、動員各界積極融入,一大批項目、技術和資金紛紛落戶,為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成靜)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保護好、利用好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