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6-24
- 點擊:1920
- 來源:隴東報
6月24日訊 據隴東報報道(通訊員溫聰聰)造型各異的香包、民間特色濃郁的剪紙、底蘊豐厚的文旅產品……隨著端午節臨近,走進西峰區錦繡坊民俗文化產品一條街,靈巧的繡娘們飛針走線趕制香包,工作人員分類對香包進行包裝,濃郁的香草氣息讓人心曠神怡,處處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
近年來,西峰區緊緊圍繞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項目建設、文化招商引資、文化資源普查和文化集市建設等工作,大力實施“文興西峰大產業”發展戰略,采取行政推動和市場拉動相結合的辦法,積極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整體推進民俗文化產業發展。
為了把淳厚的民俗風情打造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經濟支撐,西峰區積極爭取資金,培育龍頭,建辦基地,先后建成了義渠戎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后官寨鎮南佐村左煥茸香包刺繡生產基地等文化產業基地,打造了“香包刺繡一條街”“民俗文化產品一條街”和“北部文化商城”等文化商品集聚區。后官寨鎮南佐香包刺繡基地、慶陽剪紙民俗文化傳習基地、慶陽窯洞剪紙博覽館等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區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保證了“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有效鏈接。
在推動民俗文化產業發展上,制定實施了香包民俗文化產業開發培訓計劃,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區文化館每季度組織舉辦一期高層次培訓班,各鄉鎮、街辦堅持每月針對初學者辦一期培訓班,“三區”人才、藝術大師、刺繡能手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組織開展香包、刺繡、剪紙對口交流及培訓活動。
西峰區還通過組織舉辦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油菜花節、慶陽農耕文化節等節會活動,提升香包民俗文化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引導區內外資金投資香包、剪紙、刺繡等民俗文化產品的研發及生產。充分利用政府門戶網站、電臺、電視、報刊等多種手段,加大對全區民俗文化產業的宣傳推介力度,積極提升西峰區民俗文化產品的影響力。
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如今,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已成為西峰區朝陽產業、支柱產業,成為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截至目前,全區共創辦“文化集市”7個,“三區”人才指導站4個,“三區”人才示范點10處,營銷公司45家,從業人員1.3萬多人,年均生產香包等民俗文化產品600萬件,產值達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