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1-17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馬永強
讀完于濤的《審視與發現——甘肅戲劇影視創作觀察》,她對于戲劇藝術的執著和情懷,以及曲終人散后的孤獨與沉思,“劇中人”與生活角色反復切換所帶來的心靈沖撞,讓人心生感動。
不能否認,在當下從事戲劇評論和研究是需要情懷和責任感來支撐的。這里的情懷,既有作為藝術家情懷的共性和氣質,也有作為戲劇藝術觀察者、評論者傾注內心情感的守望、期待和無法言說的孤獨。一方面,戲劇這一藝術門類向深、向內探求的審美品格、藝術追求與快捷的現代社會生活場景、快餐式的大眾文化消費趨向之間的錯位越來越凸顯;另一方面,當下一些戲劇作品的題材視域、呈現水準、藝術表現力都差強人意,與觀眾的欣賞需求之間的“隔膜感”依然存在。當然,一大批執著于此的藝術家在藝術創新之路上艱辛地探索,試圖彰顯戲劇藝術蓬勃的生命力,留駐中國戲劇藝術作為傳統文化余脈的回響。
作者著力的方向是戲劇藝術的研究與批評。作為戲劇藝術發展的觀察者,她內心對戲劇藝術的熱愛,對戲劇藝術傳承創新的期待,比任何人都強烈。品讀她十多年來的觀察與思考,凝于筆端的文字,能觸摸到這種熱烈又理性的期待。
作者的戲劇批評是嚴肅而尖銳的,這種直面批評的精神和風骨在當下是十分難得的。《書寫現實需要什么》一文很能體現她的批評風格。針對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中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心態,她給予了一針見血的批評。但批評不是表面化的,而是對問題進行鞭辟入里的學理分析,這種態度和方法始終貫穿在她的戲劇批評中,形成了其戲劇批評的鮮明風格。
作者的戲劇藝術批評是建設性的,是方法論的給予,是縱覽戲劇藝術發展的批評家的點睛,是深諳戲劇藝術精髓的“票友”的喝彩與提醒,是鼓勁與鼓勵?!侗荛_“現實”陷阱?邁向“真理”大門》一文,針對“真人真事題材戲劇作品最讓人詬病的是它們濃厚的說教意味”,她指出,“在創作具有當下性的真人真事戲劇題材作品時,要將筆觸回歸到人本身,創造出真實的、有質感的人物形象”。要在戲劇創作和藝術呈現時“重對峙,輕說教”“多生動,少概念”“求真實,莫淺表”。針對戲劇的“沖突和對峙”,作者提出,“不要對沖突和對峙作窄化的理解”,不能標簽化、概念化,因為“沖突和對峙不僅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件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還存在于甚至更存在于人與自身之間?!蓖瑫r,她提出“讓舞臺上的人物都有呼吸、有思想、有感情、有愿望,而這考驗的不止是創作者的功力,更是思想力?!蔽乙詾椋髡叩倪@段論述,不僅僅適用于戲劇藝術,而且適用于整個非虛構文學和虛構文學創作,這是文藝創作需要深思的一個話題。
作者的戲劇藝術批評是蘊含著美學思考的,體現了她批評的專業主義。《傳承戲曲須先領略戲曲之美》一文,既是對戲曲研究者提出的拷問,也是對戲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吶喊。隨著業界關于戲曲現代化的討論和現代戲創作實踐在新維度的展開,一直密切關注秦腔現代戲實踐創新的于濤對此有著深入獨到的思考,在2023年初以一篇《現代戲,秦腔的現代戲曲之路》榮獲第36屆田漢戲劇獎理論類一等獎。她通過對秦腔現代戲近百年創作歷程的深入觀察,對秦腔現代戲代表劇目進行類型化剖析,指出:新世紀以來,秦腔現代戲順應現代戲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為現代戲曲形態的確立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踐案例,現代戲曲必將隨著這些實踐,不斷豐富中國戲曲的構成??梢哉f,這是她長期潛心觀察現代戲創作、演出實踐的心血之作,是對戲曲現代化研究的創新探索成果。
戲劇藝術是一種空間藝術,劇場、舞臺、演員、受眾共同形成了一個文化場域。在當下,如何發揮“劇場”的場景作用,更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所有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的課題。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場景營造和故事呈現的多維拓展,會進一步豐富戲劇的表達,觀眾的多維體驗以及對戲劇演出的參與度也會進一步增強,這都是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帶給戲劇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同時,圍繞劇場所營造的公共“場域”,已經成為特定人群的“聚集地”和公共文化空間,這對提升城市特色街區的品質、提升城市活力和競爭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新技術賦能戲劇演出,參與城市創新也成為可能。這是作者戲劇研究關注的另外一個維度。
書中還有一部分內容,是有關戲劇家的口述實錄和對話。如果說與藝術家的對話,是藝術家與評論家之間心靈的碰撞和深度交流,那么對老藝術家“口述實錄”的藝術史記錄,則更具有戲劇史志價值。
(《審視與發現——甘肅戲劇影視創作觀察》,于濤著,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