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5-27
- 點擊:2444
- 來源:甘肅日報
王符(約85年-約163年),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思想家。王符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彰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的著作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仍給人一種淋漓暢快的感覺。
王符生活在東漢和帝至靈帝時期,《后漢書·王符傳》載:王符“少好學,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由于王符的人品文章名重當時,聲震朝野,受到時人尊敬和后人的推崇。漢延熹五年(162年),同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回安定。鄉人紛紛前往拜訪,皇甫規冷落退職太守,而歡迎王符。以致時人傳語說:“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笨梢娝诋敃r頗負盛名。
王符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王朝黑暗腐敗的時代。東漢自和帝、安帝后,朝綱廢弛,宦戚傾軋,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王符雖終身不仕,但他“耿介不同于俗”,仍然關心時事政治。他一生嘔心所寫的《潛夫論》,就是治國安民的光輝篇章。
《潛夫論》內容豐富,論述精辟,為歷代所推崇,列“十三經”經籍之一。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歷史、哲學、倫理道德、社會風俗等許多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主要成就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哲學,二是政論。
王符的哲學觀點,是他政治主張的理論基礎。他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打破了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的天下,否定了神學論的“天生”“帝創”學說,確定了人的主體地位。
在政論方面,王符總結了自東漢以來社會發展的興衰規律,提出了興衰治亂的周期律,尤其是對東漢末期的弊政洞若觀火,大膽揭露,無畏鞭撻,直抒己見,立存廢標準,痛快淋漓。他認為衰敗之世,首先是政治腐敗,主要是吏治腐敗。其次是道德淪喪,從上層開始,輿論導向首開其端,文風學風惡劣。第三是風氣腐化,亂臣污吏,驕奢淫逸,民間信奉卜筮。第四是經濟凋敝。主要表現為舍本逐末,輕地利民時,役賦繁重,加上旱蝗、內亂引起大量農民破產。
《潛夫論》語言質樸,意境深邃,激情蕩漾,在東漢散文家中,自成一脈。故清人劉熙載評:“王充、王符、仲長統三家文,皆東京之矯矯者。”
王符的政治主張和唯物主義思想,以及精湛的文學造詣,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對王符推崇備至,他寫的《后漢三賢贊》中,稱贊王符說:“不仕終家,吁嗟先生?!?/p>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在他的家鄉鎮原縣潛夫山重建了潛夫祠、思潛亭、王符讀書臺,修葺了他的墳園,修建了潛夫公園,如今成為人們游覽憑吊的一方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