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11-20
- 點擊:0
- 來源:蘭州晨報
天水汪川鎮大城村中吳璘修建的宋城。
大城村宋城中的民居。
南宋時期的銀會子。
隴南市位于甘肅最南端,地處嘉陵江上游,與四川廣元、陜西漢中毗鄰,“秦隴鎖鑰,巴蜀咽喉”,是連接“秦隴”和“巴蜀”的戰略要地,又被稱為“隴蜀之城”。宋金對峙時期,吳玠、吳璘、吳挺等吳家將為捍衛南宋王朝的江山社稷,在此保蜀八十余年,他們的英雄事跡是中華傳統歷史文化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和尚原、饒風嶺、仙人關等大戰彪炳史冊。今天的隴南,仍然有眾多城堡、營壘、墓葬、戰場、碑銘等遺存,默默訴說著那段風云激蕩的歷史,此次去隴南,我們尋訪吳家將抗金的遺跡……
1.吳玠率萬余人迎擊金兵
金兵進犯仙人關,吳玠首先率萬余人迎擊金兵,吳璘由七防關晝夜兼程來援,與金兵轉戰七晝夜才與吳玠會兵一處。金兵進攻更加猛烈,都被宋軍將士一一擊退。金兀術大怒,令金兵改用云梯攻壘,吳玠派刀槍手阻擊金兵攻壘,又令宋軍持長矛刺殺。
將士顯露疲態后,吳玠主動放棄了第一道防線,領兵退入第二隘防守。但金兵仍步步緊逼,猛攻不止,兀術還令士兵身披重鎧,以鐵鉤相連,人跟人魚貫而上,吳璘組織弓弩手輪番急射,一時箭如雨下,金兵死者層層疊疊,但后面的金兵還是踩著自己人的尸體強攻不止。
天降暮色,金將撤離喝見仍攻不下宋軍,傷亡又十分慘重,心中十分焦急,他站立馬上向四面觀察了一番,見西北有一樓,便喊道:“有辦法了?!崩^而,撤離喝令金兵全力攻打西北角堡樓。吳玠忙派大將姚仲登上堡樓與金兵對抗。樓將倒,姚仲令士兵用繩將堡樓縛正,金兵又用火攻堡樓,姚仲令士兵滅火,與金兵進行殊死搏斗,吳玠見情勢危急,又派楊政、田晟各領一支精兵沖入金兵陣中,用長刀大斧左右刺砍,將金兵沖了個七零八落。
當晚,吳玠又在四面山上燃起熊熊大火,將戰鼓敲得震天響。同時派部將領精兵分紫、白二色旗幟趁夜殺入金兵大營。一時間,金軍陣腳大亂,慌不擇路,兀術看架勢招架不住,領殘兵連夜逃走,“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
此前,吳玠已命令統制張彥在橫山截擊金兵,又令統制王俊領一支人馬埋伏于河池,扼住金兵退路,金兵敗退又遇張彥、王俊截擊,慘敗,死傷無數。
次日早上,吳氏子弟兵發起總攻,沖入金兵營寨,金兵倉皇逃竄,潰不成軍。宋軍趁機收復了秦州、鳳州和隴州。
在仙人關戰役開始之前,金人自元帥以下皆攜家眷而來,決意要進占蜀川,慘敗后,方知吳玠、吳璘不好對付。仙人關之役也因此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仙人關之戰,吳玠一戰封神,金兀術終其一生,都未再進川陜半步,甚至后來金廷想調他回陜西再次主持戰事時,他都不愿再去??峙率桥c和尚原和仙人關的兩次慘敗,讓他始終無法釋懷吧。
2.尋找“地網”的秘密
仙人關大捷之后,百姓以美酒犒勞吳氏大軍,酒器不夠,就地以頭盔盛酒,軍民皆舉杯慶賀。在當地,“盔”“徽”諧音,享譽天下的“金徽”美酒之名由此而來,千年不衰。
當時的隴南境內,駐守著吳玠的十萬大軍,當地經濟繁榮,但白銀、銅錢攜帶使用都不方便,給士兵發軍餉更不方便,吳玠發行銀票等同白銀使用,并在河池設立銀會子,進行白銀匯兌,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的銀本位紙幣。
“治褒城廢堰,灌溉民田,復業者數萬家”,吳玠還為當地興修水利,積極恢復因戰爭而荒廢的農業生產,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吳玠亦因戰功赫赫,曾被加封為兩鎮節度使,四川宣撫使以及少傅、少保等勛爵,紹興九年(1139年)六月病逝于仙人關軍營中,宋高宗罷朝三日,舉國哀悼。后追封為涪王,謚號“武安”。
史書中常說的“南渡五大將”,只有岳飛和吳玠的功業處于同一級別。“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但當金軍打得宋軍節節潰敗之際,其主力軍團卻在西部川陜戰場上首遭吳家軍的頑強抵抗和重創,和尚原、仙人關之戰的勝利,為吳玠、吳璘的抗金業績寫下了極其輝煌的篇章。
著名宋史專家王曾瑜指出:“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將中,吳玠的軍事成就僅次于岳飛,而在他人之上。”這個評價恰如其分。
吳玠病逝后,吳璘承繼兄業,竭畢生精力,措置川陜邊防,“守邊安靜”之余,又多次重創金軍,終于使四川免遭戰火。其抗金保蜀的業績為后人所稱頌,他首創的“地網”戰術更是將冷兵器時代的防御戰推上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天水秦州區和隴南禮縣交界處,曾有一處宋金鏖兵處的地方,名為十二連城,我們去那里,繼續尋找“地網”的秘密。
禮縣白關堡鄉——天水市汪川鎮——禮縣寬川鎮廖家寨村地帶,十二連城長約四十里,城寨宛若星圖,守望分布,每座城寨之間相距四里地,稱作“連城跨鳳”。
十二連城建于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是吳璘收復秦州后構建的防御體系,確保當時的西和州不被金兵攻破。十二連城西南十公里處就是大堡子山,西北面十公里處就是天水關,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汪川位于天水與禮縣交界處,在距離汪川十幾公里的地方,沿著山谷、公路山間散布著不少城堡,它們有些建于山頂,有些建在山腰的坪臺上,但無一不占據了居高臨下的位置,俯瞰著我們。據說,一進入汪川,能看到的城堡,都和宋金對抗有關系。鄉親們將這里的城堡籠統地稱為“十二連城”,地網的起源和這些古城密切相關。
3.“連城”一詞的來源
“連城”一詞在隴原大地上經常看到,比如民勤連城、永登連城、榆中的七十二連城等等,其來源大多指兩城或者多城相連。其實質是,一座主城周圍又修建了諸多的城堡,形成連環防御,起到互為犄角的作用。在使用冷兵器的年代,連城強大的防守力量,保全了一方百姓的安靜生活,故而也被人們牢牢記住。
汪川鎮的宋城,當地人說的大城城堡就修建在鎮后的半山腰上,沿著山間小路來到大城村,順著村子中間的小路一路向上,走到盡頭時才發現,已不知不覺來到了城墻的一處角臺之上。這顯然是一個制高點。站在這里,能清晰地看到古城附近的地理風貌:
古城依山面河,山下的汪川鎮一覽無余,四周群山環抱,能看到周邊有六座城寨拱衛著腳下的這座古城。
有星羅棋布的十二連城,宋軍便有了防守的依托,雖然能遏制金軍的大規模進攻,但卻無法阻擋金人騎兵的四處侵擾搶掠。要擊敗金兵,就必須徹底讓其喪失機動性。
于是吳璘殫精竭慮,吸取了農人的智慧,發明了“地網”戰術。
所謂“地網”就是在一馬平川的地面依照水勢挖渠挖溝,這種溝寬約八尺,深達一丈余。
史書記載,這樣的渠道最初開鑿了360條,后來增加到554條。它們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絡,平時為引水渠道澆灌農田,戰時就是阻擋金人騎兵的壕溝,敵人的騎兵一旦突襲到壕溝內,自然如同進了網絡中,失去了機動性。交錯分布的“地網”,再加上修筑在山間的城堡,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
在古代典籍之中,“天羅”一詞是指空中捕鳥的網,最早出現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災?!弊詤黔U創制“地網”兩百多年后,元人的《鎖魔鏡》才出現成語“天羅地網”。
文/圖?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劉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