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7-04
- 點擊:0
- 來源:中國環境報
◆記者 溫笑寒
六月,天津市寧河區橋北西堤柳岸公園景色秀美。市民張長林順著公園步道悠閑散步,談起現在的空氣質量,他贊不絕口:“寧河空氣質量現在好得很,出來活動非常舒服。”來自寧河區生態環境局的數據有力佐證了張長林的感受。2023年寧河區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38微克,全市排名第二,這已是寧河區連續兩年在全市名列前茅。
事實上,在2020年以前,寧河還是天津市大氣環境質量的“墊底生”,曾連續四年全市排名倒數。寧河區委副書記、區長惠冰告訴記者,從墊底到領跑是寧河區堅持問題導向,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綠色發展為主線,著力推進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優化,深化工業源、移動源等污染治理,精準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實現的。
抓重點,促升級,牽牢減排“牛鼻子”
“綠色關乎企業發展前途,企業不升級就沒有出路。”每次大氣治理現場推動會,參會的寧河區涉氣企業都會受到觸動,特別是在獨立熱軋、散熱器和鑄造行業。推動會后,這些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進展得格外順利。截至目前,全區81家涉氣企業完成重污染績效轉型升級,其中12家企業達到B級及績效引領性企業以上標準。
其中,一場鑄造行業現場觀摩推動會選定在天津得利偉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得利偉)舉行,這是寧河區生態環境局的精心安排。在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的具體指導下,得利偉主動投資進行廠區技術改造,環境績效評級從最差的D級躍升至B級,產品也因質量提升打開了市場。
“寧河區鑄造企業數量眾多,企業單體規模小且治污設施簡易,我們希望通過舉辦觀摩會推動鑄造行業的整體提升。”寧河區生態環境局局長、二級巡視員李興亮告訴記者。
傳統產業對于寧河發展尤為關鍵,包括特種鋼材、高檔包裝紙在內的傳統制造業吸納著龐大的就業人口,助力寧河經濟總量穩步提升,但也為生態環境帶來巨大負擔。集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天津新天鋼集團聯合特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特鋼)便是例證。
聯合特鋼員工薄玉彤從小就在寧河生活。在她童年記憶中,鋼廠永遠都是濃煙滾滾:“我小時候廠區外面的樹葉上都是厚厚一層灰塵,當時污染太嚴重了。”
“龍頭企業”成為排污大戶,李興亮認為這其中更多是治理模式的問題。“我們以前更多是邊污染邊治理,對于污染被動防御且漏洞頗多。實際上,大氣治理更需要生態環境部門做好優化服務,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對污染的源頭治理。”李興亮說。
聯合特鋼的轉變開始于2019年。在寧河區積極推動下,聯合特鋼開始著手進行超低排放改造,而這意味著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經測算,聯合特鋼近幾年在環保上投入了20多億元,推動實施了80多項超低排放治理項目。
聯合特鋼總經理聶榮恩告訴記者,整個過程離不開寧河區生態環境局的幫助。“技術改造資金補助申報過程中,區生態環境局一直幫忙爭取,安排專人上門為我們答疑解惑。最終獲得政府補助資金規模在4億元左右。現在我們已經成功獲評重污染天氣績效A級企業,綠色化程度的提高也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聶榮恩說。
2022年8月,聯合特鋼順利通過超低排放改造驗收審核,這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超過全區一半的“巨無霸”終于“瘦了身”。
精分析,細管理,移動源全環節減污
寧河地處京津唐城市群的幾何中心,共有9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17個高速出入口,高速路網密度、出入口數量位居天津第一。
卓越的交通條件背后,是移動源污染的隱患。在寧河區生態環境局提供的一份《寧河區大氣污染成因及管控對策分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上,記者發現移動源對寧河區PM2.5的貢獻率達到26.3%,已經成為第二大污染源。
“相比于工業污染,移動源污染的特點是量大面廣,且涉及污染環節眾多。想要治理好這第二大污染源,就需要對癥施策,梳理每一個相關環節并給出對應的治理措施,稍有缺漏便會前功盡棄。”在寧河區機動車排污檢控站站長龐云杉看來,談到精細管理,不得不提205國道的交通燈設置。
“205國道是河北省唐山市方向進出天津市的主要貨運通道,沿線大型貨車眾多,每日通行車輛在3萬輛左右。受到原有交通燈影響,過境貨車怠速時間長,產生大量的汽車尾氣排放和揚塵污染,導致城區氮氧化物和PM2.5數值偏高。”李興亮介紹道。
于是,寧河區針對交通燈配時進行了精細化調整,按照路況實際將原有的一套交通燈配時方案調整為早晚高峰、平峰、夜后三套,適當延長路段東西向綠燈燈時。調整后,205國道等候積壓車輛排長隊的情形不再出現,車輛通行效率大大提升。
而針對油品銷售、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檢查等環節,寧河區也出臺了一系列舉措。
嚴查油氣回收治理設施違規停用、氣液比密閉性等指標不合格等行為,拒絕油氣直排外環境,降低油品蒸發、跑冒滴漏等造成大氣污染。
利用遠程監控排查和排放監測比對等方式,開展檢驗機構檢測數據線上核查工作,重點核查首檢超標車、路檢路查超標車、外埠車輛和5年以上老舊柴油車。
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達標排放專項檢查,重點核驗編碼登記等信息,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控制區管控,對工地和企業的作業機械開展現場排放檢測……
“寧河區對移動源污染的防治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目的就是保護來之不易的藍天。”李興亮說。
聯防控,新設備,秸稈禁燒展新貌
“嶺頭村以南100米處,出現一處秸稈焚燒火點。”在一個名為“寧河唐山秸稈禁燒聯防聯控”的微信工作群中,記者看到寧河區生態環境工作人員正向唐山市相關同志共享唐山地域內火點坐標信息。
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寧河孕育了以種稻、種蟹、種魚、種豬、種苗為代表的五大優勢種業,秸稈禁燒工作也因此成為大氣防治工作的重點。那么,寧河區為什么要與河北省唐山市共享火點信息呢?
“寧河區和唐山地緣相接,其中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漢沽管理區兩處飛地就坐落在寧河區核心地域。要想做好秸稈禁燒工作,兩地必須開展聯防聯控。”寧河區副區長劉桓介紹,除去共享地界周邊的火點,寧河區政府建立健全聯防聯控定期會商機制,定期邀請蘆臺經濟開發區和漢沽管理區參加污染防治攻堅行動調度會,跨地域凝聚治理合力。
事實上,火點的位置鎖定也有奧妙。在寧河區高架視頻監控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全區44個攝像頭正以3公里半徑為同心圓不斷輪巡。攝像機畫面中黑白圖像顯示熱成像情況,彩色圖像顯示溫度異常情況,所有異常火點信息在監控平臺的電子地圖上進行標識,同時以閃爍和蜂鳴的方式提示值守人員。
“以前秸稈禁燒工作,只能依靠村干部巡邏來完成。由于耕地面積大,所以即使村干部‘跑斷腿’防治效果也一般。”寧河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陳建洋介紹道。
“如今,結合系統自動抓取的現場紅外照片和實景照片,值班人員可對火點進行判斷。若情況屬實,值班人員將火點圖像、地理坐標等信息發送至專職網格監督員,并通知屬地鎮政府現場處置。”陳建洋表示,火點現場處置結果要求線上報告,確保發現一處、處理一處、銷號一處。
從2020年開始,常樂便在高架視頻監控指揮中心負責日常火點值守工作。“高架視頻監控平臺剛建起來時,一到春秋季節秸稈焚燒的火點警報就響個不停,我們需要向各鎮街不斷發送火點處置任務。這幾年秸稈禁燒成效很明顯,火點少了很多。”常樂說。
展望未來,寧河區委書記白鳳祥表示,寧河區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動力,堅定信心、乘勢而上,以更高視野、更高站位、更強定力抓實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全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寧河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