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7-03
- 點擊:0
- 來源:中國環境報
汪權對玻璃充滿了無限遐想,破舊的玻璃瓶在他手中變成各種美妙的藝術品。作為玻璃藝術設計專業的研究生,他一直探索玻璃的循環利用,致力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可持續設計理念。
6月,浙江省杭州市迎來了一場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盛大藝術節,以“世界樹”為主題的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季展覽在美院各校區及杭州多個公共藝術場所同步展出。充滿奇思妙想的年輕藝術家們試圖從生命中尋找答案,汪權正是其中的一員。
靈感來源:動物界樸素的回收再利用行為
“我希望用回收玻璃作原料,承載循環再利用的理念?!背跞雽W時,汪權就在思考畢業設計作品的創作方向和呈現形式。他希望將再生材料引入藝術創作,對藝術媒介進行拓展,為建設人類綠色家園添磚加瓦。
他的畢業作品《未來·家園》由3只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海螺造型玻璃制品組成。破碎的白色外殼包裹著綠色,回收玻璃和海螺,兩個元素的結合,傳達了建設“共同家園”與踐行循環經濟的綠色理念,表達了他對地球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關注。
這樣的靈感來自于一次海邊的偶然觀察。
有一次,汪權看到海邊的貝殼里鉆出了小螃蟹。他查閱資料發現,海螺作為軟體動物的家,在原始宿主離去后,會有其他弱小的動物將其回收并作為自己的避風港。
由此他聯想到,動物界樸素的回收再利用行為與人類提倡的循環經濟相互映射,能夠很好地表達廢物利用理念。他決定從自身專業出發,以海螺為載體,利用特殊的工藝制作回收玻璃制品,力圖用自然界最本質的生命行為來反映當下綠色環保的社會議題。
在走訪社區、夜市燒烤攤,回收了300多個玻璃酒瓶之后,汪權開始進行破碎、篩選、塑形、燒制等工藝環節,歷經一個月終于完成了3件造型作品。
創作過程中,挑戰不小。首先是材料選取的挑戰,玻璃回收利用也頗有講究。不同廠家、不同批次生產的酒瓶區別太大,很難融合。在工藝上,想要突出顆粒感,就必須使用一項非常古老的傳統工藝——粉燒。這種工藝燒出的玻璃透色強、顆粒感明顯,但對原材料、模具以及燒制溫度要求很高,工藝繁瑣,成功率很低。
為何要突出肌理感?汪權有這樣的考量:海螺象征人類的共同家園,而凸起的顆粒感象征著社會上一個個獨立個體,匯聚成綠色行動力共同守護綠色家園,也傳達著未來綠色家園保護需要每一個人共同參與的理念。
傳遞理念:從生態系統循環到人文關懷
垃圾焚燒、動植物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地成為美院畢業生的創作靈感。
“我喜歡在海邊漫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看珊瑚、海龜、對著魚兒冥想,靜靜沉浸在美妙的海底世界。”來自產品設計專業的李珂,從小在海邊長大,她對大海的熱愛超乎想象。
為了探索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她考取了潛水員證。接觸潛水后,她關注到五彩斑斕的珊瑚正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改變受到影響。在李珂的潛水好友圈里,大家每每提到珊瑚白化現象都很痛心,保護海洋生態的想法也在李珂心里生根發芽。
在構思畢業設計作品時,她希望能借助藝術表達心聲,讓大家關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起初,她的想法是做與珊瑚相關的傳統工業設計,但考慮以往珊瑚保護的作品也有很多,這一次她想把生活美學融入作品中。
一次與幾位老潛水員交談中,聊起鯨落現象:鯨魚死后沉到海底反哺海洋生態系統,一座鯨魚的尸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這種情況是否可以遷移到藝術作品創作中呢?
一個奇思妙想就這樣被激發出來,李珂決定將個性化定制魚礁與海葬服務相結合。人工魚礁作為生態系統的一環,吸引了海洋生物聚集、棲息,促進海洋生態平衡。將逝者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體現了生命的循環,在海底安放定制化骨灰魚礁,可為逝者提供一種具有生態意義的永恒安息之地。
當前,海葬這種生態墓葬的方式已漸漸被人類所接受,但畢竟偏小眾,如何體現人文關懷,讓逝者家人有情感寄托也成了她著重考慮的問題。她在作品中配備了VR虛擬祭奠平臺,模擬海底生態環境,傳遞祭祀儀式感。目前,魚礁海葬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李珂希望通過藝術引導傳遞出的美感,推動概念落地,讓大家更多地理解和接受生態墓葬的方式。
“這件作品從生態系統循環角度切入到社會關系,重構了全新的社會風俗和禮儀。不僅關注物質循環,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循環,具有社會正能量?!敝袊佬g學院產品設計專業指導教師章俊杰點評道。
在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汪莎看來,“生態藝術漸漸成為青年藝術家關注的方向,與進行生態環境科學治理不同,藝術更多從心出發,引導人們去關注自然、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