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9-02
-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楊文秀
自1905年中國電影誕生伊始,便始終與時代緊密相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火在中國大地蔓延,中國電影人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民族的命運、社會現實的改造,以“一寸膠片、一粒炮彈”的決心,在銀幕上傾注“電影抗戰”的家國情懷。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電影創造出一大批飽含民族感情、展現奮斗精神的經典之作。
一
1933年,左翼電影率先扛起傳播啟蒙與救亡精神的旗幟。《小玩意》(1933年)、《大路》(1935年)、《風云兒女》(1935年)等優秀的左翼電影從不同側面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吞中國的野心,呼吁廣大青年及民眾認清殘酷現實奮勇抗爭,也可以看作是第一階段的抗戰電影。
孫瑜編導的《小玩意》講述了以手工制作兒童玩具為生的葉大嫂一家的遭遇。心靈手巧的葉大嫂擅長制作各種小玩具,帶領村民耗費心血發明新玩意對抗洋貨,仍無力招架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戰火迫使他們流浪到上海,日本人的侵略又使她失去了女兒珠兒。影片結尾,葉大嫂聽到鞭炮聲,對著圍觀的行人疾呼“殺敵”!影片中日軍侵略的戰爭場面與列強的飛機船炮玩具交叉出現,與鄉村手工業者破產、流浪繼而喪命的殘酷現實形成強烈對照,這是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控訴。影片洋溢著高昂的抗戰激情和救國愿望,葉大嫂的兒子玉兒長大成人,立志殺敵報國;大學生袁璞歸國,積極創辦實業與洋貨抗衡。導演孫瑜在片中大聲疾呼“救國,救家,救自己”。兩年后孫瑜編導的《大路》,更是講述了一群年輕的筑路工人保家衛國英勇犧牲的故事,將這種積極昂揚的抗爭精神發揮到極致,是這一時期抗戰電影中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大路》的主角是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性格各異但陽光向上的壯小伙金哥、老張、章大、韓小六子、鄭君一起來到筑路工程隊,修筑一條重要的軍用公路。公路修筑到一處險要地段時,金哥等人就在村口的飯鋪包飯,與老板的女兒丁香、江湖藝人茉莉成為好朋友。在修路的過程中,敵人暗中破壞,金哥等人被關押,丁香和茉莉設計救出金哥后,大家和駐軍一起懲治了漢奸。公路修通后,敵機突然來襲。金哥一眾奮起保護公路,與茉莉一起壯烈犧牲。前方戰事又起,后援部隊從新修公路開赴前線。唯一幸存的丁香,目送疾駛而去的軍車,仿佛看到金哥等青年仍在合力拉著鐵滾子前進。為了配合影片的情境,聶耳創作了四首插曲,其中廣泛傳唱的《大路歌》,成為鼓舞青年的時代強音。本片的超現實結尾極為動人,這群熱血青年勇赴國難,在日寇槍彈中犧牲,只剩下丁香。飯鋪老板嘆氣道,他們都死了。丁香遙望遠山,堅毅地說,不,他們沒有死。緊接著,在多重曝光和疊印下,倒下的青年們又重新站了起來,唱著歌,生龍活虎地躍上火車,象征他們的精神不朽。片中的青年男女在筑路、生活、抗爭時,都洋溢著青春朝氣,令人備受鼓舞。
許幸之導演的《風云兒女》通過深入人物的心路歷程,展示出面對國破家亡時青年從迷茫彷徨到消極墮落再到沉痛覺醒的整個過程。該片明確地告誡觀眾,國難當前,應當舍棄兒女情長,奔赴戰場。青年詩人辛白華和梁質夫是學生時代的好友,九一八事變后,他們逃離東北來到上海。兩人租住的公寓二樓,住著少女阿鳳和她的母親。阿鳳母親去世后,辛白華幫助阿鳳進入學校讀書。辛白華邂逅了富商遺孀史夫人,陷入情網。與此同時,梁質夫則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積極參加進步救亡組織。辛白華隨史夫人出游,在看了阿鳳參演的《鐵蹄下的歌女》后雖有觸動,但仍然無法放下與史夫人的情感,直到梁質夫犧牲的消息傳來,他才猛然醒悟,轉而奔赴戰場。影片結尾,與阿鳳在前線相遇的辛白華和周圍的軍民一起發出了“起來!起來!”的呼喊,民眾紛紛揮起武器的短特寫鏡頭快速剪輯,傳遞著“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奮起反抗”的主旨。值得一提的是,《義勇軍進行曲》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
二
隨著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的發生,左翼電影運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1936年,電影界展開了“國防電影”的討論。“國防電影”專指直接反映抗敵斗爭、號召大眾團結御侮的影片。愛國影人以充滿智慧的創作方式,拍出了《狼山喋血記》(1936年)、《壯志凌云》(1936年)、《聯華交響曲》(1937年)等代表作品。費穆導演的《狼山喋血記》用象征手法,講述一個村的村民團結起來打狼的故事。某山村長年為狼患滋擾,眾人有心除害,然而迷信的茶館老板趙二卻認為狼有山神護佑,打不盡、殺不絕,貿然行事還容易觸怒神靈。由于人們的縱容和恐懼,狼害愈加嚴重,甚至光天化日之下沖入村中傷人。人們忍無可忍,在小玉、劉三和老張的帶領下,團結起來上山打狼。影片用寓言的形式告訴人們:面對猛獸或者侵略者,不反抗是沒有出路的?!秹阎玖柙啤吠瑯硬捎昧讼笳魇址?,只是將狼替換成了匪徒,其指代性更為直白。片中北方農村的生活場景和全村同仇敵愾對付匪徒的高潮段落,有著較高的藝術創造價值。
三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最能體現抗戰電影風格特征的時期。表現戰爭對人的靈魂的考驗和洗禮,是這一階段抗戰電影的重要主旨。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每一位中國軍民在反抗、血戰的同時,個體的內心世界也不斷遭遇著迷茫、痛苦、矛盾乃至重建自我的心路歷程。從主人公們由受害到抵抗的經歷中,無疑也昭示了一個全民族抗戰時代的到來。
這一時期突出作品有《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年)、《中華兒女》(1939年)、《東亞之光》(1940年)。
由史東山編導的戰時第一部故事片《保衛我們的土地》,把侵略與反侵略的現實場景呈現到了觀眾面前。它首先向觀眾展示的,是日寇對中國國土的踐踏吞噬和對人民正常生活權利的無恥剝奪:主人公劉山的老家在東北,九一八事變的炮火毀掉了他的家園,他帶著妻子和弟弟流亡到南方小鎮,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終于有了一份新的家業,過上了較為安穩的生活。然而,不久后炮火又燃燒到這里,他們再一次失去了家園。劉山終于明白逃難不是辦法,決定召集大家留下來協助作戰。
沈西苓的《中華兒女》誕生于1939年,這是一部由四個獨立故事組成的抗戰電影集錦,生動描繪了戰爭陰云下中華兒女的覺醒與抗爭?!兑粋€農民的覺醒》里淳樸的農婦劉二嫂與丈夫在南京郊外過著平靜的生活。日軍入侵,丈夫慘遭殺害,在血與火的洗禮和同胞的感召下,她最終拿起武器,加入了抵抗侵略者的行列?!独瞎珓諉T之死》中,主人公面對日寇威逼利誘其出任偽職的企圖,內心經歷了激烈的掙扎。他最終堅守民族氣節,斷然拒絕附逆,不惜犧牲生命,其壯烈之舉深深震撼了周圍的鄉親,民眾們紛紛加入抵抗的隊伍?!犊箲鹬械膽賽邸分械那嗄旯と死馅w原本有些消極避世,沉溺于個人情感。目睹日寇的暴行和工友們的抗日熱情,他幡然醒悟。為了破壞日軍的軍火運輸,他毅然駕駛滿載炸藥的卡車沖向敵方列車,與敵人同歸于盡,完成了從個人情感到民族大義的升華?!队螕襞畱鹗俊分袔孜患沂啦煌呐嗄暝谖錆h淪陷后,毅然放棄相對安逸的生活,結伴奔赴前線。她們克服艱難險阻,最終成功地加入游擊隊,成為英勇的抗日戰士,在烽火硝煙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
抗日戰爭對于同人民一起經歷了巨大磨難的藝術家們來說,同樣刻骨銘心??谷諔馉巹倮?,他們通過銀幕自覺地記錄那段苦難與抗爭的歷史?!端苫ń稀罚?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就是這種典型的帶有追憶性的作品。
金山編導的《松花江上》以平實樸素又富有表現力的銀幕敘事,概括了東北淪陷后人民經歷的長達14年噩夢般的歷史。東北松花江畔,有一家為遠道的車馬投宿而開的小店,店家三代過著樸實和睦的生活。店主的孫女妞兒和表哥相愛,憧憬著未來。隨著九一八事變發生,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日本人入侵東北,妞兒的父母均被日本人殺害。在表哥擊斃了欲對妞兒施暴的日軍之后,他們不得不逃亡,祖父在逃亡途中含恨死去。為了謀生,妞兒和表哥來到一個煤礦做工?!捌咂呤伦儭北l后,這里的生存境況愈加艱難,大家忍無可忍,加入義勇軍抗擊日寇?!端苫ń稀吩划敃r的評論稱為“敵偽蹂躪之下東北人民生活的寫真”,東北松花江一帶的富饒美麗,生動又細膩的地域風土人情展示,是抗戰電影中少有的,該片的插曲《四季歌》也廣為傳唱。
值得注意的是,本時期還出現了帶有明顯史詩風格的銀幕巨作。史東山導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將歷史回望和現實關照勾連在一起,挖掘出更為深刻和豐富的社會歷史意蘊。這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半紀錄影片,以抗敵演劇隊的青年們為主人公。導演史東山和朋友們在抗戰期間就參與了抗日救亡演出,而女主演白楊本人在“七七事變”之后,和陳白塵、沈浮組成影人劇團,參與抗日救國話劇的演出活動,所以這部影片是以抗敵演劇隊的真實事跡為原型,極具紀實性和現實意義。
《八千里路云和月》原名《勝利前后》,從片名便不難看出這部影片所涵蓋的歷史范圍。在長達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勝利前和勝利后的內容幾乎各占一半。影片以“八·一三”淞滬會戰為背景,講述了以救亡演劇隊為代表的愛國青年在戰爭中的經歷和遭遇。戰爭爆發以后,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愛國青年紛紛走上民族抗爭的道路。江玲玉原本是個女大學生,因學校放假寄宿在上海的姨母家中,目睹一批批愛國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演劇隊,她也想投身報國,面對姨父姨母以及表哥周家榮的阻撓,她不為所動堅定地加入了演劇隊,從此便開始四處奔波進行演出宣傳。在蘇州,江鈴玉和同伴高禮彬給當地的老百姓上演了一出《放下你的鞭子》,引起巨大反響,“不要逃難,團結起來抗戰”這一思想也在民眾當中廣泛傳播。伴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演劇隊也繼續艱難遷移,在顛沛流離和困難的環境里隊員們陸續患病,甚至犧牲。在長途跋涉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之后,演劇隊來到了重慶。不久,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演劇隊隊員沉浸在無盡的喜悅之中。在風格上,勝利前的段落更像是紀錄片,以演劇隊為中心線索,通過演劇隊的行進客觀地展現出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有著明確的以電影的方式概括和書寫歷史的“史傳”意識,影片將中國社會在這些年里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進行串聯性的記錄,從而輻射出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內容。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赝^去,這段苦難史、抗爭史拓印在膠片上,再現了一個時代的悲憤和激情、抗爭和努力,同時也記錄了有著民族責任感的愛國者們秉持信念、不畏艱難,為抗戰付出的汗水和鮮血。正是他們的犧牲和奮爭,換來了和平、富足和安定的生活。