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2-04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馬智勇
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瑞獸構件,一般有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等,合稱“脊獸”。脊獸不僅美觀,利于排水,也可通風,屋脊下面的脊檁、梁和椽,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據清代《伏羌縣志》記載,甘谷脊獸的制作最早始于宋代。其生產工藝復雜,技術要求高,生產過程系手工,于2006年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甘谷脊獸就地取材,選用當地上乘的優質紅土,碾碎后浸泡于水池中達半月之久,使土中的堿完全溶于水中,然后挖出泥土晾曬,以增加泥的柔韌性。制作過程中可用捏、塑、鏤、刻、雕等手法,最關鍵的是成形、捏畫、雕刻。最后則是用火煅燒。
脊獸都有好聽的名字,如鳳凰展翅、錦上添花、仙鶴延年、金魚戲蓮、蓮生貴子、月宮玉兔、孔雀戲牡丹、鴛鴦鬧蓮等,從這名字中,就能看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甘谷脊獸制作技藝傳承人張海,為甘谷縣新興鎮永安村人。張海自幼就跟隨村里的一些老匠人學習燒制磚瓦陶器,此后他又赴渭源首陽山拜脊獸名家張德高為師,捏燒禽、馬等。后來,他又拜脊獸大師北京王勤為師,學習脊獸的制作技藝。
張海得王勤的真傳,燒制的龍、虎、獅、鹿、鶴、鴿等頗有神韻。張海仍不滿足,廣泛游歷,觀摩古人所制作的鳥獸圖形,特別是鳥禽的翎毛和走獸的神態,并為甘谷當地一些著名的建筑燒制脊獸。張海又將此技藝傳給了其后人,次子張全盛捏燒的脊獸,頗得民眾稱道。
近年來,建筑形制不斷改變,脊獸的使用空間日漸縮小。張海的子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利用現代化工藝技術,創新脊獸燒制技藝,并從河南新鄉引進琉璃掛釉技術,燒制出了黃、綠、赤、黑、白、青六色琉璃脊獸。
張氏子孫還帶動全村人燒制脊獸,因為這一傳統的手藝,使村里人走上了致富之路。農閑時,農家小院中燒制脊獸的熊熊爐火,映紅了夜空,也映紅農人的心。如今,甘谷脊獸已銷往青海、寧夏、新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