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7-01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話劇《驚夢》劇照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民族舞劇《紅樓夢》劇照
話劇《驚夢》劇照
馬正國
2023年以來,甘肅戲劇演出市場異?;馃幔€下體驗的劇場藝術井噴式發展。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中國東方歌舞團傾情演繹的大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以下簡稱《只此青綠》)、陳佩斯指導并主演的原創話劇《驚夢》等知名院團和知名團隊創作并主演的爆款作品亮相蘭州,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絕倫的視聽饕餮盛宴,掀起全民觀劇熱潮,助推甘肅文旅發展。
一
2023年7月,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在甘肅大劇院演出。超長紅墻海報、鋪滿鮮花的臺階、黃河文化奇石交相呼應,在極具東方美學的視覺營造中帶人“入府”,開啟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該劇采用章回體小說結構,由“入府”“幻境”“含酸”“省親”“游園”“葬花”“元宵”“丟玉”“沖喜”“團圓”“花葬”“歸彼大荒”十二個篇章組成,勾勒出大觀園中人物的命運浮沉與家族興盛衰落。
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錢文教授評價道:“舞劇《紅樓夢》在選題與破題之間彰顯出十足的功力,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化的高度凝練以及中國傳統藝術背后折射出的人文精神的概括,讓觀眾精神和心理得到雙重洗禮。”
《紅樓夢》作為我國經典文學巨作,不斷被諸多藝術劇種改編和復排,但改編主線基本圍繞原著中賈寶玉與林黛玉及薛寶釵的愛情故事。而民族舞劇《紅樓夢》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的指導下,尊重原著,深挖曹雪芹的書寫意圖,舞劇敘事重心從愛情故事轉向了金陵十二釵女性群像的命運掃描,創造性地呈現了《紅樓夢》中十二位女性的內心情感,將原著中的十二位女性群像集中呈現于舞臺之上,成為當代改編版本中的一大亮點。此外,作品在視覺上借鑒明清古畫的美學特質,幕布、屏風、鼓凳等富有中國特色的古典符號,端莊典雅的舞蹈群像和形式美感,呈現出極致東方美學,以現代人視角重新演繹文學經典。
2024年5月,大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再次為甘肅文旅市場添彩。一部極具中式美學的舞臺藝術杰作驚艷四座,在演員亦真亦幻的表演中,觀眾跟隨展卷人的視角“畫中舞”“舞中畫”,在穿越時空的對話中追溯文脈,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只此青綠》以北宋畫家王希孟所創作的青綠山水畫名作《千里江山圖》為藍本,突破傳統舞劇“三一律”的創作結構,以“舞蹈詩劇”為體裁,通過“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展示。在亦詩亦舞、動靜相宜、寫實寫意的編舞技法和美學追求中營造出極致的美學體驗,樂舞繪出《千里江山圖》的氣韻之美。
事實上,這部作品于2021年8月在北京首演以來,圈粉無數,好評如潮。
《只此青綠》蘭州站的演出,更是一票難求。演出期間,許多慕名而來的年輕觀眾身著漢服,在《只此青綠》展牌、主題餐臺、文創市集間駐足觀望,身臨其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演時全場座無虛席,觀眾靜氣凝神,演出結束后,全場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以此致敬歷史、致敬中華優秀傳統藝術。一位來自天水的游客直言:“期盼已久,火爆全網的‘青綠’終于到蘭州了,開票之日第一時間搶票,連刷三場。根本看不夠,視覺、聽覺和心靈都受到了極大震撼,場場意猶未盡。”叫好又叫座的舞劇彰顯的不僅是對大眾靈魂深處的美學觸動,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贊譽和肯定。
舞劇之外,話劇市場也很火熱。2024年5月,著名藝術家陳佩斯指導并主演的“戲臺三部曲”之話劇《驚夢》在甘肅大劇院接連上演四場。該劇脫胎于昆曲《游園驚夢》,以傳統戲班的命運作為主線,講述了昆曲戲班和春社在戰亂年代竭力求生存的故事。該劇以“戲中戲”的劇式結構,將昆曲藝術與曲折的故事融為一體,在陳佩斯父子的深情演繹中詮釋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根脈與延續。
《驚夢》開演之前,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超前謀劃,邀請甘肅省電影家協會主席、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徐兆壽,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甘肅省秦腔藝術劇院副院長蘇鳳麗與陳佩斯父子相聚網絡直播間,暢談文化藝術的守正創新,介紹甘肅厚重的歷史文化,推介旅游資源。許多外地游客特意趕來看戲,一位來自寶雞的游客直言:“就為《驚夢》而來,為一部戲奔赴一座城,為一部戲愛上一座城?!?/p>
二
觀察當下文藝創作,不難發現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潮”藝術作品大受歡迎,以“破圈”之勢成為現象級的“爆款”,這對推動我省文藝創作與發展有著啟示意義。
第一,藝術與文化的聯動超越。文化在回望、總結、反思與超越中不斷發展,以史為鑒為當下的文化創新注入新的活水。以上幾部“爆款”劇作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形式的突破,均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總結、反思和闡釋中國傳統藝術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從而形成了具有東方風韻、時代精神的藝術杰作,展示了根植于民族血脈里的文化基因與文化自信。
第二,藝術形式的解構與重構。從舞劇《絲路花雨》到舞劇《千手觀音》《只此青綠》等,其創作都有一些規律可循,就是對靜態圖像文本的動態敘事。但《只此青綠》的形式表達不墨守成規,另辟蹊徑,它不是臨摹性的具象,而是揭示性的意象,是“超越”繪畫之上的藝術重構。在敘事結構上摒棄傳統舞劇創作范式,以時空交織、場景轉換的敘事方式,搭建起古與今的對話方式。在舞蹈語言上突破中國古典舞固有的身體運動模式,重新解構與重構,在以靜制動的行進軌跡中呈現出特有的動作指向,讓觀眾沉浸于舞蹈動作與山水交融的意境表達中,流連忘返。
第三,創作主體的跨界融匯。近幾年,從系列“爆款”文藝作品創作主體來看,跨界已成為打造精品的有效措施。故此,我們要進一步開闊眼界和創作思維,積極探索與眾多文化團隊(文化研究院、博物館、院校等)跨界合作的模式,形成雙贏局面。事實上,當我們回顧1979年甘肅省歌舞劇院創作《絲路花雨》時也會發現,早期《絲路花雨》創作的藝術家們到達敦煌后,在敦煌研究院諸多學者的帶領下完成對敦煌壁畫舞蹈的準確把握,發揮各自優勢,創作出既有文化深度又有藝術美感的經典作品。
第四,藝術與傳媒的深度連線。不可否認,在數字化時代的藝術創作和傳播,更加需要“藝術與傳媒”深度融合。從《只此青綠》傳播數據可以看出,該劇在線上線下的持續發酵中以出人意料的速度生成為現象級的作品。此外,該劇借助數字技術重現《千里江山圖》,將繪畫、舞蹈、詩句同步演進,“舞中畫”的意境營造,豐富了表達層次,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感受。
第五,精品意識的創作追求。文藝作品的創作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在題材選擇、主題確立,形式呈現,動作設定,舞美考究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文藝作品要體現觀眾所盼、時代所需、文化所依的創作方向。另外,注重每一次舞臺呈現的質量,這不僅是對藝術作品的重視,也是對觀眾的尊重。
三
高品質的文藝創作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遵循,通過審美引領和精神的洗禮,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強全民美育和提升人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不僅需要物質豐裕,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滋養,也需要文藝工作者不斷提供高品質公共文化供給,通過有根、有情、有形的高雅藝術和精品巨作,加強全民美育,以文藝潤心、潤智,引導群眾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趨向,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
同時,以“國潮”為審美基調的爆款作品成為當代中國文藝作品表達民族情懷和文化態度的方式。從市場反饋來看,觀眾的贊譽與追捧體現出大眾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感,也是文化自覺向文化自信轉型的需求與表征。以高度凝練的中式美學氣韻,引發一股審美潮流上的傳統文化熱,在藝術的熏陶中感受中華千年文脈,激發大眾的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讓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成為全民“舞臺上的思政教育”,以美求真、以美導善、以美立德、以美育人,提升大眾德育素養。
與此同時,高品質和常態化的文藝演出也對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擴大城市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文旅市場持續升溫的今天,“文藝+旅游”的模式成為旅游市場的寵兒,高品質的文藝演出既能成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碼,又能借助“國潮文藝”推出“國潮文創”,激發文旅市場活力。
(本文配圖來源于甘肅大劇院,由江蘇大劇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北京大道文化節目制作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